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视点
石油行业要完善职业教育
2022年06月13日 16: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高颖明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完善职业教育,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2021年4月,我前往济南和青岛,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主导的《职业教育法》调研活动,既切身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学校对全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

  我深知,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是制造业水平提升的必备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提倡全员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既要培育领军型人才,又要注重培育一大批能工巧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人主力军的作用。这也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产教融合

  山东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扎实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首批认定14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启动建设山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5年来共支持54所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项目总投资42.92亿元;2020年,全省实习实训基地培训量突破300万人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企业共建专业群治理机制,支持建设34个与现代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群,“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青岛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青岛市旅游大数据中心”,推进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良性互动;莱茵科斯特跨企业培训中心编制了近10个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并从山东向全国推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如中德应用技术学校探索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新路径,形成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双元三地”培养模式,打破了学校职业性不强、企业教育性不足的两难困境。

  上述两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上促进、推进、增强,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近几年,作为共和国长子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发力。

  加大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持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相继出台《关于辽宁省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培训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惠及范围。二是结合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工人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根据企业职工不同就业阶段的特点,广泛开展岗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境外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2020年,全省共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287.54万人次,其中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培训51.3万人次,稳岗扩岗以工代训170.5万人,其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5.74万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20.82亿元,其中线上培训补贴3.04亿元,以工代训补贴13.3亿元,其他各类培训补贴4.52亿元;培训企业新型学徒1.6万人。三是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020年,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7家,共给予建设补助资金250万元。

  落实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待遇。评选第二批“辽宁工匠”100人,以省政府文件命名,给予每人1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以“辽宁工匠”为代表的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评选,推荐13人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参评中华技能大奖、5人参评全国技术能手;从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中选派1人,赴上海参加“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青研修班等。

  创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一是推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支持企业面向内部职工开展自主评价。截至目前,已有48户央企、68户省内企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共为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45万本。二是拓宽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空间: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在工程技术领域基础上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

  与辽宁在人才培养、待遇、评价机制等政策相似的省市相继涌现,同时都在加大力度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

  建设方案

  对完善职业教育,促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组织企业、高校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在现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基础上持续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有关制度,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加快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探索产学合作新模式;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引导企业向高校开放实习实践岗位、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完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教师急需赋能,充电课程教材急需更新升级,由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参与专业教材修订、题库编写;实施学徒制,签定导师带徒合同,开展师徒共建,落实企业和学徒补贴政策;有关部门组织精准分析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在重大工程和项目中统筹支持人才培养,调动先进制造业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提供学徒岗位。

  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可恢复企业办学,充分利用自身资本、技术、设备设施、场地和管理优势培养专业技工人员。

  建立专业人才库,把相关企业内的技能专家、工匠收集进来,壮大师资力量,聘为专业技术讲师;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对优秀人才采取直接考查方式,吸引更多能工巧匠、技能大赛选手进入教师队伍。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锦州石化炼油三联合车间班长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