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拼搏在中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项目现场,张学亮和同事们在渤海湾畔书写着传奇。
这是一群把工作当作事业的人,这是一群工作起来经常忘了自己的人;这是一群总是加班到很晚、不知道疲倦的人,这是一群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这是一群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人;这是一群“烈火焠出真金”的人、纯粹的人。他们就是中石化烟台龙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的39名职工,也是39个追梦人。
拼速度、拼效益、拼责任……拼搏无止境,在公司经理张学亮和职工的不懈努力下,中石化龙口LNG项目工程(以下简称龙口LNG项目)取得不少优秀成绩。其中,建设地基处理方案、桩基数量和桩基深度三项工程设计优化,总共为项目节约了投资10亿多元,工期缩短了6至8个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担当、责任和忠诚在渤海湾畔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诠释着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建立筹备组
“从1个人到8个人,项目立项审批紧锣密鼓快马加鞭。大家都是奔着大工程来的,都想做一件值得一辈子自豪的事儿。”
2023年6月1日,山东烟台龙口港区内阳光普照,风和日丽,中石化烟台龙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的4座直径近100米、高55米的LNG储罐尤其引人注目。在这两座“巨无霸”的旁边,另两座一样规格的LNG罐正在拔地而起……
看着眼前的景象,中石化烟台龙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经理张学亮激动不已。“大家都是奔着大工程来的,都想做一件值得一辈子自豪的事!”张学亮说。
龙口LNG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和环渤海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化坚决落实国家天然气保供责任的重大工程,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将对中国石化深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切实提高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保供和储气调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港区,占地约84公顷。项目一期建设规模650万吨/年,投资84亿元,主要建设LNG专用接卸码头1个,22万立方米LNG储罐4座及LNG气化系统等。二期规模将扩至1200万吨/年,供气能力达到140亿立方米/年,LNG汽车装车能力达到200万吨/年。项目于2021年9月2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2021年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要求2023年10月建成投产。
53岁的张学亮是龙口LNG项目的第一个员工,也是当时筹备组的组长,现在任中石化烟台龙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的经理。从2018年7月接手任务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他的心思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个项目。
2006年,张学亮从胜利油田调到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以下简称天然气分公司)。十几年来,他南征北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先后在广东、湖北、湖南、北京、江苏、天津、浙江都工作过。2018年7月,组织找时任温州LNG工程项目部经理的他谈话,要他调往烟台龙口,担任龙口LNG项目筹备组的组长,理由是他经验丰富:2011年,张学亮曾担任天津LNG项目筹备组的组长,负责完成中石化天津LNG项目前期筹备,启动了项目工程建设。
张学亮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开始一门心思地考虑项目筹建的事。
前期筹建的主要工作是跑项目的前期各项审批,核准后才能开建。当时的项目组只有筹备组长张学亮一个人,毫无援手。他背起行囊,一个人开始了全方位的工作,现场勘察、市场调研、方案比选、设计对接……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天然气外输路由,全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后来,天然气分公司从所属各公司陆续抽调人员补充到筹备组,先是雷飞和孙东峰,再后来是曲靖袆、张红显、李鹏。2019年4月12日,栾波和孙忠民报到。至此,总共到位了8个人,项目筹备组宣告正式成立。
一行人入驻到龙口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张学亮召集大家开了第一次会议。“我们来到这里,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龙口LNG这个项目。”张学亮说,“当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项目核准所需的各项前期工作。给大家一周的时间,思考下项目前期要干哪些事,你自己想干哪个。”话罢,张学亮放了一句“狠话”,说:“我想提醒大家,如果一周下来,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清楚,那你要考虑下是否有必要继续留在这里!”不到5分钟的第一次会议,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一周之后,团队里的8个成员都捋清思路、各领任务,龙口LNG项目的工作就这么正式开始了。
