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余家湖油库的建成,有力地保障了我国三线建设用油,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为了保障三线建设工程用油,襄阳石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用不到2年时间在荒山坡上建成了一座万吨级油库,有力地支援了三线建设工程,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紧急受命建油库
20世纪6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南沿海大肆制造军事围攻和战略围堵局势。当时,我国的国防军事工业基本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确保国防工业的安全,党中央决定将国防军事工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隐蔽处。我国开始了历时10年规模最大的三线建设工程,先后有40多家国防军工企业迁移到湖北襄阳地区。
大批国防军工企业迁建到大山中,需要修路、开山、凿石、挖山洞、建厂房和职工宿舍。大量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需要大量的汽、柴油保障供应。而当时的襄阳地区石油供应站,只有一座库容量不到2000吨的小型油库,只能保障几家像汽车运输公司、搬运站、商业运输等汽车队和农村拖拉机站的用油。面对突如其来这么多的三线建设工程用油,这座小型油库实在力不从心。襄阳地区石油供应站为了尽量保障三线建设工程用油,除了加快油罐周转次数外,只能用4吨的老式解放牌油罐车从武汉往襄阳拉油。
1964年1月的一天下午,呼呼地北风卷着漫天大雪,落到地上的雪花立即冻成了冰。一辆油罐车拉着柴油艰难地在路上行驶着,就在随县大山里的一个急转弯加上坡时,车轮一滑掉进了边沟里。司机冒着风雪徒步走了12公里来到万福店农场,找来两台拖拉机,经过半夜的施救才将油罐车拉上来。当时,襄阳到武汉的沙子公路弯弯曲曲足有400多公里,拉一趟油需要跑2天。
油料供应对三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三线建设用油,襄阳地区行政专署要求襄阳石油供应站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建一座能够满足三线建设工程用油的新油库。
在艰难环境下建库
按照当时的国际形势,要满足三线建设工程用油,又要具备“备战备荒”的隐蔽性,还要考虑油料进出库的方便。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最终把油库选在了襄阳城南15公里处的岘山脚下。这里既有茂密的山林可隐蔽,又临近汉江便于修建卸油码头,用趸船从武汉走水路运输油品入库。同时,还考虑到国家正在规划的一条备战(焦枝)铁路从此通过。
油库地址选好后,1965年4月开始动工。此处杂草丛生,满地是蛇蝎毒虫和马蜂。5月27日,一个技术人员带着满身的疲惫走进指挥部工棚。他刚坐在地铺上,看到被子下面露出一条毒蛇的尾巴,吓得连蹦带跳跑出了工棚。更有那可恶的“夜蚊子”,白天也在乱飞咬人,夜间更是肆虐无比,环境非常恶劣。
在这里建油库,必须先开山炸石平整出一个至少3级阶梯的场子来。但是,砍掉荆棘丛林,挖开山地表层不到10厘米的黄泥土,底下就是坚硬的花岗岩。当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开山凿石机械,只能先用人工清除地表的荆棘和泥土,然后靠人工用钢钎凿孔,用炸药开山炸石。施工人员两人一班,一人蹲在地上手握钢钎,一人抡起大锤喊着口号。“嗨吆嗨吆……哎呀!”原来是大锤砸在了掌钎人的手上,顿时血流不止。一根根钢钎被砸弯,一把把铁锤木把被砸断,一双双手磨出血淋淋的泡。工地上每天都有人受伤,每天都有人累倒病倒。因此,工地上专门设置了急救卫生室。
当时的襄阳地区石油供应站只有100人,还要抽出一半人轮流到工地上参加劳动。今年92岁的离休老干部徐启风回忆说:“那时平整场地靠得全是扁担箩筐和人力车。小石头用扁担箩筐挑,大石头用木杠抬,碎石泥土用人力车拉。男同志凿孔放炮炸石头,用撬杠将炸裂的石头撬开,然后再一块块地用木杠抬走。女同志用肩挑或用人力车拉土石方。工地上支起一口大铁锅,施工人员吃大锅饭,渴了喝一口保温桶里泡的树叶茶。”就是这样,用了半年的时间,人们硬是在山坡上平出了一个3级阶梯的平场子。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油库选址需要隐蔽,油库建设更要隐蔽。因此,最初的设计方案就是建造一个地下油库。这样需要先在这3个阶梯式平场里向下挖出5个2000吨容量的大坑来,然后在这些大坑里再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成地埋式储油罐。2000吨容量的大油罐,内径16米、高10米。那么,每个基坑就需要挖直径20多米、深12米的坑。这么大的基坑需要在坚硬如铁的石头上挖出来,谈何容易。又是一锤锤地敲打,一孔孔地放炮,一块块石头地搬出。
又经过了半年多的紧张施工,5个2000吨地埋式储油罐的基坑挖好了。经过几个月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油罐建好了,在上面又覆盖好土层种上树,一个万吨级隐蔽油库基本建成了。经过附件安装、调试和码头趸船卸油管线连接,1967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因该油库是1965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的,取名就叫“654油库”。1983年中国石化统一上划时,“654油库”改名为“余家湖油库”。
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
余家湖油库的建成,有力地保障了我国三线建设的用油。当时的油品入库全部靠汉江码头上的趸船运输。2年后焦枝铁路正式修建,还为油库修建了1.2公里铁路专用线。这样一来,余家湖油库的油品入库就采取了水陆两条线的运作方式,完全满足了三线建设的用油。襄阳地区石油站专门成立了油罐汽车运输队,辐射襄阳地区的所有三线建设企业和9个县的工农业生产用油。
油库老员工王洪武说:“当年‘654油库’投运时,那才叫一个热闹啊!油库门前扎着彩门,很多三线建设单位扎着彩车敲锣打鼓前来祝贺。还有几个舞龙舞狮队前来助兴表演,妇女腰鼓队从马路排到油库门前扭秧歌、打腰鼓。仅三线建设单位送来的祝贺信和锦旗,就摞了厚厚一大摞。”
余家湖油库投入运营后,为了方便三线建设工程用油,襄阳石油供应站将开票室设在了油库门前。为了及时能将汽、柴油运到三线建设单位工地上,襄阳石油余家湖油库实行24小时值班制。无论什么时间到油库开票,就能随时发油。还在油库配备了两台值班罐车,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高温酷暑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将油送到工地上。只要开了票,就用油罐车把汽、柴油直接送到国防军工企业去,从此解除了三线建设的用油后顾之忧。
历经几代石油人的改扩建,余家湖油库已由当初的1万吨扩建到了目前的10万余吨,年吞吐量达100多万吨的油库。目前,余家湖油库的油品进库采用铁路和地下管输两条线,已成为全国绿色环保、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油库之一,为鄂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陈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