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油产量和消费的变化带来了石油贸易的改变。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针对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提出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引发了全球石油贸易数量、路线的变化。而在这局部的冲突变化的背后,石油贸易的格局变化早已在能源转型的号角下悄然改变。
俄罗斯重回贸易大国地位
苏联上世纪80年代末期,曾一度超过沙特而居世界石油出口国首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的石油产量、出口量跌入了低谷。1997年石油出口量,降到世界第5位。但大致在本世纪初,石油出口量已恢复并在2017年达到新的峰值。独联体的出口量,再度与沙特接近且在不同年份轮流居首位。独联体2000年石油出口量(4273千桶/日)占世界总值的9.9%,2010年出口量(9436千桶/日)占世界总值的17.0%,2020年出口量(9506千桶/日)占世界总值的14.6%。总体看,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及占世界的比例仍然呈现上升态势。
从苏联到现今的俄罗斯,一直把油气的出口当作换取外汇的重要手段。苏联时期,曾出现过对同一阵营的“兄弟”国家出口价明显高于对西方国家出口价格的怪现象。如1988年对东德的原油、成品油出口价,分别为对西德出口价的102.9%、275.9%。俄罗斯对欧洲的出口量(包括独联体其他国家借俄罗斯管道的出口量)在2000年为164.2×106t、占该年石油出口总量的80.0%,2010年以上两数字为138.2×106t、53.2%,2020年以上两数字为204.2×106t、42.9%。
显然,俄欧间的石油贸易对双方来说是很重要、很互利的。但某些执着于冷战思维的西方战略家,对此耿耿于怀。他们总想以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为借口,减少俄欧间的油气贸易。其实,这只能使美国从中渔利。这也使得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之后的油气贸易走向令人关注。从长远上看,欧洲(特别是德国)不会容忍其从俄欧能源贸易中得到的利益被忽视。
俄罗斯石油出口的第二个重要对象是中国。上世纪末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基本为零。本世纪初,其对中国的出口仍微乎其微,2000年仅为4.7×106t。2010年前后,出口开始快速增加,到2020年向中国的出口达83.4×106t、占其出口总量的32.1%,占中国当年石油进口量557.2×106t的15.0%。
回顾这一变化的历程使人感觉到,俄罗斯当局对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形势认识的改变是一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有相当多的人们希望西方阵营能接纳他的新体制,积极向西方靠拢。但无情的事实多次教育了他们。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和北约的东扩,一再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昔日的超级大国正在逐步沦为“三流国家”。感到无路可退的俄当局越来越重视中国伸出来的友谊之手,两国间外交上和经济上的友好关系支撑油气间的合作结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成果。俄远东地区经中国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大型石油管线(西伯利亚力量1号),分段建成并开始向中国输油。本世纪初已经做过多次可行性论证并达成初步协议的经蒙古向中国输油的管线(西伯利亚力量1号),再次提上日程。俄罗斯亚洲部分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和正在发展中的油气生产能力(特别是北极亚马尔涅涅茨地区)与中国对稳定的进口石油来源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有力支持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全面合作,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美国石油进口趋低,安全保障高
在各大区中、北美洲的石油贸易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区,但上世纪后期以来成为重要进口区,这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2020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共出口401.4×106t、占世界的 19.0%,但同时进口321 .6×106t占世界的15.3%;基于三国互邻且交通方便,彼此间都有相当数量的石油进出口。如2000年,美国以向两邻国出口石油为主、占当年美国出口总量的 41.4%;而到2020年,则以加拿大、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石油为主,出口212.5×106t、占当年美国进口量的72.4%。此外,北美三国在油品的进出口贸易上也有类似特点。以2020年计,北美出口油品占世界油品贸易量的25.2%,其中美国占21.9%;北美进口油品占世界油品贸易量的16.3%,其中美国占8.9%。这与非洲石油出口国多直接向区外输而同时大量进口油品有很大的不同,也与独联体和俄罗斯大量出口油品而几乎无油品进口差别很大。
美国近些年的石油进口量趋低,石油安全保障程度较高。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很快,石油产量和消费量迅速上升,致使进口量急剧攀升。到2000年其出口量、进口量、净进口量,分别达到151.8×106t、549.6×106t、397.8×106t。2010年,以上三数值分别达到103.1×106t、577.1×106t、426.0×106t。2020年,以上三数值分别变化为155.3×106t、293.7×106t、138.4×106t。这些数据显示,本世纪初美国石油贸易变化的特点为:出口量在起伏中变化不大,进口量和净进口量呈减少趋势,2020年石油净进口量仅为2000年的34.8%。
