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江湖风紧,端牢能源饭碗
2022年03月29日 14:3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能全 清 泉 常 文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面对俄罗斯或许成为“特大号伊朗”,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能源安全。

 

  俄乌战争的本质是美俄博弈,在存在结构性矛盾情况下,多种“困境”叠加,如今事态似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让中国的能源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特别面对俄罗斯或许成为“特大号伊朗”,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能源价格上涨

  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5.13亿吨,进口天然气1.22亿吨,是世界第一大原油、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其中,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为7964万吨,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为1207.62万吨,是中国管输天然气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液化天然气第六大进口来源国。

  此外,俄罗斯还是中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煤炭进口来源国,煤炭进口数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所有能源产品合计,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

  俄乌冲突使能源价格上涨,增加中国进口成本。以石油为例,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的数量比2020年下降了5.4%,但进口金额却大涨了44.2%,其中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2021年不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经站稳了每桶90美元,达到120美元/桶。仍以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为例,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原油进口将多支出35亿美元,上涨10美元则将多支出350亿美元。由此,中国进口油气的成本将显著上升,从而消耗我国更多的外汇储备。

  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随着俄乌冲突的进一步演变,俄罗斯极有可能变为一个特大号的“伊朗”,过去40年,美国完全将伊朗树立为敌对面,对伊朗的制裁无所不用其极。那么下一步,俄罗斯将会被美欧“伊朗式”对待。未来,如何与这位特大号“伊朗”打交道,是中方必须未雨绸缪提前筹划好的。

  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涉及石油进口,还包括了俄罗斯的主要银行。庞大的能源贸易,需要两国银行业的支持。在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银行实行制裁的局面下,中国如何与俄罗斯开始能源贸易将面临支付难题。在近期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众多包括能源贸易的双边协议中,明确以欧元进行结算,虽然这可以避免以美元结算支付存在的风险,但如欧盟对俄罗斯在欧元领域进行制裁,这些协议就将面临如何执行的问题。如果俄罗斯成为下一个“伊朗”,则中俄的经贸往来过程中的融资和资金结算就会成为大问题,不仅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均不能使用。

  此外,中俄经贸(2021年双边经贸额约1400亿美元)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中美经贸(同期约6000亿美元)和中欧经贸(同期约8000亿美元),不能以牺牲中美、中欧经贸来维系或增大中俄经贸。未来,中俄经贸维持住目前的量(2021年水准)已属不易。中俄实体经贸背后是金融支持,而中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依旧脆弱,抵挡不住美国的次级制裁和“长臂管辖”。

  能源安全加以防范

  俄乌冲突升级,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进一步攀升。由于中国原油、天然气外采比例较高,因此肯定会受到影响,进口成本客观上会有所抬升。但总体上看影响是可控的。这是因为,中国一方面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因此能源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已经多元化,而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洁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将有效对冲和减缓外部影响。过去一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的全国发电量中,来自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占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目前的CPI处于低位,我们将采取综合措施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即便如此,中国能源安全也要加以防范。虽然,中俄之间的能源投资与贸易过去8年已经构建起一套机制,基本可以规避美国施加的金融制裁。而且,中俄均为制造业大国,在能源项目合作建设过程中,不一定非要进口美欧的高端设备,一些关键的设备和零部件完全可以寻求国内替代。但是,美欧对俄罗斯制裁或将使俄油气更多流向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分散进口来源。目前,俄罗斯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其中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占其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不能对单一的国家形成过高的依赖。从天然气的角度看,除液化天然气外,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主要是管输天然气,管输天然气存在设计能力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输量可能性不大。

  石油公司应从长远考虑

  近两年国际油价暗流涌动,目前虽以达到120美元/桶,但终将会回归常态。中国石油企业应采用低成本、科技攻关、多能互补三大策略以应对油价波动。

  2020年开始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国际原油市场格局。国际油价虽然经历“过山车”般波动,但是两年均价为57美元/桶,比2019年均价降低7美元/桶,降幅约10%。长期来看,属于正常波动区间。

  EIA预计2022年OPEC原油产量为3416万桶/日,同比增长260万桶/日,涨幅8.6%,月均增长约20万桶/日。在供应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近期油价以高位震荡为主,但是长期来看,美国原油产量年内回归,“OPEC+”逐步增产,以及在伊朗原油可能回归的作用下,EIA预测2023年油价将下降至70美元/桶左右。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供需受经济周期影响,也是经济周期的一部分。预计2022年在高油价以及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进入新一轮石油投资周期,油价也将回归常态。

  油气上游项目一般生命周期会超过30年,有些油气田的开发周期在50~100年,因此会经历多轮油价周期。低成本战略是应对油价波动的基本策略。从长期来看,中国以及全球原油需求将逐渐达峰,一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对原油需求替代性逐年增强;另一方面,在能源转型的推动下,传统燃油车效率不断提升,总体上原油需求强度降低。原油需求达峰将再次导致上游资产面临低油价的考验。持续推进提高单井产量,降低桶油成本,提升单井效益是石油企业应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毕竟高油价持续时间短,但容易大幅提升成本,而低油价持续时间长,降低成本困难。

  坚持技术研发和应用是根本手段。纵观全球,虽然地缘因素会让部分公司获得低成本油气资源,但根本还是西方石油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具有相当的定价权,能收获技术红利。不过,最近出现国际石油公司纷纷退出俄罗斯油气合作。特别是中石油,在冬奥会期间刚刚与俄罗斯企业签订了大额度的石油和天然气购销协议。此次退出风潮后,应该是中国企业规模进入其上游领域的最好机会。当然,在中美长期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因地缘因素获得低成本油气资源难度加大,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未来能否低成本获得优质资产的关键因素,坚持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是应对油价波动的长期战略和根本武器。

  多种能源互补是应对能源转型的关键。全球能源转型迅速推进,将改变未来能源供需格局。西方石油公司纷纷转型为能源公司,部分激进者甚至要转型为电力公司。

  但是,欧洲转型速度过快,导致发生天然气荒和电力危机。鉴于西方能源转型的教训以及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实,中国石油企业有切实责任稳油增气,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与此同时,要着眼长远,积极储备风光、氢能、CCUS等新能源技术,稳妥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在高油价期间,将部分油气业务利润投资于新能源业务,为低油价时期新能源业务形成利润点,以支撑石油需求达峰后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撑与良性互动。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视觉中国、IC photo提供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