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姜志光:百炼成钢
2023年07月13日 15:17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曲 艺 戴安妮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炼化工程集团起运公司姜志光扎根一线,勇于创新,从一名起重工成长为中国石化技能大师。

 

  在工作中,姜志光总是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在24年的起重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大件吊装难题。

  1998年,姜志光刚参加工作时,我国最大规格的起重机仅达500吨级,且需要进口设备。如今,我国国产起重机最高规格已达到4500吨,全球领先。二十余载光阴,姜志光努力钻研,勇于创新,在产业工人的岗位上发挥了大国工匠的风范。

  姜志光,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起运公司起重工程队队长。他的成长经历既是个人扎根一线、忠诚履职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生动缩影。

  严谨自律 勤学善思

  工作24年、入党13年,姜志光从工程建设一线工人成长为中国石化安装起重工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做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初见姜志光的时候,感觉他与记者想象中的不同。他态度温和,说话不紧不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几乎一直面带微笑。

  1977年,山东招远,姜志光出生在十建公司机修厂一个普通的机械维修工人家庭。在父亲的熏陶下,1996年,他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十建公司技工学校学习。这一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上议事日程。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

  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孕育了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姜志光毕业后,加入了茫茫建设大军,成为十建公司的一名起重工。

  回忆起刚入行的日子,姜志光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这份运气,其实是“难”。姜志光被分入的班组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班组,主要从事吊装行业里难度最大的大件吊装。当时,没有大型吊车,主要以桅杆吊装代替大型机械吊装。虽然起重工实际上更多的是执行人员,但由于那时技术人员不足,怎么确定角度、穿滑轮等等,都需要起重工参与。

  这份运气,其实是“严”。姜志光的师傅唐行广,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席技师、当时吊装行业的佼佼者,对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平日里教导徒弟时几乎不带笑容。刚刚入行的初级工姜志光从事的是抱杆作业。这是一份体力活,每天要拖拽大量的钢丝绳、搬抬大量的道木。一天干下来,手指都会抽筋。即便如此,晚上姜志光经常往师傅们的房间里钻,请师傅们为他传授经验。

  “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自律性极强。”与姜志光共事20多年的老同事贾明伟这样评价他。早年间设备和人才的匮乏,反而让好学的姜志光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在姜志光看来,未来是有奔头的:“干起重很辛苦,但学到东西很开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当时我看师傅干得那么优秀,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师傅,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嘛!”

  入行初期养成的严谨自律、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姜志光保持至今。

  “走路特别快,眼神特别‘毒’。”不少同事这样评价他。

  2019年,姜志光成为起运公司的主任技师。在一次现场起重工操作考核中,他远远就看到400吨吊车将近60米长的吊臂尽头,有一个圆柱形滑块歪了。检查后发现,螺丝脱落了一个,如果掉落将非常危险。“滑块也就水杯大小!”贾明伟对此佩服不已。

  如今,“老师傅”姜志光反倒经常往年轻人的屋里钻。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别人交流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他也像师傅唐行广一样对年轻人倾囊相授,为公司培养了多名人才。

  这些年来,姜志光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3名、公司技术能手6名,还有一批高级技师。他们在中国石化重点项目中承担着大型设备吊装的重任。这些年轻人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与当年的他一样一步步迈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雄鹰展翅 挑战成功

  进入21世纪,我国石化工业迎来了大发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5年,茂名石化乙烯扩能,对大件吊装实施一体化,即单个单位承担全部大件吊装任务。此举大大节约了调配时间和成本,具有示范意义。28岁的班长姜志光被委以重任,第一次独自带队承担整套装置吊装任务。

  现场情况复杂,考验的是姜志光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压聚乙烯装置环管反应器是进口设备,管径0.7米、高度超过60米,又细又长,很容易变形。基于之前的经验,姜志光创新采用在地面将管连好,分模块吊装,并且准确增加吊点,保证了设备不变形,安全就位。在往混凝土框架里吊装换热器时,姜志光再次遇到困难:混凝土框架已经封顶,必须从侧面送进去,但侧面开孔存在一些障碍物,小于设备尺寸。

