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能源安全的持续坚持
2022年07月11日 14:22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维护能源安全被刻进中国石油基因,它的坚持诠释了能源央企压舱石的内涵。

 

  这是中国石油第16次向社会展示履职的足迹。

  5月26日,中国石油发布了《中国石油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下简称《报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致辞中说道:“国内外宏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能源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压力当前,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势必要承担起更多、更重、更紧迫的社会责任。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不久前,我国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八个字,定义了现代能源体系的标准。

  从诞生伊始,中国石油就携着使命而来,把能源安全刻入企业基因。如今,它以《报告》作答,以坚持诠释了能源央企压舱石的内涵。

  积极保供多种能源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者和发布者,中国石油深知,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证能源供应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是其肩负的重要政治使命。从2007年发布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保供”这一议题,就是最重要篇章。

  冬日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气温骤降至零下22℃以下。塔里木油田博大油气开发部的采气工陈怀勇、艾合买提·吐尔逊和赵卓宇全副武装,一大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巡井工作。雪深路险,巡井车要绕29道弯的盘山路,比平时多走一个多小时。但他们丝毫不敢放松,因为那是保供的主力井。

  几千里之外的南通阳光岛,中国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忙碌不已。在冬供最关键的12月份,接收站成功组织实施业内首次LNG船夜间离泊,让最大型的Q-max船在港时长缩短了12小时,实现了“正常情况下,大小船当日进港、次日离泊”。这是当前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保障能力最强的清洁能源枢纽基地。去冬今春,它为华东地区3亿居民持续供暖151天,共计外输天然气43.1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保供任务。

  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这些只是一串平常的数字。而对于中国石油,这是一场上中下游高强度的协同战斗。

  《报告》中指出,在2021年度保供期间,中国石油生产天然气613.5亿立方米,向市场供应天然气985.7亿立方米,分别较上个采暖季增长11.6%和11.1%,创下历史纪录。

  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时刻顶得上,这是石油人的庄重承诺。

  去年夏天的河南特大暴雨,中国石油9家驻豫企业虽身处险境,却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尽力保障油品和生活物资供应。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守加油站、义无反顾逆行、支援火神山……石油人愈战愈勇,不曾退缩。防护用品、医疗物资一度紧缺,集团公司党组迅速做出部署,独山子石化、大连石化、吉林石化等炼化企业提前结束春节休假,克服疫情防控不便,开足马力生产口罩、消毒液等紧缺医疗物资所需要的化工材料。

  据统计,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中国石油上下有30多万人奋战在支援保供一线。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中国石油湖北销售武汉分公司宏图大道加油站成为全国唯一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加油站。

  中国石油提供的不仅是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还是绿色的。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也有着中国石油投身绿色能源建设的身影。

  早在1997年,中国石油建设的陕京管线投产运行,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进入了北京的寻常百姓家,首都的天空蓝天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石油生产的天然气点燃了鸟巢主火炬。

  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诞生了奥运百年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奥运火炬,中国石油点亮了“绿色冬奥”。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等一批加氢站相继投产。冬奥期间,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供应氢燃料206吨。

  做好能源保供工作,不仅事关经济平稳运行,更事关群众生活和国计民生。16年来,在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报告里,关于保供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未提及。寥寥数语,代表着中国石油坚如磐石的定力。

  科技创新促进增产

  稳定供应的背后是生产的有效保障,而科技是生产的底气。

  中国的地质特点决定了油气勘探难、开发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磨刀石上闹革命”“大庆底下再找一个大庆”……这些石油人耳熟能详的语句是对我国油气生产难度的生动表述。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中国石油将创新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在今年的《报告》中,戴厚良开宗明义:创新作为公司第一发展战略放在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转型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当前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大转折时期,中国石油把创新提出来作为第一战略理所当然,更是大势所趋。

  借着《报告》回顾一下近期成果:

  钻探“地下珠峰”是我国几代石油人的梦想。中国石油突破了传统石油地质油气成藏、工程技术、效益勘探三条“死亡线”,配套形成塔里木油田8000米以深十大钻完井技术,建成了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未来,塔里木油田将力争2025年油气产量突破4000万吨、2035年达到5000万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大油气田。

  在科技的加持下,数字不断被刷新,纪录不断被打破。

  去年,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的长庆油田华H90-3井顺利完井,水平段长度达到5060米,再次刷新了亚洲陆上水平井最长水平段纪录。据专家估算,每增加一段,增加日产油能力10吨以上。对于能源安全的意义自不必说。

  翻开《报告》,科技创新成果比比皆是:

  创立中国陆相页岩油富集地质理论;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有力支撑炼化业务转型升级;高铁“复兴号”专用昆仑润滑油护行总里程累计超过1.5亿公里……

  近年来,国际油气市场处于极度震荡之中。2014年开始的低油价周期波动,而后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区域冲突……尤其2020年国际油价暴跌,一度出现负油价,令所有人瞠目结舌。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额的勘探开发成本和降本增效如何平衡?在国外油气公司纷纷缩减、关停、甩包袱的情况下,作为央企,中国石油如何纾困?

  《报告》已然给了答案。油气供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还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行业稳定发展等系统工程。

  在油价暴跌的第三天,中国石油就召开会议制定《2020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的思维方式。戴厚良明确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企业的发展寄希望于油价的攀升。

  降本增效,这个“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主任金之钧表示,油价低位波动,势必推动行业从过去的“资源扩张型”技术进步,走向“降本增效型”技术驱动。“加大勘探开发的脚步,特别是加强低成本技术、‘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力度不可动摇。”

  实际上,2019年“7年行动计划”开展至今,加大勘探开发已不仅是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层面的长期战略。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石油科技支出达335.2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投入208.4亿元。“十三五”以来取得了20项重大战略突破,发现并形成了新疆玛湖油田、吉木萨尔油田、庆城大油田3个10亿吨级大油田,以及3个万亿方大气区。可谓硕果累累。

  过去一年,中国石油国内油气生产再攀新高。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创历史新高。国内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0.8%和5.5%,海外勘探开发稳中有增,全年油气产量当量31429万吨,三个“一亿吨”基础更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中国石油的部署,到2025年,将基本解决油气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到2030年,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石油会把科技创新视为保持公司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坚定不移走下去。

  信息技术推动发展

  车主把车开到加油机前,通过中国石油的“中油好客e站”APP一键唤醒功能,机器人就能精准识别车辆加油口,120秒自动完成开油箱盖、加注油品、关油箱盖等全部操作。

  去年10月底,国内首个加油机器人标准在中国石油冬奥智慧服务综合站——张家口崇礼第21加油站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批新标准加油机器人“持证上岗”。亮相的加油机器人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不仅让加油变得更安全、智能、高效,而且可以连续工作10000小时。

  近年来,中国石油持续推进加油机器人研究,实现线上人机交互、AI智能引导、车辆自动识别等功能,推动能源零售行业机器人技术突破发展。

  科技创造未来能源,科技改变能源未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油气工业格局。据金之钧介绍,目前在全球主要行业中,油气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31%,油气行业仅在19%左右,亟需计算机、信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力支持。

  中国石油对此早有布局。

  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风险勘探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塔油坦途”区域数据湖,研究塔里木盆地基础地质情况,一键式快速获取研究资料,研究、质控和管理效率分别提升20%、30%和30%。

  2021年,塔里木油田全面建成数字化油田,“塔油坦途”正式上线,油田油气生产等5类标准化工作信息平台基本实现数据采集全覆盖,单井数字化率达96%,站场数字化率实现100%,入库结构化数据1.8亿多条,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通过数字化建设,塔里木油田九大业务领域实现转型。“以科研共享协同为例,以前对物探资料数据进行解释,需要在4个不同专业库检索调用,现在只需在同一个界面下进行预览和操作,解释成果报告一键生成。”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屈洋说。