马不停蹄拼速度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我们干的虽然是今天的工作,但必须为明天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从1个人到8个人,项目筹备组终于成立起来了。虽然条件简陋,但任务是一项接一项地压下来,立项审批等工作必须快马加鞭。
项目前期手续繁多,然而,其他人以前都没干过这项工作,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于是张学亮带领大家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哪些是前置手续,哪些是后置手续,哪些虽然是后置但也不能搁置,需要马上去和国家及省市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接。
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5个月的时间,他们把四项许可中的三项——用地、社会稳定、规划选址意见跑了下来,只剩下一项“用海预审”因涉及港区功能规划调整和其他企业的调规需求问题,进程搁置了。工作不能等靠,必须统筹考虑,超前运行。他们一边协助推进调规进程,等待项目用海手续获批,一边加紧协调运行其他工作。
2020年5月,在天然气分公司的支持下,又一批人员逐步到位,团队成员扩展到了17人。工作全面铺开,项目节奏明显加快了。团队加紧编制各种项目管理体系文件,跟设计方进行技术深度对接,进行开工影响因素分析并逐项排除,编制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大纲。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性格、习惯、企业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做好这个大工程,要做一件值得一辈子自豪的事儿!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是张学亮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梦想再远大,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筹备组就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极速前进。从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整个运行节奏:2021年1月6日,项目核准所需最后的一个要件“项目用海预审”终于获得审批,取得了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批复文件。事不宜迟!筹备组积极沟通协调,加快文件在中国石化内部的签转程序,在用海预审获批的同一天,就向国家发改委快速上报了项目核准申请文件,实现了项目核准要件办理与上报申请核准的无缝对接。然后又努力协调,申请国家能源局快速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审查。4月6~4月8日项目申请报告通过了能源局委托的咨询公司的评审,6月7~6月8日项目码头工程可研通过了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评审。随后,筹备组盯紧核准审批进展,积极配合,推动加快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审批流转。9月6日项目审批文件在国家能源局油气司过会;9月8日迅速流转至国家发改委投控司审查;9月10日返回国家能源局油气司;9月15日项目在国家能源局局长办公会通过;9月17日审批文件又快速流转至国家发改委;9月23日在国家发改委上会并通过;9月26日正式获得项目核准批复文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而这背后,不难想象筹备组做了多少准备和前期工作,靠着积极协调,全力配合,才能一环扣一环,快马加鞭拼出高效率。
提前规划拼示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我们要广泛比较业内项目建设成果,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断优化工程建设方案。”
龙口LNG项目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日历工期只有24个月,工期紧张程度在中国石化是最高的。同时,作为中国石化重点工程之一,总部2021年5月对项目可研批复明确要求,龙口LNG项目要“打造中国石化‘五化’建设样板工程、创建‘少人巡检、无人值守’的‘智慧化’LNG接收站示范项目”。这在中国石化所有的LNG项目建设中要求也是最高的——即便在全国的同类项目中,要求也是最高的。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工程却面临着人员严重短缺的难题。
2019年由于国家实行管网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家管网公司。2020年9月,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管道资产整体划转给国家管网公司,大量人员随资产转走,员工总数由4000多人减少到不到1000人。同时,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天然气市场发展需要,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全国布局,先后快速成立了17家省级天然气销售机构;为落实天然气保供责任,天然气分公司大力推进天然气储气库项目和沿海、沿江LNG项目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不仅青岛、天津两个既有的LNG项目在加紧扩建,沿海沿江项目也在抓紧布局。各个单位都要上人,难免捉襟见肘,因此抽不出更多的人到龙口LNG项目。张学亮明白,人员紧缺是长期问题,不仅工程建设,而且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运行也会是同样的状况。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弥补人员短缺的短板。
怎么解决?张学亮的破解思路是推动智慧化。
