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壳牌与国家管网签署LNG接收站中长期使用协议,我国LNG接收站公平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7月20日,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下属接收站企业签署了LNG接收站中长期使用协议。这标志着壳牌成为了首个与国家管网LNG接收站签订中长期使用协议的国际资源商,是双方在LNG领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合作共赢
早在2021年1月,壳牌能源(中国)就取得了国家管网托运商资格,成为国家管网集团引入的第一批国际大型能源公司。之后,壳牌能源开始使用国家管网接收站的窗口期完成了直供中国下游客户的LNG接卸。
2022年11月,壳牌与国家管网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天然气和LNG相关设施使用方面深化合作,在原油、成品油、电力、碳资产、氢能、碳捕集与封存等领域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壳牌方面表示,双方长期以来的沟通交流和密切协作,为这次LNG接收站中长期使用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LNG产业发展,既符合壳牌“赋能进步”的战略规划,也符合中国的国家能源战略。
国家管网目前运营有7座LNG接收站,是目前国内运营LNG接收站数量最多的企业,接卸能力约占全国1/3。随着山东龙口、福建漳州、深圳迭福北3座LNG接收站陆续投产,国家管网的LNG接收站接卸规模将得到进一步增加。
致力推进LNG接收站的公平开放,早在2021年,国家管网就新增了14家托运商,推动“X+1+X”格局初步形成。壳牌是国家管网引入的第一家国际大型能源公司。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将在LNG接收站窗口期使用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加深业务交流。
“未来将充分发挥国家管网在接收站运营端、壳牌在国际资源供应端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共同促进天然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管网公开表示。
业内评价,此次合作将为中国市场提供灵活、可靠的天然气资源,未来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管网的LNG接收站向包括壳牌在内的外资或者更多的第三方企业开放,是在国家储运设施公平开放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副总经理丁乙告诉记者。
公平开放
此次合作,标志着国家管网LNG接收站公平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LNG接收站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向壳牌这样的第三方企业公平开放的条件。
“我国大陆LNG接收站数量达到27座,年接收能力超过1.2亿吨。如果将来开放国内夜航,我国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会得到更大释放。此外,加上一些在建和新建的项目,有专家预计未来国内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超过3亿吨。”丁乙说。
过去,几大石油公司的部分LNG接收站超负荷运行,没有窗口对外开放。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国内一些LNG接收站已难以饱和运行,负荷率普遍不高。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青岛、天津南港等LNG接收站负荷率达到70%以上,而有些企业的LNG接收站平均负荷率在40%以下。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LNG进口量为46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7.2%。虽然接卸量整体增长,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内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还有一定富余。这意味着LNG接收站的窗口期越来越容易获得。
从壳牌这样的外资企业自身来看,利用中国的LNG接收站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国石油企业出国购买资源时,多多少少会遭遇一些不公平的情况,但壳牌拥有自己的LNG工厂。
“壳牌公司将在加拿大和其他地方投资建设LNG工厂,到2030年产能将增加1100万吨/年。”今年1月上任的壳牌CEO魏斯旺公开表示。
在国际化运作方面,壳牌等老牌能源公司与欧美等地区的LNG出口商有丰富的运作经验和人脉关系。这明显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更有优势。
自身拥有上游资源,与国家管网合作开拓了中游接收渠道,如果在下游不断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壳牌就可以在中国市场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这意味着拥有外资背景的能源企业,未来将在中国进一步拓展天然气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对我国石油企业来说,壳牌等外资公司的进入将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未来,国内的天然气市场竞争态势将更加严峻,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丁乙指出,“‘三桶油’在市场化方面更加需要进步,这将倒逼改革。”
重在保障
扎实推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我国实现了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自给率提高。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1.2%,降至近五年来的最低点。但是,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进口LNG资源仍然不可或缺。
“中国是国际LNG资源长期大买家,资源方面肯定要着重发力。我们需要提高在国际LNG市场上的议价权,在国际二级资源市场采买一些好的资源,与国际上的气田企业合作,甚至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液化厂等等。”丁乙说。
但是,目前我国LNG采购机构单一、专业人才较少、资源不够优质等,导致很大一部分利润支付给了中间的资源商。
丁乙建议,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走出去,进一步深化资源采购的国际化程度。要优化进口资源结构,让采购价格更有竞争力。国家相关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除了资源采购外,储运设施也是重点。管网改革后,主干管线划归国家管网,但与主干线相连的支线,包括最后一公里到用户的管线、一些局部的调峰储存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进一步完善。
丁乙指出,中国现有的LNG接收站以及其他储气设施的利用程度是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把这些储气设施的实际能力用股权和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他建议,可以考虑将接收站的股权进一步优化,例如到国际上进行资源置换,与国际买家进行绑定合作。
“股权换资源、股权换市场、股权换资金,我觉得这可能是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之一。”他说。
促进市场化,但不能忽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丁乙建议,国家层面需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的石油企业是要走向市场化并同时兼顾保供功能,还是只让国企保供、民企走向市场化?
他还提到,未来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做好相应的政策引导工作。“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倒逼市场改革更加公平开放。未来,一定要把控好这种节奏。”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