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全球油气贸易格局“变”与“不变”
2022年12月13日 21:2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清 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全球油气贸易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体现在四个变和三个不变上。

 

  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形势可以用“四期叠加”来形容,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叠加世纪疫情持续发酵,再叠加二战以来欧亚大陆上爆发的最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乌克兰危机),还叠加三百年未有之能源大转型(从人类18世纪20年代使用煤炭并进入工业社会开始)。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应该说是颠覆性的。

  乌克兰危机下的全球地缘政治态势已发生显著变化,能源成为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东斡旋博弈的重要筹码。全球油气贸易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体现在“四个变”上,当然,从中长期看,其仍有三点基本保持不变。

  四个变

  第一,供给侧结构之变。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作为全球油气市场供给侧的主要玩家,它们的地位此消彼长。美国作为强势崛起的天然气出口新秀,正在加快赶超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老牌出口国。截至10月,美国LNG生产能力已达8931万吨/年,超越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第一大LNG生产国。1-10月,美国LNG出口量6623万吨,同比大幅增加17%,基本追平卡塔尔、澳大利亚。与此同时,美国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创出新高。1-10月,美国原油出口量343万桶/日,同比增长18%。与此同时,俄罗斯上游生产和出口被大幅压减。1-9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天然气产量3133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7%,降幅达64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同比下降700亿立方米。

  第二,价格机制之变。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美欧国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不会强制干预公平买卖和交易价格。然而,这次在“政治正确”的裹挟下,美西方开始对俄罗斯油气等大宗商品的出口价格设置上限。9月初,七国集团(G7)在美国的主导下,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置上限达成协议,实行限价机制并于12月5日开始实施。

  第三,中东地位之变。危机推升了中东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中东迎来了过去少有的战略主动。2011年阿拉伯乱局以来,中东国家开始注重“向东看”,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一直是关注的核心。如今,中东地区成为“香饽饽”,开始“东张西望”起来。作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传统主力供应地区,中东更能发挥机动生产商的作用。今年1—10月,卡塔尔向亚洲出口4763万吨,同比增长5%;向欧洲出口1745万吨,同比增长27%,增速较亚洲高出22个百分点。目前,按照已签合约,卡塔尔70%的LNG资源出口向亚洲。2025年后,卡塔尔北方气田LNG项目将上线4800万吨/年的产能,计划50%供应欧洲、50%供应亚洲。近期,沙特不顾美国颜面,开始会同俄罗斯任性减产。此举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沙特“向美国背后捅了一刀”。

  第四,贸易合同模式之变。危机导致国际油价创出近14年来的新高,1—10月的欧洲天然气价格更是同比上涨了近300%,导致LNG现货价格大涨,且上涨速度明显超过油价。为了规避LNG现货价格持续高位,与油价挂钩的长约合同签约量迅速回暖。一是长约合同的合同期趋长。今年以来,全球新签长协量超过6988万吨,其中15年以上的长期合约占比89%,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二是长约合同贸易的目的地趋灵活。由于大部分的新签合同来自美国,灵活目的地合同占比显著回升,从上年66%提高至86%;77%新签长协与HH气价(北美地区亨利港标杆价格)挂钩。三是长约合同价格趋高。在当前供应趋紧的市场形势下,与油价挂钩的斜率从10%~11%再度回升至12%~13%。

  三个不变

  虽然乌克兰危机和地缘政治冲突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油气贸易格局,导致市场瞬息万变,但中长期看仍有以下三点基本保持不变。

  第一,全球石油天然气贸易大趋势不变。几十年来,全球形成了中亚俄罗斯和中东、美洲(北美和中南美洲)这两大油气供应带,与亚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北美(美国)和西欧这三大消费中心的“全球跨区贸易”格局。这种格局具有强韧性,不会因乌克兰危机而改变。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的全球石油贸易规模增长仍快过需求增长。2021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6696万桶/日,占石油需求比重达71.2%,相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亚太仍将是未来最重要的石油净进口地区(净进口量超过12亿吨),中东是最重要的石油净出口地区(净出口量超过10亿吨)。未来一个时期,中东和亚太的资源与市场互补性最强。

  此外,管道气贸易仍是主流。乌克兰危机打破了俄欧紧密的能源贸易关系,欧洲加快能源“脱俄”,通过大幅增加LNG进口等方式弥补俄罗斯管道气减量,全球天然气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跨区管道气贸易量下降,LNG贸易量持续增加。1—10月,俄罗斯出口欧洲管道气567亿立方米,降幅达545亿立方米。全球LNG贸易量3.35亿吨(折合46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

  第二,对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信心不变。“世界天然气市场看亚洲,亚洲天然气市场看中国”。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灵活的化石能源,是补位煤炭退出的关键能源。中国天然气需求仍将快速提升,2035年消费量将达到6000亿~6500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此外,中国仍是全球石油需求重要增长来源。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峰值已过。比如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在我国,随着大型油气企业“减油增化”加速推进,化工用油拉动石油需求增长。2030年前,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7.8亿吨峰值,比2020年提高1.1亿吨。

  第三,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仍占主流。多年以来,天然气行业一直使用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约。随着美国加大LNG出口,与HH价格挂钩的长协合同增多。但今年以来,HH现货价格波动幅度加大,1—9月HH现货均价6.77美元/MMBtu,同比上涨87%,加大了与HH挂钩合约价格的波动。此外,部分长协探索执行与日韩JKM挂钩的定价机制。但由于近年来全球天然气现货价格波动剧烈,价格风险也较大。因此,未来长协签署仍以油价挂钩为主,规避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以上是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全球油气贸易格局的四个“变”与三个“不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面对乌克兰危机的重大挑战,但合作仍然是主流。因为油气资源、市场、技术、管理和资金的不平衡,决定了这些要素之间的流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