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谨防新型储能陷入陷阱
2023年04月14日 10:5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吕建中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能源转型战略,需要容忍一定比例的经济弃电和冗余度,还要谨防新型储能发展陷入新能源矿产的陷阱。

 

  推进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考虑到能源供应不可中断的安全需要,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采取“先立后破、以立为先”或“边立边破”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很难避免新能源能力的过剩,出现“弃风弃光弃电”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要辩证看待“弃风弃光弃电”现象。“先立”既不能搞运动式盲目地新建、扩建、快建产能,也不能不计成本地追求高消纳水平和利用率,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算好经济账、用好市场机制、依靠技术创新,科学谋划和推进。特别是要辩证地看待并允许新能源保持一定的冗余。保供与消纳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讲,新能源的建设能力越快越多越好,所谓多多益善。但是,快了多了就容易带来过剩,出现新的“弃风弃光弃电”问题。这里不仅有并网技术问题,而且有发电项目与电网之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问题。无论是“电网等项目”还是“项目等电网”,都会出现结构性滞后或错配。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消纳问题,要求上电网、配储能、增用户等控制弃电量和弃电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国内有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东部一些地区的消纳率普遍已经达到了97%~98%,中西部地区相对低些。这增大了新能源的综合成本或系统成本,包括配套的储能、调峰成本等。文献资料显示,2019年,美国研究机构对某个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州进行测算,认为适当弃电将比建设储能节省10%以上的系统成本。因此,在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情况下,合理弃电是经济且必要的。换句话说,按照市场化运行的新能源项目,出现一定的能力过剩或冗余度是客观且必要的。

  适度的新能源冗余,有助于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储能市场化水平低的本质原因,在于全国新能源消纳率达到97%~98%,仅2%~3%的弃电可供储能充电,独立储能可利用的空间有限。只有通过规模化市场化效应,才能实现储能成本的下降。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的关键性地位凸显。目前,抽水蓄能依然是占比最大的储能方式,但缺乏新型储能特别是化学储能那种灵活性、便捷性,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项目谋划配建电化学储能,于是带来了新能源矿产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储能电池发展中,需要大量作为基础原材料支撑的重要矿物,即所谓新能源矿产,如锂、钴、镍、铜等。这些新能源矿产面临着类似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一样的国际竞争形势。据有关机构估算,2030年我国锂、钴、镍、铜等需求将较2020年增长1.1~3.5倍。同时,国内资源家底薄弱,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境外资源分布和生产高度集中,资源储量和产量前三位国家全球占比超60%,且多为生产环境不稳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以化学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路线,绝不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储能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能够容纳各类电池路线竞争。储能市场非常需要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还是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等场景,都在各类新型电池技术之外需要系统集成技术的加持。

  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能源转型战略,需要容忍一定比例的经济弃电和冗余度,不能不计成本地追求高消纳高利用率;新型储能发展应继续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给技术进步留出时间、给市场化推进留出空间,防止“运动式”“一刀切”及盲目跟风,甚至陷入新能源矿产的陷阱。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