这主要与本世纪初,特别是2010年以来页岩油产量的迅速提高有关。与其相应,美国由2000年的头号进口大国、占全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6.0%,到2020年降为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贸易量的 13.9%。从进口来源多元化和石油安全角度上看,美国石油进口多来自南北美洲和非洲,非洲仅占其原油进口量的12.0%。这与欧洲、亚洲石油进口国进口来源相对集中且中东占的比例甚大有所不同。与日趋减少的进口量和较大的原油库存、较大的石油生产和炼制潜能相结合,使之在石油安全上有较大程度的保障。
与美国的高安全性相比,欧洲的安全性则受到欧盟内部过于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和能源多元化欠缺的挑战。欧洲是传统的石油进口区,本世纪初的大部分时期(直到2019年)石油进口量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虽然2020年欧洲石油进口量低于中国,但疫情过后欧洲的石油进口量仍可能大致与中国相当,甚至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有继续与中国争坐石油进口头把交椅的可能性。需要补充的是,欧洲为油品的进口大户。以2020年计,其油品出口量为 104.4×106t,而进口量为147.7×106t,即净进口量为 43.3×106t,油品进出口贸易量和净进口量均明显大于中国。
作为名列前茅的进口区,欧洲在石油进口安全方面做得稍显不足。一方面来自欧盟内部过于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西欧和中欧许多国家,把过早过快地弃煤减油视为“政治正确”的表现。其所造成的化石能源供应短缺,成为触发近期能源价格大涨乃至通货膨胀的起因。西欧一些“先进”国家不得不重新启动已/待关闭的煤矿,并加大化石能源进口以解燃眉之急。形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冶等若干负面因素叠加下愈演愈烈,至俄乌战争爆发后期货油价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另一方面来自欧盟在进口来源多元化上做得较差,相对集中在少数国家。在这一点上,欧盟远不如同样为进口大户的美国和中国。以2020年为例,俄罗斯占进口量的42.9%、非洲占20.5%(其中西非占13.7%)、中东占18.9%(其中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分别占9.4%、8.6%)。非洲和中东地区长期的动乱、战争,特别是近期的俄乌战争明显影响着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发展。
中东将长期保持首要石油出口区地位
“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中东石油工业,一直在各区石油出口上居为首位。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其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61%,到2005年占世界出口量下降到38.4%,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 33.7%。更令人关切地是,其出口区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上世纪中期中东的主要石油出口目的地为欧洲和北美,末期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向其以东的亚太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00年向亚太地区的出口已占54.5%,而向欧洲、南北美洲的出口共占36.9%;2020年以上两比例数分别为80.6%、15.5%。20年间,欧洲占中东出口的比例降了十个百分点。这与其压低了化石能源占比,增大了从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北美(主要是美国)的进口量有关。而中国和印度因进口量猛升,被列为中东的首要出口目的国。这主要决定于亚太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国内产量不足。与之相应,中东油品的出口主要指向亚太。2020年,中东向欧洲出口油品24.1×106t、占出口量217.2×106t的11.1%,而该年向中国和印度的出口量达45.2×106t,占油品出口量的 20.8%。中国和中东产油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成为促进双方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中东的石油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中东为主体的石油生产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使用石油武器并以提高油价为主要手段展开了多次重大行动,而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石油进口国组成了经济合作组织(OECD)以“市场力量战略”与之对抗。几个惊心动魄的回合斗争下来,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OPEC国家实现了石油资源国有化并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利益。但在这一斗争中,OPEC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有时甚至处于某种劣势。在长期的斗争中,西方国家使用经济、政治的综合手段,甚至使用政变和武装干涉来分化削弱OPEC组织。上世纪末以来,OPEC逐渐衰落并从而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如近年来为增加其在国际油价—产量份额谈判中的地位,而以“OPEC+”(即联合某些其他石油输出国)形式进行谈判。