工程建设缺人,他就推动创建智慧工地;将来生产运行可能会缺人,他就提前谋划,推动创建智慧化工厂。
总部的要求让他目标更为明确,信念更加坚定。智慧化创建是张学亮多年以来的思考。二十年前上MBA时,一门《系统工程》课程早就在他心里扎了根。扎实的天然气业务工作经验,多年的LNG项目建设积累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让他坚定地认为,创新创建“少人巡检、无人值守”的智慧化LNG接收站示范项目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龙口LNG项目人员紧缺的现实情况,让他更坚定了必须真正把智慧化落到实处的决心。于是,2020年10月,在很多人对智能化还比较懵懂的时候,他就组织人员编制了《龙口LNG项目智慧化建设方案》;在有些人还在质疑的时候,他就坚定地推进项目工程设计上的方案落实。他坚守着一个原则:一定要提前规划、系统思考、统筹考虑,全生命周期考虑智慧化建设问题。这样的项目才能兼顾长远。
为了打造样板工程,创建示范项目,张学亮和团队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我们干的虽然是今天的工作,但必须为明天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张学亮说。
不断优化拼效益
“干工作不能等靠,有困难就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事半功倍。
每一项设计都是最优的,这是张学亮的工作追求。设计是项目的灵魂,也是整个项目的“牛鼻子”。抓住“牛鼻子”不断优化,这是工程优化的关键。
地基处理、桩基工程和承台施工设计的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看到设计文件和技术要求,张学亮总是带领项目人员反复论证:这是不是最优的方案?是否存在过度设计?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设计人员很多时候更愿意沿用以前的成果或经验。但张学亮认为,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墨守成规。
看到最初的地基处理技术要求,张学亮和团队人员一起琢磨:龙口港区的岩土情况和其他地方譬如天津港区很不一样,表层土质比较硬实,但地基处理方式设计要求采用6米深大开挖再分层碾压回填,与天津LNG项目如出一辙,这是否科学?有没有更经济、更安全可靠的其他方案?针对桩基工程设计,张学亮带领项目团队人员又与设计人员反复比选和研讨,桩基数量是否合适?深度多少为好?直径应该多大?同样的罐型,同一个地区,中石化天津LNG单罐桩基数量是539根,而一墙之隔的北燃天津LNG是385根,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同样地处龙口,地质条件类似,国家管网的LNG项目桩基数量是360根,我们的推荐数量是528根,是否合适?同样的罐型,天津LNG桩基深度67米,龙口LNG地层更加坚硬,起初推荐桩深65米,只缩短了2米,是否过于保守?龙口LNG项目在地下50~70米区域分布有溶洞,如果桩深65米,桩端极有可能钻遇洞腔,该如何处理?是否可以避开?桩端距离洞腔顶部多少米才是安全的?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张学亮和团队更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他们总是强调,要广泛比较业内项目建设成果,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断优化工程建设方案。
一遍遍审视,一次次讨论,他们总在寻求优化的极致。他们从全国找来专家进行论证,寻找最好的方案,并邀请其他设计单位进行平行设计。经过反复比对、反复论证、反复考量,提出了设计优化方案:地基处理方式由“大开挖+分层碾压回填”调整为“震动沉管砂桩+强夯”,试桩设计按照桩深45米进行试桩。地基检测和试桩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地基处理完全能够满足需要,原来其他同类项目5个罐花费5亿元,这里10个罐才用了9000多万元,相当于节省投资9亿元,而且工期缩短了110天。另外,45米的桩深完全能够满足需要,桩基数量优化到423根完全能够满足需要,由此,单罐减少桩基105根,4个罐减少桩基420根,相当于少干了一个罐的工程桩;桩基深度由65米减少到45米,4个罐累计节省桩基施工工作量33840米,又相当于少干了1.78个罐的工程桩。桩基数量减少和深度变小两项合计又节省了投资1.5亿元。据测算,采用这样优化的思路实施后,仅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就省下了8亿多元。
同样优化的还有LNG储罐承台工程施工设计。设计单位习惯于采用双承台设计思路,既繁琐,又费钱,而且工期长。所谓双承台设计,就是先在地面浇筑一层厚度80厘米、直径100多米的承台作为低承台,然后再在低承台上面桩基的位置接上2米高的短柱,短柱顶端再浇筑上同样直径和厚度的第二个承台作为高承台。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个承台,所以叫做双承台。张学亮和团队考察了全国大大小小的20多个LNG接收站后发现,只有天津LNG采用双承台,其它的LNG接收站都是单承台。通过和专家一起论证,他们认为将双承台改为单承台更为科学。于是他坚决要求改为单承台方案,取消了原来双承台中的低承台,不再接短柱,而是在打桩时一次成型到顶,高出地面2米,省去了刨桩头、接短柱的施工时间。这样,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又一次节约了4000多万元投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系统思考、努力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在张学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据初步统计,龙口LNG项目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方案、桩基数量和桩基深度三项工程设计优化,总共为项目节约了投资10亿多元,工期缩短了6至8个月。
在龙口LNG项目施工中,其他的优化仍在继续,不一而足。
张学亮和团队深知:这个项目建设投资84亿元,必须每一分钱都花得值,才能不负集团重托,不辱国家使命!
