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勇立潮头敢争先
2023年09月11日 15:03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砥砺奋进65年,海油石化工程成长为我国石化行业一支重要的设计力量。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 王坤敏 周广军

  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更是我国的农业和工业大省。诞生于斯、成长于斯,以地利促人和,靠文化养精神,从初创时的不足百人到千人大院的蜕变,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到勇立市场潮头的科技型企业的转身,从小化肥到石油天然气业务领域的升级,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石化工程)走过了65年设计报国的发展历程。

  翻读海油石化工程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在求索与求变、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坚韧前行,每一页都在向着行业前列、向着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重要的设计力量,磅礴不息。

  从化肥到完整的化工设计能力

  民以食为天。

  1950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0.26亿斤,人均占有量不足400斤。当时,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端住中国人的饭碗?

  答案之一是化肥。在现代农业中,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高达50%。发展化肥工业,建设化肥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需要做的事情。山东亦不例外。

  1958年,山东省工业厅响应党中央相关部署筹建济南氮肥厂,于10月4日成立了化工设计机构——济南化学肥料厂设计室(后改为山东省化学工业局化工设计院,即今海油石化工程山东院)。那时起,海油石化工程诞生了!

  “当时,省里从济南、青岛、淄博的工厂和学校抽调了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同时,化工部选派了20多名设计人员到山东支援化工建设。由此形成了海油石化工程初创时的97人队伍。” 海油石化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德强回忆说。

  就是这样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白手起家,在济南东郊王舍人庄的小平房里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创业场景。

  三九天严寒刺骨,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劈柴点炉子取暖。屋内水缸里结了一层很厚的冰,凿破了才能用得上水。三伏天闷热难耐,伏案绘图,肘下要垫一张报纸,以免汗水弄湿图纸。靠氨水熏制设计蓝图,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气味……

  更磨人的是,时间紧——1959年一季度承担8个设计项目,自下达任务到完成设计,设计生产仅有35天;生产效率低——设计全部靠手工,交通、通信不便;任务重——技术上一片空白,设计人员专业不全……

  战鼓催征急,攻坚不畏难!对内,加强组织工作,明确分工负责制;向外,奔赴各地进行现场培训学习……敢于“打赢”,一项又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化工设计项目,不断告捷。

  统计数据显示,1964—1977年,山东院承担了山东省近百项合成氨设计及改造项目。1978年,山东省合成氨厂发展到132家,其中123家是由山东院设计的,占比超过了90%。

  为“中国人的饭碗”拼搏向前!山东院大力支援其他省市的化肥厂建设,参加了北京通县氮肥厂5000吨/年的氨厂设计,承担了新疆莎车县氮肥厂5000吨/年的氨厂、新疆拜城县化肥厂1万吨/年合成氨和2万吨/年硝氨装置的设计……

  在实战中锤炼本领,山东院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合成氨设计力量,而表现突出的远不止合成氨。“1958—1977年的20年间,山东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工设计能力,先后承担了烧碱、六六六原粉、滴滴涕、有机磷、聚氯乙烯等多品种工厂设计,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军工生产,通过化工设计有力支持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海油石化工程副总经理吴广增指出。

  从吃“皇粮”到自负盈亏

  当时间行进到1978年时,春风劲吹,改革潮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唱响时代最强音,化工勘察设计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海油石化工程技术专家张湘凤1986年进入山东院工作,现已退休返聘,对那段改革历史记忆深刻。“山东院是全省勘察设计行业开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的先行单位。”

  在全社会改革尚无成熟经验的背景下,自谋生路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变压力为动力!立足发展实际,勇立潮头改革求变,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设计体制和设计方法改革、经营机制改革…… “山东院各项改革走在了山东省勘察设计行业的前列,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单位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的转变。”李德强说。

  1984—1987年,山东院不仅没要国家一分钱,而且上缴国家税收61.91万元,靠营业收入新增计算机、晒图装备等国有固定资产78万元。其三年的总收入,相当于国家核拨的13年事业经费。

  荣誉是山东院改革成果强有力的证明。1995年,山东院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佳”勘察设计院;1997年,被评为全国“八五”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八五”化工建设先进单位……

  尤令海油石化工程人自豪的是,乘着改革的东风,至今已发展成为了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和造价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公司,完成了一批“大”“新”“难”的工程设计——

  首次承担11万吨/年尿素项目,对传统的水溶液全循环法进行改进和创新,项目顺利投产,产能及各项工艺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首次完成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重点涉外项目济南裕兴化工总厂1.5万吨/年金红石钛白粉项目施工图设计,项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运转稳定,产品质量优良……

  这一时期,参与了我国首套MDI(异氰酸酯)装置建设,对山东院来说更是一次质的飞跃。

  40多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踩在布鞋上的国度。为了让中国人穿上皮鞋,国家拿出4.6亿元,从日本引进聚氨酯合成革生产装置。中央领导亲自批示:“应当把它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因为人民太需要了。”

  引进的生产装置包括MDI、合成革、聚酯多醇,需要懂技术的人引路。装置之外的土建厂房、公用工程等配套设施,需要国内设计院自行设计。

  谁来做?山东院!

