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首个国家级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助力万亿元级氢能产业提速。
8月8日,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此次《指南》的印发,是对我国氢能中长期规划政策的呼应和补充,将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提升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链条标准体系加速建立
《指南》提出,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指南》明确,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从具体的标准制定环节看,包括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在氢制备环节,《指南》提出,将针对不同制氢技术进行规划,包括工业副产氢、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从应用端看,建立包括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标准,具体如氢燃气轮机、氢内燃机、燃料电池、氢冶金、化工等。
从具体的标准制定来看,我国部分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均是缺失的,甚至整个氢输运系统环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也是缺失的,包括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要求、输氢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规范、输氢管道工程技术规范、输氢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输氢管道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等。
此次出台的《指南》,以上缺失的标准基本覆盖了。《指南》还提出了加快制修订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和积极提高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两个重点任务,有利于充分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载体作用,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
除了针对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外,《指南》还提到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到2025年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
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指南》发布前,我国已就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布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4多项。但其并未涵盖全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此前中国氢能相关标准制定太慢,无法支持快速增长的氢工业,且中国氢能行业现有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运行并不理想。例如,国家标准委负责氢气技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则由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制定。这种结构并不适合对新兴行业进行快速认证,特别是针对跨越许多部门的氢产业。
此次《指南》的发布,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风向标。只有通过《指南》引导下的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才能真正形成引导和支撑产业完整的政策体系。
从产业角度看,此次《指南》的发布将有利于提高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安全水平,降低氢能事故的危害。从市场角度来看,《指南》能够提升产业链中企业的协同性,推动市场良性发展。从国际层面看,氢能标准制定有利于增强中国作为氢能大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2022年,全国加氢站达到近30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12682辆。
2022年3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以来,氢能产业首次被明确为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30个省区市已发布氢能发展相关政策方案。多项支撑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全身心投入这个行业奠定了信心。今年以来,国家、地方出台氢能专项政策15个。这些政策的发布释放了积极信号,让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氢能赛道,尤其是“三桶油”、三峡集团等大型央企在氢能产业投入的加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我国先后已有江苏、山东、四川、河北等省级单位提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规划看,到2025年,全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超过11.64万辆、加氢站将超987座,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规划》还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氢能源产业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5万辆,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总之,在《规划》的引领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产业链各环节降本趋势表现明显。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国内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今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示范群建设的第二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政策,为氢燃料电池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迭代机会,加速了产业产品的快速成熟与快速降本。近几年,国内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下降。预计到2025年,燃料电池的成本可以降到1000元/千瓦,到2030年有望降到200元/千瓦。
可以说,此次《指南》的印发,是对我国氢能中长期规划政策的呼应和补充,将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提升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