  “80多吨、11~12米长、直径3米多,再加上管口,直径4米多。”时隔17年,对设备重量、尺寸,姜志光记忆犹新。他与同事们精准计算角度,借助滑轮、索具把设备转了90度,送进去后再一点点反转90度,恢复原状态,平稳就位。

  该项目的顺利投产,茂名石化成为国内首个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

  在数十米的高空吊装百吨、千吨的精细设备,落点不能有毫厘偏差。面对高难度的大件吊装,姜志光常常主动请缨。“我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大件吊装整体上是有难度的,但也没那么难,主要是保证人员、车辆、索具安全。”经过20多年的磨炼,姜志光愈发自信。

  2015年,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石化稳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吊装、运输业务成立起运公司。在国内最大的起重运输公司工作,意味着姜志光有了更加专业、强大的发展平台,可以尝试的领域变得更加宽广。

  “一名好的起重工,首先是一项任务交给你,要知道怎么干。其次,是不拖泥带水,能领着别人好好干。最终目的是齐心协力把工程干好。”姜志光说。

  这样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浸润在姜志光长达24年的起重工生涯里,体现在他工作的点滴中。24年来,姜志光总要提前勘查现场,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方案,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还习惯在组织完施工后到各个起重作业点上检查、搭把手,甚至像当年一样拉拉钢丝绳、搬搬道木。姜志光对起重工作的负责,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一个接一个的大型项目,拼装出我国制造业发展蹄疾步稳的生动图景,也不断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身为高端技能人才,姜志光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取得特级技师技能等级、2022年被聘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在某种程度上,姜志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觉得我现在的水平没有师傅高,但现在平台大、机会多。中国石化有62名在岗高端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他说。

  匠心筑梦 百炼成钢

  2007年,姜志光在青岛炼化吊装国内最大“两器(再生器、反应器)”设备;2008年,他在镇海炼化吊装当时国内最高火炬;2013年,他在神华宁煤吊装煤制油项目8台当时国内最大的2000吨费托反应器……

  吊装,一起一落,干净利索。但随着起重机吨位变大,转场时拆组装起重机这个步骤变得繁琐、耗时。前些年,拆开全球最大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即便加班加点也要11~12天的时间。在争分夺秒的项目上,时间就是效益。

  “身为共产党员,必须有大局意识,想着怎么去把工作干好,对业主负责。”2019年,在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上,姜志光开始思索:能不能把起重机模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呢?他反复计算,研究运输路线和车辆,最终将起重机拆成5个模块。“6天就可以拆完,节约了一半时间。”他说。这套拆装方法优化后固定成工法,累计完成了10多万吨大型设备吊装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人的工匠风范和中国吊装的强大实力。

  面对技术难题,他勤于钻研试验,选用不同级别的连板与吊索组合,创新开发出新型3000吨吊装平衡梁,用一套吊具即可服务多台大型设备,无需为每台设备配置一套吊索,大大节约了成本。该方法中的平衡梁转向节设计,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全球疫情高发时期,姜志光主动申请入驻俄罗斯AGCC项目,带领着项目组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对2500吨液压提升系统的塔架组装时,加大在地面进行模块化组装的深度,减少了高空作业风险;优化2000吨起重机在海关的进出口物流顺序,确保了在最后一车部件到场的同时完成整机组装,将中国制造的红色涂装起重机首次矗立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灵活应对现场变化,打破传统,在2台千吨级设备吊装过程中充分挖掘2500吨液压提升系统和2000吨起重机性能,调整起重机工况、增加工作半径、外扩液压提升系统的缆风绳角度,实现了液压提升系统在吊装过程中溜尾起重机的侧方站位,解决了溜尾机在后方站位的局限性问题,减少了地基处理面积,缩短了施工周期。

  “择一事,干一生,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姜志光践行了他入行时的诺言。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