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俄油俄气,可不可接
2022年06月07日 16: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侯良学 晓 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编者按

  受俄乌冲突影响,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纷纷表态退出俄罗斯油气业务。特别近期国内石油公司已开始与壳牌商谈,拟收购其萨哈林-2项目的股份。那么,中国企业接手俄油气业务将面临怎样的风险?如何应对?且看专家多个角度分析。

 

  风险大于机遇

文/侯良学

  受俄乌冲突影响,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纷纷退出俄罗斯油气业务。有观点认为,这给中国企业扩大在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带来了机会。笔者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全球地缘局势将持续复杂严峻。我国企业在关注俄罗斯油气资产时,要更多地进行综合考量,全面识别风险,谨慎做出决策。

  最大风险:能源成新一轮制裁重点

  我国与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源是中俄合作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已是我国最大的油气进口来源国之一,分别占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5%和10%左右,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扩大对俄罗斯油气行业上游的投资,既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领域。俄乌冲突导致的俄欧美企业退俄潮,以及俄罗斯维持其油气生产对资金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为我国企业接手这些资产提供了机会。但在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接手西方石油公司在俄油气资产面临着项目经济性、欧美制裁等多方面的风险。

  最大的风险是能源将成为欧美新一轮对俄制裁的重点。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已经针对俄罗斯实施了5轮制裁,其中美国和英国已经在金融、经贸、能源领域与俄罗斯完全“切割”,欧洲由于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俄罗斯能源领域仍然“网开一面”。随着俄乌冲突升级,欧盟已经将俄罗斯能源领域列为未来制裁的主要对象。目前,欧盟已经对俄罗斯实施了煤炭进口禁令;欧盟委员会5月4日提出了石油禁运建议;目前已有欧盟官员提出将研究针对俄罗斯的天然气禁运。因此,欧盟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制裁很可能会按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顺序展开。欧盟还准备在以后的制裁中禁止欧洲船舶和保险企业为运输俄罗斯石油提供服务,而希腊拥有全球第二大的油轮船队、伦敦船东互保协会提供了全球90%以上的油轮保险。假设欧盟对俄制裁计划都能在不同程度落地的情况下,未来俄罗斯油气很可能面临全面被国际市场“封杀”,虽然可以通过“灰色手段”进入市场,但预计规模会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俄乌冲突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政客和媒体一直炒作“中国对俄乌冲突难辞其咎”论调,甚至叫嚣对中俄实施“连坐”。

  最现实风险:项目正常运营难度大

  盘点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欧美大型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的上游资产可以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是非常优质的项目。比如,BP的Kharampur项目、壳牌和埃克森美孚的萨哈林LNG项目等,都是非常成熟且盈利能力很好的项目。但深入挖掘整体产销情况不难发现,这些项目是以欧洲、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盟友为目标市场的。而这些国家,都在设法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如果未来我国企业以“折扣价”从欧美企业收购这些项目,很可能面临生产的资源没有销路的窘境,即使有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也需要对相应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才能实现。而这意味着项目减产甚至停产和追加投资,后续经济性存在着风险。

  俄罗斯的上游项目均为出口导向型,欧美已经对俄罗斯动用了SWIFT这个金融领域“核弹”,我国企业进入这些项目前必须考虑未来产品出口销售的跨境结算问题。

  潜在的风险:中国企业并非是俄首选

  俄罗斯此前表达出希望与我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京也表示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两国双边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石油、天然气、航空等领域的合作非常密切,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俄中联合的项目中。但是,就欧美石油公司计划退出的项目而言,俄罗斯最中意的买家可能并非是中国企业。

  首先,目前中俄油气合作的规模已经很大。2021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7964万吨,约占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管道气几乎满负荷运行。这时如果再把原来欧美石油公司的项目交给中国企业,对俄罗斯而言无异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情况即使在俄乌冲突恶化、俄罗斯遭到西方社会“孤立”的特殊环境下,也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近年来,处于双方的战略需要,俄罗斯与中东的关系日益紧密。“欧佩克+”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合作,体现了资源大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协同效应。以卡塔尔主权基金为代表的一些中东基金或公司,此前已经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中东国家与欧美是“半盟友”关系,在应对欧美制裁上比中国企业更有优势。据市场消息称,印度对欧美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的资产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印度政府已要求其国有能源公司评估购买俄罗斯国油公司(Rosneft)股份的可能性,并希望以折扣价获得这些资产。考虑到印度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如果由印度参与有利于增加俄罗斯应对欧美制裁的“底牌”。