  在准噶尔盆地广袤的油田,人工巡井已基本被物联网取代。2020年,“新疆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及应用研究”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通过物联网,新疆油田油气生产单位一线用工需求平均降低65%,年降本增效近9亿元。今年底,新疆油田将实现物联网全覆盖。

  《报告》特别提及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支数字化转型试点队——川庆钻探工程公司80025队。依靠数字赋能,该队已经基本实现智能生产组织和工程作业。80%作业信息实现自动采集和共享,减少填报项2078个,平均每个岗位减少189项……“与传统钻井队相比较,感受最深的是减轻了岗位员工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司钻黄忠波欣喜地说。

  在队长李秋茂看来,如何把现有数字化装备用好,优势体现出来是关键。“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手持机岗前检查、违章智能识别系统的运用,实现岗位检查更科学高效;进一步用好井控安全评价等系统,避免凭经验办事,保证井下安全。”

  一言概之,减负和高效,是信息化带给他们的最大收益。

 

 2021年,中国石油印发实施了《关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完成主要单位数字化转型重点业务场景实施,基本建成“数字中国石油”的总体目标。

  作为综合能源供应商,中国石油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将为我国能源的安全、高效带来巨大影响。

  多元合作确保安全

  1993,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开启了中国油公司“走出去”征程。中国石油率先出海,对外合作拉开序幕。随着“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的重要途径。

  作为率先走向海外的中国公司,中国石油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式责任”,表达出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进步的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油气产业高质量合作的方式。

  戴厚良曾表示:“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不断提升全球能源治理水平、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这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得以体现。

  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由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别(地区)社会责任报告和社会责任专题报告组成。2008年起,中国石油便以五个海外重点业务合作区为核心,分别发布了关于哈萨克斯坦、苏丹、印度尼西亚、拉美和伊拉克的国别(地区)社会责任报告和西气东输、中缅油气管道、扶贫开发社会责任报告等专题报告。

  这些报告中,对于中国石油的国际合作,或释疑、解惑,或宣传、定心。2010年,中国石油发布《中国石油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暨国别报告——《中国石油在苏丹》。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特意将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苏丹驻华大使馆大使萨利赫请到现场。这也是中国石油首度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

  中国石油在苏丹深耕多年。苏丹3/7区曾是西方某大石油公司苦心经营15年却颗粒无收的区块,而中国石油人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仅用两年就唤醒了这一沉睡土地,成功发现了石油地质储量达5亿吨的世界级大油田,成为当年世界石油勘探界的一大亮点。通过攻克高凝油油藏开发技术难关,使该区块年产石油达到1500多万吨。

  发布会上,萨利赫赞扬了中国石油对苏丹石油工业的贡献。他指出,中国石油与苏丹人民一起,共同建立了苏丹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中国石油慈善基金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改善了苏丹人民的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张文魁副所长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石油是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能源企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同时,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互利共赢,不仅支持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友谊与情怀。

  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既要高度重视国内能源的自给能力建设,也要着眼国际,构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新体系。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与执行者,近年来,中国石油推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油气项目。据WoodMackenzie数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当于分别降低了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综合依存度10%以上。

  2021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稳中有进。国际能源合作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管理运作90个油气合作项目,构建五大油气合作区的生产网络。2021年油气作业产量当量17795万吨、油气权益产量当量10139万吨。其中,83%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保障了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四大油气通道的能源供应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下来。中国企业经过四十年的积累,有能力、也有必要“走出去”,但“走出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负责任”,受尊重才能可持续。企业一定要把社会责任放到和商业运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部署和管理,因为社会责任将会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答题和前置条件。

  心怀责任与担当,中国石油在注重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将发展方向融入到社会、历史潮流之中,将“社会责任”充分浸润到企业发展的“命脉”之中,在能源保障方面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