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2年,国内化工市场需求增速低于供应增速,市场份额、利润空间面临巨大挑战。2月以来,随着油价剧烈波动,国际油价进入高油价时代,叠加国内疫情多点暴发对终端消费需求的影响,化工产业链成本传导不畅,石脑油裂解装置盈利空间大幅压缩。
高油价下化工品市场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化工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转型升级的挑战
2022年,随着全球油气市场供需格局的深度调整,石油化工市场格局面临大洗牌、大调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化工市场供应过剩加剧,化工企业的市场份额、利润空间面临巨大挑战。从供需关系来看,2022年将是“十四五”期间国内化工产能增长最多的一年:根据公开信息,聚烯烃、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原料、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等主要化工品的产能同比增加超过5500万吨,增幅约17%。历史规律显示,近年来化工品表观消费量增长率达到7%~9%。由此可见,化工产能增长速度远超需求,总体的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加之北美、中东企业原料成本低廉,给国内大宗通用产品市场带来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石油化工行业的景气度整体不及2021年。
化工材料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公开数据显示,在我国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32%的品种仍是空白,52%的品种仍依赖进口,利安德巴塞尔、巴斯夫、拜耳、汉高、帝斯曼、科思创等都是化工行业中这些不可替代的、高技术壁垒产品供应的龙头企业。由于石油化工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销售标准和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消费者消费观念和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也与国际标准同步。随着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拥有技术优势的国际领先企业在国内加大投资力度,国内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将遭受更大力度的挤压。
国内企业的技术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面临重大考验。在市场供需矛盾加深、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下,为避免恶性竞争陷入价格战,国内化工企业普遍趋向于延长产业链,联合下游寻找降本增效点,增强协同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其中,恒力石化、浙江石化、山东裕龙等民资企业布局后向一体化,大幅投建石化上游炼油、芳烃装置,产业协同运作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大大增强;“两桶油”等老牌化工企业推进前向一体化,采取参股合资或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等方式联合下游优质工厂型客户共同降低合作成本、分享超额利润。
“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化工产业链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碳中和”意味着中国能源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转型,不仅是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而且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预计2030年后,石油占能源结构比例开始下降,但化工品需求将大幅增加;产品由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变,燃料油产能过剩、高端化工产品自给率偏低等问题将日益突出。
高油价下的新特点
2022年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剧烈涨跌、快速上行。一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为97.9美元/桶,环比上涨23%,同比上涨60%。3月初,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39美元/桶,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高油价下,国内化工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涨幅错配,盈利空间压缩。在地缘政治局势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化工产业链成本传导不畅,盈利水平持续处于低位。例如,原油和石脑油均价大幅上涨(3月,布伦特原油均价112.5美元/桶,环比上涨19.5%;CFR日本石脑油月均价格1004.2美元/吨,环比上涨17.0%),化工产品市场价格跟随上涨,但涨幅远不及原油和石脑油。以乙烯链产品为例,3月,乙烯CFR东北亚平均价格1340.6美元/吨,环比上涨15.5%,LLDPE华东市场月均价格9095元/吨、环比上涨2.5%,PP华东市场月均价格8907元/吨、环比上涨5.5%。受此影响,石脑油裂解装置盈利空间持续压缩,乙烯和芳烃产业链在3月全面陷入亏损。
下游行业需求萎缩。在高原料成本和疫情暴发压力下,下游行业需求呈现反季节萎缩特征。从历史情况来看,3月是石化下游塑料制品、橡胶轮胎、纺织等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开工率快速提升的传统月份,但今年3月与往年区别较大。在成本高涨、效益急降、疫情频发、产品库存高多重压力下,下游企业反季节减产。分行业来看,除EVA光伏膜等少数行业效益较好、满负荷运行之外,建筑材料、管材、电线电缆等行业开工率仅为30%~40%,部分行业头部客户深受影响;汽车产业链受疫情冲击严重,山东淄博、蒙阴地区轮胎企业多处于停工状态;涤纶短纤生产企业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纺织品出口订单不见起色,坯布产成品库存持续累积,江浙织机开工负荷远不及往年水平。
石油化工企业主动减产,社会库存高企。由于原油等大宗能源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价格传导不畅,生产亏损加剧,主要生产企业主动减产保价。3月,国内石脑油裂解负荷比正常水平下降约10%,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壳牌、浙江石化、烟台万华等企业均有减产。另外,由于出货受阻,致使生产、贸易环节库存消化缓慢,维持历史高位,如“两桶油”合成树脂库存比去年同期高30%、贸易商社会库存比去年同期高80%。而终端制品加工行业避险情绪较重,普遍不愿囤积原料,原料库存处于近年同期最低水平。
难言乐观的经营环境
2022年,化工行业的经营环境不容乐观,总体盈利不佳的情况恐将持续。
首先,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给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蒙上阴影。202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且趋于稳定,但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国际贸易有望继续恢复,国际原油需求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RCEP协定生效增加了化工品出口机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难度显著增大。紧张的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对经济复苏进程造成拖累,食品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推高通胀,进而侵蚀居民收入并打压需求;企业信心下降、不确定性上升、金融环境趋紧,可能刺激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出。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预计,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作用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至少减少1个百分点,通胀率提高2.5个百分点;对欧元区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高达1.4个百分点,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可能更为强烈。