  “接到这一光荣而极具挑战的任务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到日本实地考察合成革厂。从开工到试车投产,专业室主任、设计人员长驻工地,做到了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吴广增说。

  1983年,MDI装置在烟台合成革厂开始投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填补了我国现代化聚氨酯及合成革工业的空白。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冠荣评价说:“这是中国自己的MDI !”自此,老百姓实现了从“穿布鞋”到“穿皮鞋”的历史跨越;山东院成了国内唯一掌握MDI技术的工程公司,实现了从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的转型。

  从事业单位到科技型企业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市场化的深水区,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勘察设计单位的改革方向,明确为成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地位。

  1999年7月,山东省勘察设计行业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山东院再次站上了改革的风口浪尖——被列为山东省勘察设计行业改革的第一批示范单位。

  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山东院于1999年底完成了事业单位改制,整体进入科工贸一体的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建),成为中化建旗下的全资科技型企业,并确定了创建工程公司的发展目标。

  2003年,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单位;2006年设计咨询收入6019万元,是2001年的3倍,经营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46%……

  行业影响力、创收增效不断创新高,验证了新时期山东院改革发展的含金量。

  2006年,山东院再一次迎来了重大战略调整——随中化建整体进入国家级能源集团中国海油。2009年,改称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东化学工程”)。

  在央企的大平台上,海油石化工程拥有了更大的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比如,在中化建服务全国化工建设市场,同时借助中化建国际业务的优势开始走出国门承担海外化工项目。加入中国海油后,其由化工跨入了石油天然气业务领域,围绕融入海油、业务转型、能力升级、服务海油这条主线不懈努力。”亲身经历这两段历史,张湘凤的感触尤深。

  惠州炼化二期,是海油石化工程人回忆这段发展历史时出现的高频词。它包括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是中国海油“上岸”发展中下游产业链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海油石化工程承揽了其中17项工艺装置及公辅工程的总承包或设计服务工作。这是进入中国海油以来,海油石化工程人承揽的第一个系统内的大型炼化装置,是转型升级的首个典型成果。这对我们整体设计能力提升、高端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在石化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李德强认为。

  开启在央企管理框架下的发展之路,海油石化工程在夯实已有技术实力的同时,针对性提升技术能力,不断锤炼核心竞争力——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轻溶剂冷热两步法合成TDI的技术空白,实现了TDI单套装置规模的大型化、单个设备的小型化,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全掌握TDI工艺技术的工程公司。

  完成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洞储备库,突破国内传统地面钢罐油库储油方式理念,分别获得2014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2016年度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内首次编制《LNG接收站工艺设计指南》,形成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全产业链设计技术,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11项;设计国内首个大型LNG冷能发电装置,成为国内最早进行LNG全产业链设计的公司之一。

  在伊拉克米桑油田深耕十年,先后参与米桑油田天然气处理厂、脱气站升级改造、水厂二期、水厂三期、新建水洗罐等项目,助力米桑油田上产30万桶,在油气田地面工程领域的设计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承担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滨州天然气终端工程。

  …… ……

  融入央企、转型升级,海油石化工程快速成长,迅速由山东省内市场全面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在国内26个省区市开展业务,海外业务涉及6个国家。

  从整合重组到国内一流

  “中国海油江苏盐城‘绿能港’,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也是全球范围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今天上午,其中3座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将实现同步升顶……”

  2022年9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这条新闻。

  “其中的成就感,我们体会得尤为深刻。因为我们是盐城‘绿能港’项目的总承包商。”海油石化工程市场开发部经理、盐城“绿能港”一期工程项目经理张方良说。

  以专业化的工程技术,近年来海油石化工程以总承包的身份挺起了多个国之重器。盐城“绿能港”项目入列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东营原油商业储备库项目是我国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原油商业储备库……

  毫无疑问,海油石化工程已经成为中国海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可信赖、可依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这背后,涌动的是整合重组形成的1+1>2 的强大合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催生的澎湃内生动力。

  2016年,为更好地服务中国海油中下游产业工程建设,山东化学工程、海工英派尔整合,重组为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成为了具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承包和管理功能的大型工程公司。

  整合重组后的海油石化工程,该如何走向未来?

  目标引领——确定了“依托海油、服务行业、国内一流”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公司”的发展目标。

  改革护航——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主责主业,调整产业结构。

  仅看束缚国企发展的顽疾之一——干部能上不能下。

  “2021年,我们的干部平均年龄接近49.8岁,年龄结构偏大。通过三项制度改革, 58个管理岗位的干部全部起立,重新竞聘上岗。共有139人报名参与竞聘,热门岗位多人参与竞争。”海油石化工程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刚介绍说。

  海油石化工程盐城“绿能港”项目开车经理任伟参与了干部竞聘。虽然没有竞聘成功,但他依然说:“感谢公司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的机会,选不上走技术路线也挺好的。”

  敢于改手中的权、动一些人的奶酪,如今,海油石化工程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为43岁,年龄结构比例由8∶2∶0调整为4∶4∶2,即45岁以上和40岁左右各占40%,37岁及以下占20%,解决了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往哪走、怎么走,没有丝毫含糊,海油石化工程释放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在继承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海油石化工程不断培育新的业务领域,在地下水封洞库、原油储备库、LNG接收站、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化工等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

  依托竞争优势,2016—2022年,海油石化工程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0.41亿元、利润总额14.29亿元、净利润9.94亿元,连续六年在中海炼化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三年考核等级为A级。

  更为耀眼的业绩是,总承包营业额在全国两万多家设计企业的排名由2019年的第94位攀升至2022年的第42位;在石油化工行业近四百家设计企业的排名,由2019年的19位上升至2021年的12位,进入了行业第一阵营。

  从历史中走来,继续书写历史,“海油石化工程”六个字日益成为工程建设领域高频次出现的字符。向未来奔去,致力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海油石化工程正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公司”的发展目标无限靠近……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油石化工程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