事无巨细拼责任
“在这里没有其他,有的只是工作,以事业聚人心,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肩上有责任,人人须担当。”
中石化工程部曾做过一次调研,结果表明,全国所有的LNG项目从打桩结束、承台浇筑施工开始算起,到项目建成投产,绝对工期需要31.2个月。而龙口LNG项目要求的日历工期只有24个月,时间非常紧,况且还有疫情、极端天气等意外因素的影响。
建设时期,由于疫情反复,工程进度被影响了3个多月,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同样的项目,在其他地方项目组有130多人,而龙口LNG项目开工时也只有39人,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人员少、头绪多,龙口LNG项目必须做到开工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短时间内补充人不可能。张学亮提出,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必须加快运行节奏,把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
项目初期,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为了审查招投标文件,大家经常集中在会议室里加班。项目的一些阶段,事多繁杂,人员又太少,他们往往忙到凌晨二三点钟。
其中,完善合同文本是关键的一环。
项目部所有的项目都严格按照程序通过招投标完成。原先的合同范本是集团总部在2015年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虽然是范本,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龙口LNG项目是个大工程,怎么样厘清甲乙方责权利的关系,把合同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在具体运行中出现模糊地带而发生推诿扯皮现象……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让项目顺利进行,项目部必须要对三四百页的合同范本进行重新梳理修正和完善。
因为白天大家大多都在工地上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进行梳理。从2021年7月份开始,项目部所有领导、部门主任和项目管理人员集中在一起,在公司办公所在地天马大厦41楼的大会议室里,一条一条地对合同进行审核修正。一个字、一句话都不放过,找漏洞,找出可能存在的歧义,找准逻辑对应关系,然后进行修正完善,使之更严谨更规范更实用。
为了修订合同,他们从晚上7点开始,天天忙到夜里一两点,甚至有时忙到三四点钟。室外夜色正浓,室内灯火通明,在公司已是常态。
工程施工期最需要人,但人员短缺的矛盾一直非常严重,只能一个人顶几个人用。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加班加点是常事儿。尽管大家每周要上六天班,每两个月才能集中休息一次,但从未有人抱怨。去年刚分配到综合部的工作人员杨严禄,为了联系业务,一天打60多个电话。短短半年,人就瘦了一圈。“事情做不好,晚上睡不踏实。”他们用这样朴实的语言表达着责任心。
事情件件需落实,工作必须要扎实,任务人人要做实。在中石化烟台龙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这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
上下一心拼事业
“主动作为、积极尽责,不折不扣、尽善尽美,建设一个现代化、智慧化、人文化、令人尊敬的企业,这已经是烟台液化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人都是追梦人。
与其说是追梦,不如说是追寻事业,追寻以拼搏实现的成就感。
有时,看着团队太辛苦,领导鼓励大家及时休息,但他们还是自觉承担更多责任,完成更多工作,不想因为自己拖了整个工程的后腿。
张学亮家在北京,但他只是在回北京开会或汇报工作时才能回家看一看。他本可以按部就班,安安稳稳地等待退休,但依然勇挑重担,创造性地率先提出打造智慧化LNG接收站示范项目的目标定位,并努力付诸实施。在公司新员工王钰淇眼里,张学亮永远都是最早上班,最晚吃饭最晚下班的那一位。“张总身上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劲儿,足以让我感受到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从上到下的拼劲!”