其次,行业亏损状况短期难以根本性扭转。地缘政治局势仍然是二季度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高盛认为,在目前地缘政治局势影响下,原油和大宗商品正在陷入价格波动性增加—生产商用于扩能的风险投资减少—整体供应不足—供需平衡缓冲库存减少—波动性进一步增加的循环之中。美国银行预计,2022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110美元/桶。预计二季度或下半年,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化工行业盈利水平或有阶段性改善,但总体盈利水平不佳的情况仍将持续,国内非炼化一体化、规模较小、年代较早的石脑油裂解装置持续面临经营性减产或停工的可能。
再次,化工品需求端面临内外贸同时萎缩的双重压力。国内下游加工生产企业经营稳定性和信心修复需要一定周期。4月,终端制品总体开工率仍在持续下降,预计后续有所回升但幅度受限。外贸出口增速趋势性下行。随着海外产业链持续修复,出口订单减少,我国出口总额增速冲高回落,预计后续持续放缓。1-2月,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3%,比去年12月下降4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出口订单向东南亚大量回流,1-2月越南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2%。国际海运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局势影响,承运商船期可靠性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国际贸易常遭遇临时换船、改期,对国内出口订单的履约率影响较大。
第四,国内生产装置开工负荷持续下降,新增产能减少,但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分成本路线来看,石脑油裂解方面,“两桶油”生产企业检修增加,石脑油裂解装置开工负荷维持在80%左右,预计主要化工产品比正常产量减少10%;轻烃裂解方面,连云港石化、塔里木石化、兰化榆林等多套装置检修,影响聚乙烯产量约15万吨,占比国内总体产量约6%;国内聚酯企业装置总体负荷环比一季度下降5个百分点至85%。二季度,新增产能相对一季度放缓,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原料、有机化工品新增产能合计约800万吨/年,部分产能出于效益压力可能延后开工,但一季度释放的较高产能将在二季度及后半年持续造成供应压力;社会库存有缓慢下降趋势,但预计总体仍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如果下游盈利状况和开工负荷无明显好转,供应压力将持续存在。
最后,本土疫情复杂严峻,化工品物流运输面临考验。2022年以来,本土呈现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的特点。奥密克戎毒株传播性、隐蔽性强,致使其当前疫情的影响区域面广、动态清零周期长,防控难度和对物流影响的深度远远超过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物流困局,但从目前世界疫情传播和防控情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化工产业链带来的考验会不时出现。
主动和全方位的应对
一系列挑战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应该做出主动和全方位的应对。
发挥市场运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升从市场上抢抓效益的能力。建立完善市场预测机制,激发营销人员开展前瞻性市场运作的积极性,提高抓住阶段性行情、把握阶段性机遇的能力。运用好市场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和库存结构,管控库存跌价风险。研究国际市场供应链再平衡,盯紧内外盘价差,在取得溢价的同时抽紧国内资源。重视期现市场研究,运用好期货套保工具,对冲后续成本松动和产品跌价风险。化工产品市场易受政府相关经济政治政策影响,所以必须时刻掌握国家对化工企业的相关政策。
稳定和优化下游渠道群体,保障产业链安全。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要把稳定渠道、保障产业链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联合下游优质企业,加强互惠互利的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忠诚度高、合作潜力大的核心客户。快速响应核心客户紧急需求,增强上下游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下游行业开工变化、订单变化和库存变化,保障好核心客户群体资源供应,动态判断其承受力和盈利水平,借助行业协会等力量积极稳定市场情绪,引导下游改善经营状况和复工复产,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积极融入“双碳”目标,加快产业转型步伐。面对机遇与挑战,化工企业应当以积极态度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有序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在空间布局上与下游行业协同集聚。对于“减油增化”的增量产能,要推动产品多元化和高品质化,提升以绿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比重,大力推进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为代表的减碳/负碳技术,抵消化石燃料与过程碳排放,为企业未来的长期竞争抢占先机。
坚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红海中寻找新蓝海。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进行市场定位,对企业发展中的变量进行有效组织与结合,使其营销方式能够让客户满意、受市场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优势。打造竞争新优势,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顶替高端进口产品。具体包括在生产端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优势;在市场端与核心客户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技术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需求响应速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顶替进口;在销售服务端建立差异化营销模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市场前沿库区布局,让客户以更低的库存维持正常生产,提高客户的黏性。
更加重视营销队伍的塑造。市场营销的活动主体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结果的好坏。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终端消费品行业的营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价格的进一步透明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日渐从过去以人脉为主的营销和采购方式向数字化、透明化、公平化转变,分销环节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暴利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共创共赢的互联网思维正在快速兴起。另一方面,拓宽了行业的服务边界,对营销人员在物流、报价、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效率全方位服务降低全链条运作成本,构建电商生态圈、追求总体价值最大化是化工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吸纳优质营销人才,优化好、打造好营销队伍,是化工企业应对未来竞争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