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油公司转型的道路挑战不断,不可掉以轻心。
放在全球视角下考量,传统石油公司转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当前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三桶油很难做出像BP一样减少油气产量的目标。
如何平衡在传统业务与新能源业务之间的资源配比?如何将新能源融合到传统能源结构中?如何将投资花在技术的“刀刃上”?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也将不断考验着三桶油的定力与决心。
平衡好两方面的业务
石油公司如何转型?早在一年前,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需要把握五个原则:“战略优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融合发展原则、开放合作原则、积极稳健原则。”在积极稳健原则中,汪东进强调了“处理好战略与战术、近期与远期、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关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合理控制产业投资风险”。
从汪东进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中海油对于转型的敬畏之心。这不是中海油单独的选择,无论是从各个油田启动新能源项目的中国石油,还是行动鲜明的中国石化,均有类似表达,即“坚持以油气业务为主体,适度发展新能源”。
“碳中和及增储上产缺一不可,更不能有所偏废。如何优化调整现有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减少排放,并非易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坦言。不可偏废的两方,恰恰又都是“烧钱大户”。上游勘探开发一向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新能源投资更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石油公司要做好“付学费”的准备。低碳环保领域的投资耗时长但见效慢,且伴有投资失败的风险。各石油公司针对不同领域的投资回报预期也不尽相同,“三桶油”无疑将面临着推动绿色发展、打开新局面的投资风险。
两难之下,石油公司只能发挥比较优势、融合发展,在合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健推进转型。“从企业层面来看,国际石油公司是把资源变为净现值,什么赚钱干什么。但作为国企,‘三桶油’可以逐步转型综合性跨国石油公司并转变投资方向和精力,发展清洁能源。但其根本任务是保持油气产量并有所上升,这是由企业发展定位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决定的。”某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说。
“实现双碳目标,应避免盲目冲动和冒进。我们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与国外不一样,中国仍处于‘煤炭’时代,通往零碳能源的路径、技术和方法并不完全清晰。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始终保障用能安全,保障安全、经济和低碳多重目标的合理平衡,保障能源系统的平稳演进。能源的经济性、清洁性、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可能单靠某一个能源品种解决。油气产业在我国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不能忽视低碳发展趋势,但转型切勿操之过急。”新能源资深专家许海涛说。
防止产业空心化
即便是最乐观的分析人士,也认为目前国内石油公司的转型还处在从理念转变到投资落地和产业布局的阶段。石油公司转型,最终是可再生能源、低碳业务和油气业务的营收及利润三分天下。当然,到了这一步,“石油公司”这几个字可能就会消失。“综合能源服务商”才是它们的统称。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要点是石油公司需要探索新能源业务的运营体制机制。这并非指的是石油公司长于化石能源业务的运营、不善于新能源业务的运营。实际上,从新能源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风电光伏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中国风电光伏全面平价上网,同时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时代的到来,风光项目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潜在的变化。
2015年中国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推进之中。在未来潜在的电力市场中,风电光伏的盈利不仅无法依赖于国家补贴和保障性收购,而且要承担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带来的消纳成本的上升。去年开始出现的部分地区风光项目强配储能政策,就是要求风光项目承担电网消纳成本的变种。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石油公司入局新能源需要探索新的运营体制机制,就是传统新能源企业也要思考未来新能源的商业和盈利模式。
“成立容易,做实不易。国企担当起来,要严防产业空心化,走的太快会导致大量投资损失。”许海涛说。不仅如此,在商业模式的建立中,传统石油公司可能面临抢夺优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挑战。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优质的“风光”资源几乎已被大型电企和新能源企业瓜分殆尽。如何找到更好的资源,是“三桶油”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壁垒之一。
对此,郭焦锋认为,虽然目前新能源市场多被占据,但“三桶油”手握油气勘探矿业权。“只要在矿业权范围内,新能源资源就能握在手里,这条赛道上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郭焦锋说。
技术是破题的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事实上,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到各种新能源技术应用场景的大规模落地,其本质就是在推动能源革命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谁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谁就能收获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技术革命。”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说。所谓新能源,主要体现在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上。当前,新能源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掣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8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客观上存在着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面临着一系列调峰、储能等技术难题。这些难题如何解决?此外,如何大力压减高耗能高碳排放能源消费,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这些都迫切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吕建中补充说。
因此,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传统石油企业需要“加大能源科技投入,明确相关技术路线,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形成更多能源技术策源地、创新联合体,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扩大能源有效供给,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强自主保障能力。”新能源资深专家许海涛说。
从去年到今年“三桶油”高频率的成立新能源研究中心来看,“三桶油”在积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新研发形成了24项重大装备软件和29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投用示范工程16项和示范区9个。其中,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是全国首个全流程示范工程,累计封存二氧化碳已超过200万吨。公司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最近研究中心成立最频繁的中国石化,在氢能方面的技术投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3月9日,北京燕山石化ME级PEM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项目正式立项备案。一方面中国石化主动走出化石能源制氢舒适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石化庞大的业务体系。中石化在绿氢领域的布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项目与技术双轮驱动,二是自主产品与合资产品同步推进。这在国内布局绿氢环节的企业中,中石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重视技术探索的背后,“三桶油”已经意识到,当前的新能源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常规技术与产品已经可能不具备市场优势,企业必须出手即巅峰。
管理模式的探索
“石油企业在投资本身上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整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直言,“和小公司相比,国有大公司的决策链更长,在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上是处于劣势的。虽然上面定下了战略,但到执行环节可能存在偏差,最后结果就不一样了。我认为,这是国有大公司转型中的最大风险。”
新能源行业与传统油气行业相比,管理运营、人才储备和市场运作差异较大,“三桶油”将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尤其客户更多偏向中下游产业,更考验其实际运营管理水平。石油公司擅长建设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和新能源投资模式截然不同。他们往往通过大量的收购,来提升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能力。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理事会姜银涛表示:“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决策效率问题。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经营机制、体制是很灵活的,但大型国有企业做决策需要研究、规划、上会、讨论、审批等一系列程序。而做投资决策有一个时效性问题,折腾一两年可能行业的投资风口就过去了。”
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择上,传统油气公司集聚了大量的油气领域的工程师,对于地热和氢能这些前沿技术,这些工程师和地质专家可以发挥作用。而在新能源领域,他们可能更像是“门外汉”。
在新能源市场中,需要寻觅的更多是金融投资人才。他们擅长那些分散、规模小以及快速的项目投资。而传统油气投资往往要经过大量的地质探勘、地缘政治等长期的考量,也就意味着传统业务的决策和投资行为已经不适应新的低碳项目。对此,他们必须做出改变。
事实上,随着转型的深入,油气公司还面临裁员、传统人员转型等问题,同时需要吸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外部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从外部招聘人才,会遇到与油气公司文化融合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通过收购新能源公司和项目,让他们保持独立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海德思哲工业行业全球合伙人徐海龙说。
一个对石油公司转型的最常见观点是:“石油公司参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属于跨界行为,除了资金优势外,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人才等都不具备优势。因此,石油公司转型势必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
“未来‘三桶油’与新能源企业的合作将更频繁,仅靠一己之力实现碳中和成本会非常高。‘三桶油’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增链补链’,促进主营业务和新能源业务同步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公司合作,实现协同转型。”郭焦锋表示,“中石化在这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其拥有发达的零售终端,可在不增加额外网络开发的资本支出下,推进低碳转型,完善现有加油站服务范围,化身综合能源服务商。”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