近年来处于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状态下的阿联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中东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利用石油武器所获得的巨额收入,大力发展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尽可能地全面发展国家经济,改变仅出口作为初级产品石油的落后局面,国家经济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其近来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建成的一批大规模炼油—化工设施令世界注目。以油品出口为例, 2020年中东出口量达212.2×106t、占世界19.4%,接近美国(占世界21.9%)而明显超过了欧洲(占世界9.5%)。此外,中东改变了重油轻气的倾向,充分利用过去被泄漏或“点天灯”的天然气,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生产链,包括发展液化天然气(LNG)以用于出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东利用出口获得的石油美元大力发展金融业,逐渐在世界金融业中取得了重要地位。某些国家的金融业收入可与石油收入相比,有时甚至超过了其石油工业的获利。这些重要举措,使其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随着战略的一系列的调整,在即将到来的世界能源转型中,中东油气仍保持重要的地位。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20年中东石油储量为1132×108t。世界石油总储量除去加拿大“未能活跃开发的油砂”、委内瑞拉的超重(超稠)油这两类经济开发性不高的储量后,为1793×108t。以此计算,中东储量在世界储量中的占比为63.9%。这更有力地说明了中东资源潜力雄居世界各大区之首。
依托如此雄厚的资源,中东总是优先开发其品质最好、有高经济效益的部分。这使得中东石油的成本最低。据本世纪初统计,其全成本(勘探、产能建没、生产)在10美元左右,美国在12美元左右。这使得他有能力应对较低的油价,即使遇到战争和动乱也比较容易较快地恢复。这一点,对今后的生产前景评价特别重要。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已经签订了实现“双碳”指标的《巴黎协定》协定,开始了由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到本世纪中期逐步实现对煤炭、石油等使用量大幅度的削减。从中、长期看,供应相对过剩和油价走低将成为主要趋势。这时,首先被削减的是其高排碳高成本的那些油田。在这种背景下,中东的石油就显示出有更多的生存价值、更强的生命力。随着能源转型的逐步实现,中东油田在世界油气供应中的重要性更加被凸显出来了。
亚太地区:石油贸易的主力
继上世纪后期日本、韩国和所谓“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本世纪初中国、印度和东盟相继进入经济快速发展之列。与之相应,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速增加,东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在做油气分区讨论时所称的亚太地区的“亚”并不包括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中亚5国,所指的“太”仅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者石油产量、消费量占的比例相当小,常被忽略不计。如以贸易量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020年进口量仅18.7×106t。仅占亚太进口量的 1.5%,且在本世纪初变化不大。故本小节的题目中虽仅指出东亚和南亚,但为求简便许多数据利用的是亚太地区的数据。
2000年亚太地区石油进口量为789.6×106t、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37.4%,2010年以上两数字为1238.6×106t、40.7%,2020年以上两数字为1218.4×106t、57.8%。2000年亚太占世界石油进口量比例(37.4%),小于美国和欧洲所占比例之和(53.6%)。2020年这一比例关系被颠倒过来了:亚太占世界石油进口量比例(57.7%),大于美国和欧洲所占比例之和(37.8%)。欧洲不包括其内部各国家之间的石油贸易量,原始数据取自相应年度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笔者计算了占世界的比例,表内2020年许多国家进口量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受疫情的影响。
本世纪初在石油进口上,亚太地区主要国家间出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石油进口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200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88.3×106t,仅占世界的4.2%,仅占同年日本进口量的33.4%;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猛增至294.5×106t,占世界的11.2%,为同年日本进口量的130.5%;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继续猛增至557.2×106t,占世界的26.4%,不仅大大超过了同年日本的进口量,而且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的进口量而居世界首位。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明显慢于中国并经历起伏,但 2010年、2020年分别占世界进口量的 8.6%、5.8%,可列入石油进口大国。
令人关注的是,亚太其他地区的东盟十国在2010年、2020年的石油进口量明显超过了日本。与上述国家不同,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石油进口量呈降势。如该三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分别仅为2000年的 46.7%和65.4%。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之列,且都在2010—2020年间达到消费量的峰值。需要补充的是,2020年中国是油品的净进口国、净进口量16.7×106t,而日本是净出口国、净出口量25.9×106t。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