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南京工程:创新潮涌
2022年02月22日 21:47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 舒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南京工程公司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开启建设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新航程。

 

  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南京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工程)工艺室副经理刘芳又收获了一笔奖励。在南京工程公司召开的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她所在团队研发的“硫黄回收GD10系列技术”获得了一等奖。作为团队的骨干,刘芳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参与了7个硫黄回收项目的设计、建设工作。

  多年来,南京工程坚持高处谋势,全面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创建,加快推进发展动能转换,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力转化的大动脉,打通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破壁垒 释放活力

  近年来,南京工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根据成果创造与转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关键贡献者优先的持续激励制度和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收到良好效果。近五年,南京工程完成各类技术开发项目107项,其中40多项技术在装置现场得到实际应用,技术转化收入3464万元。

  针对科技研发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偏低、激励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南京工程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行项目长负责制,在人员配置、考核奖励、经费使用上给予项目长更大权责。

  “我们还建立了试错容错机制,完善研发课题运行机制、退出机制,并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配备项目秘书,努力解决技术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专心科研。”南京工程副总工程师谢东升表示。据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进行公开招聘,以项目化运作推进研发工作。

  “如果说项目长制打破了部门、单位、专业壁垒,将内部资源聚起来,那么扩大与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合作就是开放朋友圈,把外部资源纳进来。”谢东升说。通过联合组建技术创新工作团队,他们建立了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盟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共享。

  自主创新 技术攻坚

  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矿化脱硫渣工业试验装置采用南京工程牵头、南化公司研究院和四川大学联合开发的二氧化碳矿化脱硫渣关键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南京工程自主创新技术成功实现应用的一个缩影。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南京工程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把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成为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

  “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传统核心技术升级,以提升服务链、延伸产品链为突破口,改造提升现有技术,在传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上下功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谢东升表示。

  南京工程早在2012年就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发了“低浓度二氧化碳矿化磷石膏制硫酸铵和碳酸钙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利用率大于75%、磷石膏转化率大于92%,为示范装置的工艺包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硫酸铵可以做化肥使用,碳酸钙则是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可同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磷石膏固废处理,所以该技术对磷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谢东升表示。

  不仅如此,南京工程还紧抓国家“双碳”战略的机遇期和窗口期,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着重在“三新”和“双碳”上寻求突破。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市场潜力的前沿减排技术之一。2013年,南京工程就成立了CCUS工程技术中心,主动参与CCUS技术开发及工程设计,组建研发团队,先后参与5个方向的技术研发工作,承接了多套CCUS装置工程设计,并获10件专利授权。

  如今,南京工程在核心专业上已形成一批技术成果和技术储备,竞争力不断增强,构建了煤化工、硫磷无机化工、硫回收、苯化工、公用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元发展的技术格局。

  人才驱动 激活创新

  打造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沉下心来干事创业,是南京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的另一重点。

  “能从源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课题研发,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南京工程新员工左雨鑫毕业于帝国理工大学,2021年9月1日,她作为优才毕业生之一,与所在单位工艺室签署了优才工作站进站协议。在导师的帮助指导下,她选择了公司的重点科研课题——乙烯羰基化制MMA技术。

  优才工作站是南京工程为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而新设立的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像左雨鑫这样的优才生有4名,进站后需要邀请毕业院校导师和单位导师共同开发公司的科研课题,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南京工程还将不断优化导师制,扩大优才生队伍,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每年会为优才工作站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保障课题研发经费。”南京工程党委组织部部长陈云祥表示,“让优才工作站成为公司吸引人才的成长平台,筑巢引凤,达到培养和留住优质人才的目的。”

  为逐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形成不同层次的专家梯队,南京工程成立了3个首席专家工作室,建立内部导师制,通过下达任务书、签订培养协议等模式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运行3年多来,工作室吸纳了公司内50多名副主任师以上职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多项重点课题建设。目前,各创新团队中35岁以下员工占比达半数以上。

  “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大计。我们要着眼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工作室、优才工作站的作用,把技术创新和人才机制改革联动,构建持续优化的技术创新生态。”南京工程党委书记周赢冠进一步明确了用系统观念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