这种拼事业的精神,在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一脉相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按照总部的要求,把龙口LNG项目做成真正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高辉现在是烟台液化公司的副经理,他来这里,完全只是因为张学亮的一个电话。当时项目部急需要人,张学亮打电话邀请他过来。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我不能给你任何承诺和保证”。放下电话,高辉二话没说,就要求从天津LNG平调到烟台,挑起了工程技术部的担子,许多项目论证都是由他带领相关人员具体实施的。他说:“一辈子能干三个大工程,这辈子很丰富很充实,老了回忆起来心里都是甜的!”
因为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是混合所有制,利益主体多元,所以情况相对复杂。但作为分管财务方面的领导,副总经理王强在项目合作中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把好财务关,千方百计堵住财务漏洞,坚决维护了中石化的利益。
刘思良是2020年主动要求从渝济管道公司调过来的。他负责整个公司的综合事务兼管科技、生产准备,头绪多、事务杂,几乎天天泡在公司里,没有周六周日,也很少能回家。他总强调,人不能闲着,更不能碌碌无为。
主动作为、积极尽责、不折不扣、尽善尽美,建设一个现代化、智慧化、人文化、令人尊敬的企业,这已经是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特质渗透到公司的每个环节、体现在每个岗位甚至每个人身上。它不再是一个两个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战斗的群体、英雄的群体。
物资装备部承担着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大多数的物资采购任务。在公司文化的影响下,部门经理刘斌带领贾修源、梅毅、胡鹏等几名工作人员自觉加压,勇挑重担,把近80%的业务变成了甲方直接采购,大大节约了项目成本。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物资采购方面累计为公司节约资金3亿元。
综合部副主任栾波是项目筹备时的8员干将之一。2019年4月10日她接到通知,1天时间就拖家带口赶回了龙口,第二天就到项目部报到。原先项目部住在村子里,对外联络极不方便,需要在烟台找一个办公的地方。栾波用一天的时间就跑遍了大半个烟台市,最终选定了目前的天马大厦。
刘树锋是储罐部的经理,他熟悉LNG建设的300多个工序,肯吃苦,能打硬仗,天天盯在工地上,对工作一丝不苟。每次浇筑,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去现场亲自监督指导,连续四个月没有回过家。场站部经理曲靖祎是最早来到项目部的8个人之一。他了解政府的各种相关政策,工作计划性强,能未雨绸缪、有条不紊,各项工作总是走在前面,深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安全战线上的“突击队长”李红伟带领部门3名同事,从无到有,建立起一整套HSE管理制度体系,接收站工程整个安全许可工作仅历时31天就全部完成,比常规4个月的审批办理时间节省了90天,创同类型项目安全许可手续办理最快时间记录。财务资产部经理苏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确保了整个项目财务运作的有条不紊,成为公司的好管家。翟占杰是烟台液化天然气龙口项目部质量管理部的负责人,大家尊称他为“质量管理的大哥大”。他技术过硬,工程建设一年多来,没有出现一起因管理疏忽造成的质量问题……这种认真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烟台液化天然气公司已经成为了常态。
像磐石一样坚毅,像大地一样坚忍,像大海一样深情,像LNG一样纯粹。烟台液化公司正在锻造一批这样的人。
他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量;他们坚守本心,坚守信念,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他们尚实求效,精诚和进,重团结肯付出,擅学习能担当,才有了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图片均由刘文龙 杨勇康 杨严禄拍摄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