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四十载安塞写传奇,低渗透油田树标杆
2023年07月14日 22:34   作者:刘 莹 薛 帆 刘 飞 张天涌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率先攻克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安塞油田写就了一部发展传奇。

 

  圣地延安,精神永续。40年,地处延安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安塞油田将“油气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血脉,在宝塔山下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塞一井前,生机盎然。40年,自塞一井发现安塞油田,安塞油田开低渗透油田先河,率先攻克低渗透油藏开发世界级难题,形成享誉石油界的“安塞模式”,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留下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页。

  好汉坡上,孕育奇迹。40年,艰苦创业、勇攀高峰,安塞油田孕育了好汉坡精神,并融入了延安精神、石油精神、解放军精神的薪火相传和血脉赓续中……

  “我为祖国献石油”

  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载:“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秦置县名,在今延安一带;洧水,即石油。

  这是我国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但近现代的陕北,找油历经了一个世纪而未成大势。

  长庆石油人深知“国家缺少能源就要被动挨打”。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背景下,8000名石油大军和解放军指战员挺进陕北高原。

  此后8年间,挺进渭北,北上吴旗,南下铜川,先后钻探452口探井。虽发现直罗、吴起、下寺湾等以侏罗系油藏为主的小油田,但“迷茫漫长,未成大势”。

  20世纪80年代初,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将石油勘探的重点从侏罗系转入盆地东部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陕北找油史迎来了石破天惊的一天——

  1983年7月15日,在安塞县谭家营乡部署的第一口探井塞1井,在三叠系延长组长2获油层31.6米,试油日产油64.5吨,未见明水。安塞油田横空出世,取得了延长统油藏近百年勘探的重大突破。

  加紧勘探步伐,1984年7月,长庆油田成立“安塞勘探前线指挥部”,向参战职工提出了过“五关”的号召:“能够丢下妻儿上前线,能够忍受黄土之苦,能过几乎没有文化娱乐的生活,能在没有菜吃的情况下填饱肚子,能够经受得住外界干扰。”

  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个集勘探开发、科研生产、生活后勤于一体的帐篷在革命圣地崛起。物探、钻井、测井、井下作业和运输等专业队伍,不畏黄土勇担当、开天辟地敢作为,在延河之畔挺起了巍峨的钻塔。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苦干实干加巧干。1992年,安塞油田第一列载满原油的火车冲破雨幕汇入中国能源动脉。1993年,杏河、坪桥等区块相继投入开发。1994年,开发最早的王窑区全部收回投资。

  自此,安塞油田产量每年以近20万吨的速度持续增长。1997年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2004年实现200万吨,2010年跨越300万吨,在延河岸边建成了现代化的采油厂。

  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随着开发的日趋深入,产量逐年递减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安塞油田稳产路途艰难。2016年,在300万吨持续稳产6年后,安塞油田迎来了巨大考验——对内要迎战资源劣质化,对外要应对低油价挑战。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纵有千难万难,安塞油田主动对接国家油气战略需求,紧跟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目标,依靠滚动勘探评价之路、精细挖潜之路、滚动建产之路,实现了储量的稳定增长和有序接替。

  截至目前,安塞油田累计为国家贡献油气6800万吨,在石油战线上高高树立起了一面“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安塞旗帜。

  低渗透上铸丰碑

  安塞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通过“安塞模式”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铸就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丰碑的历史。

  开发初期,面对安塞油田罕见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藏,美国CER咨询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得出结论:“安塞油田物性极差,无论是注水还是注气都没有开采价值。”给安塞油田判了“死刑”。

  当时全国有近40亿吨的低渗透石油储量。安塞油田能否起死回生,关系着全国低渗透储量的未来。

  知责于心,还要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该如何从石头缝里榨出油?国内没有开发先例,国际亦无经验可循。安塞油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兴油的路子。

  开发低渗透油田,关键要解决“三低”油藏与提高单井产能、降低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

  建设初期,为提高单井产能,安塞油田研发形成了优化射孔工艺、油层压裂改造、油田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注水油藏研究、采油工艺、油气集输工艺、丛式钻井8项配套技术,推进提高单井产能、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3大系列技术。

  为降低建设成本,建设初期的安塞油田按照“从简、从省、从快、采用适用新技术”的“三从一新”地面建设原则,简化流程、简化设施、简化操作,形成了“单、短、简、小、串”为特征的建设工艺技术,地面建设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由52%降到36%,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全面解决从地面到地下,从钻井到采油,从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问题,“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安塞油田,解决了特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世界级难题,成功改写了命运。

  1995年,安塞油田的开发模式被中国石油确立为“安塞模式”,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发技术系列被确立为模式的油田。1997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标志着开发特低渗油田的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此后,根据勘探开发形势的变化,安塞油田不断丰富完善“安塞模式”。

  在快速上产阶段,持续解放思想,突出新区建产和老区稳产两条主线,强化技术创新,突破了储量困境,实现了快速建产,创新发展形成了5大技术系列、24项配套技术,解决了快速上产的技术问题,原油年产量跨越了300万吨。

  随着持续规模开发,安塞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井筒、地面系统隐患日益突出,安全环保问题也随之加大。安塞油田进一步总结完善“安塞模式”,抓住核心技术,着力解决高含水期持续稳产、低成本开发、高效管理和安全环保的难题。

  仅以注水稳产为例。技术部门结合裂缝、储层非均质性影响,通过不断总结、论证、试验,形成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周期注水技术,拉动区域自然递减率下降了2.8%。

  在技术攻关上求新、求变、求突破,奋力推动地下再认识、储量再增长、递减再控制、采收率再提高、地域再拓展,安塞油田科技创新的自信更坚定、底蕴更厚实、领域更辽阔。由科技创新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为老油田可持续、有效益、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为老区人民造福

  树高百丈不忘根,饮水一口亦思源。身在老区,安塞油田始终牢记着造福老区人民的职责使命。

  王窑水库里荡漾的碧波,见证了安塞油田建一座油田、美一方山川的铮铮誓言。

  王窑水库是黄河支流延河的一级支流杏子河中游的水库,是延安50万市民的水源地之一。为保持王窑水库水质,安塞油田出资近亿元在杏子河干流上游修建了6道拦污闸,在杏子河支流上建设了6座拦污坝,应对输油管道泄漏风险。

  2006年,安塞油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位于水库上游的100余口油水井、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管线一次性关停搬迁。虽然年损失原油产量达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但让老区人民喝上了“放心水”,就值!

