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新中国人造石油枯木逢春
2022年10月12日 10:2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宗斯滑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遭受战乱破坏的石油厂旧貌换新颜,展现出现代化石油石化工业的英姿。

 

  “为什么不用煤炼油呢?不要将煤白白烧掉。”“煤的综合利用要好好研究,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搞综合利用,中央支持你们搞,要钱给钱,要物给物。”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视察抚顺西露天矿时说。这年冬天,陈云专程到抚顺调研。年底,抚顺石油一、二、三厂改扩建装置分别建成投产。

  窘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18天,毛泽东迅疾签发命令成立燃料工业部。1950年4月,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业会议确定了“大力勘探天然石油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朱德到会讲话指出:“石油是中国很缺乏然而很需要的东西,每年进口数字很大,如不很快地发展,我们不可能成为强盛的国家。”新生的共和国迫切需要石油。

  1949年,全国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有几个规模很小的炼油厂(包括人造石油),不但技术装备落后,而且多数遭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只能勉强维持部分生产。全国原油加工能力仅有17万吨,实际加工原油只有11.6万吨(包括人造油),石油产品品种只有12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4大产品的产量仅3.5万吨。当时国内消费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进口,靠着“洋油”过日子。

  新中国初期,我国的炼油工业分天然原油炼制和人造石油两部分。天然原油炼制全国只有玉门、延长、独山子、大连、锦西5个原油加工厂;人造石油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所谓人造石油,是用固体(如油页岩、煤、油砂等可燃矿物)、液体(如焦油)或气体(如一氧化碳、氢)燃料加工,得到的类似于天然石油的液体燃料。其主要成分为各种烃类,并含有氧、氮、硫等非烃化合物。其加工方法主要有煤和油页岩或油砂的低温干馏法、煤间接液化法、煤直接液化法等。

  恢复

  用油母页岩经低温干馏制取液体燃料,是生产人造石油的主要方法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油母页岩资源,建立了几个页岩干馏制油工厂。但在日本投降时,这些工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至东北解放时,只有抚顺西制油厂的少数干馏炉可以勉强维持生产。

  1948年10月抚顺解放后,抚顺矿务局接管了当地各石油厂并拨资金,调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迅即开始了抚顺页岩油工业的恢复建设。当时设备和技术人员极端缺乏,恢复工作十分艰难。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进行组织,广泛罗致人才、发动群众,依靠老工人的经验,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1949年底,西制油厂80台干馏炉陆续恢复生产,当年产油约5万吨。

  1951 年10月23日,朱德首次视察西制油厂和人造石油厂并题词:“发展人造石油工业,为巩固国防而奋斗。”“工友同志们:为巩固国防任务,必须努力发展人造石油工业。”他先后6次视察抚顺。1952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成立东北石油工业管理局,统一管理东北人造石油工业。9月,东北地区人造石油和炼油企业整编为10个石油厂。西制油厂被命名为石油一厂。该年年底,页岩干馏系统全部恢复,当年产油22.6万吨。其中军用润滑油、润滑脂等10多个产品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受到军委后勤部表扬。1956年5月,该厂提前19个月完成“一五”计划。

  东制油厂在解放前遭受破坏最为严重,工厂几成废墟。解放后,也立即开始修复工作。后来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工厂修复工作一度中断,到1952年又继续进行修复工作,被命名为石油二厂。1954年,该厂60台干馏炉和配套的页岩油加工装置相继重建完毕,投人生产,1955年生产页岩油达到17.1万吨。

  在恢复建设石油一厂、石油二厂的同时,还对石油三厂(原抚顺石炭液化加氢厂)进行了修复改建工作。该厂是日本侵略者1939年建成的烟煤液化高压加氢生产航空汽油的试验工厂,但因液化加氢系统始终不能正常运转,而且多次发生爆炸,被迫停止生产。参加修复、改造工作的职工经过顽强努力,1951年6月建成第一套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和相应的配套工程,当年生产汽油达到3000吨。1952年9月19日,朱德视察该厂。1953年该厂又建成第二套高压加氢装置,年产汽油提高到9000吨水平。

  在恢复石油一厂、石油二厂、石油三厂的同时,还在锦州恢复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以水煤气为原料的常压钻催化剂合成制油厂,取得了费托法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成功。该厂被命名为石油六厂。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诞生于此。1952年9月24日,朱德视察该厂。

  对锦西煤低温干馏装置进行修复,成立石油五厂。2年多时间,除抚顺石油二厂和锦西石油五厂外,抚顺石油一厂、桦甸石油九厂、锦州石油六厂等几个主要企业都完成了部分恢复工作。

  起步

  新中国建立初期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向经济、军事各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石油产品,石油炼制部门在积极恢复和扩大东北地区人造石油生产的同时,又在广东茂名地区开发建设了一个新的人造石油基地。

  1954年春,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根据地质普查资料,派出勘探人员在茂名进行了油母页岩资源的勘探工作,查明这个地区的油母页岩贮量达50多亿吨,含油率6%~7%,具有工业开采价值。1955年4月,燃料部副部长李人俊率领人员到茂名,再次全面核实页岩开发的可行性,并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发报告,得到批准。

  1958年1月,茂名人造石油基地正式动工兴建。到1959年2月,建成了抚顺式内热圆型炉和经改进的桦甸式气燃方型页岩干馏试验炉各1台,油母页岩矿经过紧张的施工也开始开采。1961年建成第一部气燃式方型炉24台1965年建成第二部气燃式方型炉24台、1968年和1970年先后建成第三部圆型炉32台、第四部圆型炉32台,总计形成了年产页岩油20万吨的生产能力。

  1950年至1959年,全国人造石油产量累计471.8万吨,占同期原油总产量的39.5%,这在当时天然原油产量少、国内石油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中国国产原油的增长和解决石油产品的供应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