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钢铁作业队抢上埕东
2022年06月07日 15:2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黎学晟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埕东这块热土上,作业三队书写出胜利油田“一天七开七完”新纪录。

 

  1970年,胜利油田地质勘探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油田党委点名要作业三队选派精兵强将,组成突击小分队,前往紧邻渤海荒滩的埕东油田,抢上试油作业。他们是在大庆会战中打出来的一支队伍,曾被誉为“五过硬标杆队”,奉命南下参加胜利油田会战。

  打起背包就出发

  他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1970年7月27日,20个行李卷、一铁桶窝窝头,连同20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上了汽车,在技术员任贵贺的带领下,向荒无人烟的埕东油田进发。天公真不作美,车刚行至沾化县城,突然下起了“麻杆雨”。由于出发时天气晴朗,他们没带任何雨具,不一会儿,个个淋成了“落汤鸡”,行李里外湿了个透。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派出两个探路小组,尽可能避开河沟、水潭,推着汽车向前行进。晚上7点,在他们这群“落汤鸡”的前呼后拥下,汽车终于到达了他们突击小分队的宿营地。他们的“营房”,是上午民工刚刚用苇箔搭起的简易房,由于下雨,没糊泥巴,四壁透风,房顶见天,室内一片雨水。卸下行李,技术员任贵贺、班长李宝财首先想的是大伙的吃饭问题。一整天了,他们在路上挨淋受累,没吃没喝。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有孤零零的几间简易房,连一根干柴也找不到。怎么做饭?没办法,只好从坑里舀来几碗雨水,每人啃了两个硬巴巴的窝头。

  顶难熬的还是晚上,房顶一个劲儿地滴滴嗒嗒漏雨,叫人难以栖身;成团成团的蚊子,轮番向他们袭击,一抓就是一把。他们20个人挤在一起,一声不吭,默默地忍受疲劳困倦的煎熬,还要手忙脚乱地驱赶“穷凶极恶”的蚊子,整整一夜,没有一个人能安安稳稳合上眼。就这样他们在这块荒凉寂寞的土地上安营扎了寨,开始了艰苦的试油工作。

  不畏吞噬的危险

  海潮、风沙、蚊虫在埕东素有“三害”之称。如果说风沙和蚊虫他们还能对付的话,对那“三害”之首——海潮,他们可就无能为力了。1970年8月21日,他们到埕东还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海潮的袭击。这天,天还没亮,就下起了被当地老乡称为“海码子”的牛毛细雨,东北风呼呼作响,一阵比一阵大。

  上午11时,他们正在埕2井施工。“海码子”随风打着旋,黑沉沉的天空湿雾濛濛。突然,资料员曹金太向东北方向一指,惊慌地喊道:“那是什么?”他们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百米远,一群“白羊”随着呼啸的大风,向井场奔来。

  “海潮!海潮!”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尽管这些小伙子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吃过各种各样的苦,但面对这一望无际的海潮,他们确实紧张起来了。“不要怕!赶快倒下通井机的大绳、收拾井场!”一米八高的东北大汉、班长李宝财沉着地指挥着。他们赶紧倒下了大绳,把管钳、吊卡及各种工具全部装进了一个方水罐里,开着通井机爬上了井场的“制高点”——一堆钻出的岩屑上。

  七八级的东北风猛烈地刮着,水花飞溅的浪头向井场狂奔而来。他们脚下的制高点很快变成了海中的“孤岛”。风推着海水,在他们脚下狠狠地撞击,浪花溅起1米多高。他们十几个人就这样坐在通井机上,穿着浑身湿透的衣服,忍饥挨冻,一直坚持到第二天中午,东北风才逐渐减弱,海水才慢慢退去。

  在海潮围困的一天一夜中,他们几条硬汉,面对随时可能被海水吞噬的危险,想到过死,留恋过生,在生生死死的念头中多次徘徊,但更多的是想如何战胜面前的困难,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没有一个人伤心,没有一个人流泪,而是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不时还激动地高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毛主席的话来激励自己的意志,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大光荣当之无愧

  他们战风雨、斗海潮,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埕1、埕2、埕3、埕6等一批探井的试油作业任务,翌年5月19日奉命撤回驻地。

  1971年底,埕东打出了一批新井,预测单井产量不低。他们闻讯后,以熟悉地下情况为理由,向油田领导请战,又组成一支18人的小分队,于1972年1月12日,第二次开赴埕东。这时正是严寒季节,千里冰封,眼前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滩,到处是结结实实的冰洼。

  他们心中却像揣着一团火,恨不得立即试出高产井,向上级领导报喜。1972年1月16日,他们搬上了埕4井,老天好像又来和他们作对,一夜之间降了一场半米深的大雪。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17日刮起西北风,天逐渐放晴,可气温却下降到零下31摄氏度,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天气实在太冷了,十几个人轮流上井口作业,半小时下来,个个冻得脸色紫青,手不放在通井机的保温套下就别想摘下手套,两脚冻得针扎一般疼痛,就是休息也得原地踏步。油管送来了,可汽车进不了井场。没办法,他们十几个人只好踏着没膝的大雪,又拉又拖,人抬肩扛,把178根油管抬到井上。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任贵贺忍着坐骨神经炎的病痛,和班长房振鸿吃住在井上组织生产,饿了啃个带冰茬茬的窝头,困了到发电房里打个盹。在他们的带领下,他们18个人吃着冰窝头,就着雪团团,顽强奋战5个昼夜,终于在21日拿下了埕4井,用8毫米油嘴求产,日产原油120吨。望着从地层深处呼啸而出的油龙,他们心里乐开了花!

  紧接着,他们一鼓作气,又完成了埕5、埕14、埕16井的试油任务,其中埕5井日产原油180吨。油田指挥部给他们发了贺电。油田党委书记刘佩荣风尘仆仆地赶去看望他们。刘佩荣激动地握着他们的手说:“大艰苦大光荣、小艰苦小光荣。你们大光荣当之无愧!”说得他们心里热乎乎的,一个个掉下了热泪。

  3个月后,在队长何富荣、指导员陈延富的带领下,他们全队人马又由北镇一分厂挺进埕东油田。从此,在埕东这块处女地上落了户。

  1973年3月初,胜利油田组织了埕东投产大会战。会战中,他们发扬传统作风,顽强作战,在特种车辆紧张的情况下,土法上马,自制了通井机小吊车,焊制了搬家爬犁和6方水罐,开创了“四不要”——立井架不要安装队、搬家不要吊车卡车、施工不要锅炉车、洗井不要水罐车的先河。他们大搞交叉施工,24小时优质高速地交出了7口合格井,创造了胜利油田井下作业“一天七开七完”的新纪录。

  作业三队在埕东油田这片年轻的土地上顽强拼搏,平均每年都以150%的优异成绩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多次被河口指挥部、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和石油部授予“学大庆先进集体”“双文明标杆单位”“勇猛顽强作业队”“钢铁作业队”等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