  在40年开发建设过程中,安塞油田始终坚持“既做国家能源的开发者,也做美好环境的保护者和青山绿水的再造者”。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塞130、杏子河流域等5个环保示范区,先后建成中国石油林、中国石油长庆林等生态环境工程,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用于绿化项目建设、绿地养护管理等,油气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5%。2021年,安塞油田被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老区人民厨房里跃动的蓝色火焰,见证了安塞油田为建设美丽延安添“底气”的决心。

  瞄准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安塞油田加快多元转型,全力在绿色能源上做文章。

  2021年10月23日,宜黄天然气项目部所辖区块连同井、站、管线整体移交安塞油田,标志着安塞油田正式踏上油气并举新征程。

  2021年以来,安塞油田天然气业务发展呈现出一条“大气磅礴”的上升曲线。天然气日产量突破2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累计生产天然气7亿立方米,为宜川、清涧等地的30万老区人民送去了“暖心”气。

  融合天然气产业发展,安塞油田加速布局发展新能源业务,集中优势力量向绿色低碳领域进军。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替代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项目在一线落实落地,积极扩大油气开发利用绿电规模,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努力打造“低碳”“零碳”油气田,让老区的天更蓝。

  一个个数字,一张张笑脸,见证了安塞油田将发展成果与老区人民共享的温情。

  秉持“绿色发展、奉献能源,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的价值追求,安塞油田累计为延安市GDP贡献了1848亿元。

  以自身发展,安塞油田带动地方工程建设、建材物流、餐饮服务、劳务输出等产业发展。同时,吸收2000多名老区人民服务油田发展,让当地群众在自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

  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支援延安市道路建设、文化教育、环保绿化等公益项目。近3年修建道路324条798公里,造福延安3个县11个镇的10余万老区人民,让土路变油路、土窑变砖房。与地方政府联手推进“一村一户”和“三年帮扶计划”,吴起县长官庙镇梁岔村14家贫困户全部脱贫。小蜜蜂志愿者全面助力困难助学、病残帮扶,乡亲们笑容更加灿烂……

  一点一滴总关情。安塞油田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与地方政府构建了互利双赢、共享发展的新型企地关系。

  用精神滋养初心

  安塞油田,有一处陡坡被当地人称作“阎王坡”。海拔1300米,坡度70度,坡下是十几米的深涧,被称为“无人沟”。当地流传着“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的顺口溜。

  1990年,安塞油田王三计量站建在阎王坡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每天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借着管子搭成的管桥越过无人沟,沿着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山巡井。“酷暑坡上爬,阴雨坡上过;狂风不停留,飞雪照旧走。”他们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把“阎王坡”踏成了“好汉坡”,踏出了一条创业之路、一条精神之路。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参观好汉坡后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老石油,这一生有两个地方让我感动,一个是塔克拉玛干,一个就是长庆油田。”并挥笔写下了“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好汉坡铸好汉魂,好汉魂育石油人。

  过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指引着石油人在没有人的地方扎下根,在没有路的地方踩出路。如今,好汉坡精神传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被赋予了以好汉坡党支部为代表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安塞油田发现井塞一井为代表的“解放思想、科学求实”的精神,以全国见义勇为积极分子陈小军为代表的“忠诚企业、奉献石油”的精神,以中国石油榜样人物郭秀玲为代表的“热爱岗位、尽职尽责”的精神,以安塞油田数字化第一站高一联为代表的“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坚硬致密的油层中生长锤炼,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中打磨增色,“好汉坡”精神成为安塞油田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安塞油田从“好汉坡”精神中汲取了无尽的精神养分,凝结成了企业的魂魄,激发出了旺盛的士气,塑造了安塞油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201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延安,造成安塞油田924公里油区道路被雨水冲毁冲垮, 97处输油管线悬空,573台抽油机倾斜倾倒,35处住人房屋严重受损……

  一场抗洪抢险的战役在安塞油田百里油区全面打响。杏南作业区杏七转中心站站长封晓斌拖着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腿,带领着3名突击队员巡管线、堵暗洞,通涵沟、修道路,每天连续作战超过了16个小时。饿了,他就吃两口干馒头,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困了找个草袋子躺下就睡。脚被雨鞋磨破了,袜子和血肉粘连在一起,他忍着痛继续前行。看见管线悬空,他不顾数百米的深沟,在腰上绑上安全带,去绷钢丝进行加固。在10天的战斗里,他穿烂了3套雨衣、5双皮鞋,巡查管线近百公里,修复坍塌路段50余处。

  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好汉坡不用爬了。因为安塞油田迎来了一场数字化的崭新革命,将勘探、开发、生产、集输、生产辅助等环节全部装进计算机,驻站员工再也不用每天爬坡上山巡井了。但“好汉坡”精神历久弥新。在其指引下,新时代的安塞石油人勇攀“管理坡”“技术坡”“效益坡”。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征程上,安塞油田坚持不懈用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一流油气田建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