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用自己的双手炼制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桶“争气油”,是兰炼送给祖国的“见面礼”。
在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里悬挂着一幅油画:在北京中南海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有5个人围坐在一张铺有白布的茶几前。茶几上摆放着几只玻璃器皿,器皿里装有黄橙橙的液体。这几个人的身后,是伟大祖国壮美河山的大幅画作。坐在中间位置的军人慷慨激昂地讲着话,坐在旁边的另一位军人侧着脸,露出赞许的神情。军人对面是两名穿着簇新蓝色制服、戴着蓝色工帽的工人师傅。两名师傅仔细倾听,在本子上记录着……
这幅油画里的人物分别是叶剑英元帅、陈赓大将和兰炼(兰州石化前身之一)老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
长期以来,这幅画接受着成千上万观众的参观景仰。画作展现的情景,被深深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
兰炼动工
时间上溯七十三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清醒地意识到,旧中国留下的是个烂摊子。对百废待兴、新生的共和国,西方卡脖子、搞封锁,致使各种油料极为紧缺。公共汽车不得不使用煤气做燃料,背上个大大的煤气包,不堪重负、唉声叹气地穿行在城市的马路上。
这尴尬的场景,刺痛了兰炼人的心。“兰炼人”,这是个在黑油花中绽放的名字,是个用汗水泡软的名字,是个用诗行丈量过的名字,是个用永不言败的骨骼垒结出的名字。
1952年5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赴甘肃勘察炼油厂厂址。1956年4月28日,一个漫溢着期待、让春光明媚成为永恒的日子,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投资1.8亿元的兰炼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了。在黄河之滨2平方公里的厂区范围内,大规模施工展开。在和煦的春风中,劳动的号子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数万名职工参与施工。他们住土坯房、铁皮房、竹板房,喝沉淀后的黄河水……篝火与月辉、星光同耀,他们誓要把梦想描摹成现实。
共和国的见面礼
兰炼人,这一群用信仰取暖的人,决定给共和国一个见面礼,让一滴滴油品,来温暖祖国的眼神,活动共和国的筋骨。风霜雪雨啊,留下了不灭的烙印;时光的琴弦啊,弹奏着奋进的旋律。大家夜以继日,把激情化作了流淌的诗句。他们托举着太阳攀登高耸的标准,他们抓起月亮擦拭低沉的阴云;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哪怕用摔出八瓣的汗水换来一滴油,哪怕用一腔热血凝结成一滴油呢!
1958年9月18日,是新中国石油炼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是个绝对应该被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共和国第一批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成品油,从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汩汩流出。精馏塔下、调和罐旁,欢呼声如滚雷响过原野,无数双手为新中国第一滴润滑油接生。消息传开,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不管是中南海的领袖,还是乡间布衣,人们喜庆的脸庞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兰炼的开拓者们,更是眼眶里闪烁着欣喜的泪花!因为这是他们用自己双手炼制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桶“争气油”!
十天后,兰炼党委委派老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带着刚刚生产出来的汽、煤、柴和润滑油等6种油样,带着全体兰炼人对党和国家的拳拳之心,乘坐东去首都的列车,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报喜,向国庆献礼!
闻此喜讯,毛主席专门委派叶剑英元帅和陈赓大将在中南海接待刘启盛、贺永友。叶剑英元帅握着两人粗糙的大手说:“你们都是英雄好汉,我们的空军、海军需要大量的油料,希望你们炼出更多更好的油品。”元帅的话语不是命令胜似命令,那是国家对兰炼人的一种期盼!
时值金秋,送袅袅暗香而来,霜中傲菊,献片片芳菲相迎。这是一个雁鸣高过流云的秋日。经过秋霜的催逼,高大树木的叶片泛出金子般的灿黄。
1958年10月1日,上午9时55分,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群众游行队伍。刘启盛、贺永友与应邀来中国访问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正在帮助中国建设的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工农业劳动模范、中央和北京市级机关团体的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华侨和少数民族代表一起在观礼台上观礼。这是党和国家给予兰炼的礼遇,是兰炼人无比的荣耀。
刘启盛、贺永友带去北京的油样箱,作为文物被永久地珍藏在兰州石化精神教育基地。这是个精致的木头箱子,长约两尺、宽近一尺、高有五寸,箱子覆有一层棕色人造革蒙面,显得贵重大气。箱子正面、箱底分别有一行烫金的繁体字“石油产品样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兰州炼油厂赠”的字样。珍贵的油样,就盛装在箱子里的40支试管中。
结束洋油历史
1959年3月,兰炼正式投入生产,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3万吨,提供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4大类产品41万吨。同年10月,兰炼研发出油品添加剂和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出航空汽油、航空煤油和航空润滑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兰炼成为全国催化剂、军用油品最大生产基地。兰炼人把血管里涌出的一股股油流献给了祖国,把一种精神种在了心里,把一腔豪情铸成了丰碑,把一串脚印写出了历史,把无数信念锻造成百折不挠的脊梁。
后来,试制航空汽油、航空煤油和航空润滑油的时候,正是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兰炼生产需要的蒸汽、电力严重不足,一些装置不得不时开时停。职工们饿着肚子工作,一个个营养不良,面对十几米高的炼油塔架,腿软得爬不上去,连正常的倒班都难以坚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艰难困苦没有压倒兰炼人。1963年,空军第一次用上了兰炼生产的8号航空润滑油。就在8号航空润滑油开发研制成功前后,捷报从兰炼频频传出:航空汽油试制出来了!航空煤油转厂试制成功了!舰艇润滑油、坦克机油、寒区稠化机油、枪油、炮油等数十种国防急需的新油品相继问世。
1963年12月25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结束了使用“洋油”的历史!
六十多年来,包括兰炼、兰化在内的兰州石化人,把奉献精神以雕刻时光的力量,深深地凿进伟大的事业里。六十载岁月堆砌的记忆丰盈了思想,六十载岁月营造的风景已成为丰碑。一代接一代的兰州石化人,在同一条奋斗的河流里洗濯梦想,让献了青春献终身成为永恒。如今,六十载书写的蓝图已铸成黄钟大吕,在历史和长河里轰鸣。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