  再次,虽然俄乌冲突源于俄罗斯与西方的价值观冲突,但对于俄罗斯而言,东、西方一直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俄罗斯从未将自己视为亚洲国家。因此,继续维系与西方的关系,重新融入西方社会,是俄罗斯的首选。这就不能排除俄罗斯允许BP、壳牌等欧美石油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方以隐蔽方式接受其资产的可能,进而保持与西方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因此,俄罗斯心中对于欧美企业油气资产买家的排序很可能是其他欧美利益相关方、中东、印度、中国。

  综上所述,欧美企业计划出售的俄罗斯油气上游资产很诱人,但对我国而言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全方位衡量后再做出是否入局的决策。

  责任编辑:周志霞

 

  要有“持久战”思路

文/晓 军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持续升级。能源领域成为双方制裁与反制裁的重点。制裁措施出台之后,欧美石油公司尽管并不心甘情愿,但还是遵循政治家的指挥棒,计划悉数退出俄罗斯业务,至少不会在俄罗斯追加新的投资。

  近期,国内石油公司与壳牌商谈,拟收购壳牌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合作经营的萨哈林-2项目的股份。中国与俄罗斯毗邻,近年双方油气合作稳步推进,建树颇丰。此次欧美公司拟退出俄罗斯,中资公司拟接手,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但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较为特殊,俄乌冲突正处于进行时,中俄企业的合作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风险,但笔者认为,长期风险还是可控的。

  长期风险可控

  从中长期看,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不可能完全阻止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

  一方面,俄罗斯是油气大国,欧洲对俄油气有着长时期的依赖。这一特殊“国情”使得欧美制裁俄罗斯并非时时刻刻能做到“铁板一块”,制裁很难做到彻彻底底。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尽管欧洲一再声称要摆脱俄罗斯油气且不断采取措施,但其收效甚微。在对俄制裁问题上,欧洲依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021年发生的“气荒”,至今仍令欧洲各国心有余悸。为了避免类似的能源危机再度上演,欧洲早已开始在全球物色气源。美国、中东、非洲虽是理论上欧洲天然气的供应方,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当一段时期内欧洲强大的天然气现实需求,还是需要依靠俄罗斯满足。近一段时期俄罗斯依靠天然气的“武器”,在多方博弈中已经主动出击,先后断供了好几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其杀伤力也是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均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双方今后的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也具有相应的抗风险能力。由于世界全球对中俄有能源供应和贸易等多方面的诉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俄乌冲突的最终结束,同时随着地缘政治形势趋于新的均衡,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应该逐渐平缓。因此,从长周期看,中俄油气合作面临的来自欧美制裁的风险会呈现先强后弱的特点。

  做好“持久战”思想准备

  从供应上看,俄罗斯是油气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产量,在全球油气行业地位举足轻重,是全球多国重要的油气“口粮”供应国。中国与俄罗斯开展油气合作可以说是典型的地缘优势互补,符合双方的长期战略利益。在此形势下,中国油气企业进入到俄罗斯重要的天然气项目,对于中俄油气合作重要性不言自明。若此项目合作成功,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继中俄东线天然气开通运营之后又一具有重要影响的中俄油气合作事件。按照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与壳牌最初的规划,萨哈林-2项目将满足双方开拓亚太天然气市场、发展LNG业务的需要。众所周知,亚太天然气市场的重心在中国。中国企业参与该项目,自然会更有利于项目的最初规划目标的落实。

  综合目前形势判断,中资企业入股对俄罗斯及亚太市场有重要影响的油气项目,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加强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符合中俄双方战略需要,因此对中资企业投资俄罗斯的天然气项目的积极意义应予充分肯定。纵使有风险,也应主动出击,并创造条件促成合作。但要看到,欧美对俄罗斯的基于俄乌冲突的制裁应该不会很快停滞下来,制裁有一定的“惯性”,杀伤力是比较大的。

  近期,中资企业接手壳牌在俄罗斯的萨哈林-2项目大概率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预和限制,特别是金融制裁的限制,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为此,一方面应积极进行谈判,肯定进入俄气项目的意义,尽可能争取入股萨哈林项目机会;另一方面出于安全及风险考虑,在策略上力求稳字当先,密切关注欧美对俄罗斯制裁以及俄乌冲突局势变化以避其锋芒,同时重点做好应对欧美对俄金融制裁波及中俄项目合作的各种风险应对预案。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