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化工巨头纷纷涌入的这条万亿赛道,背后却隐藏了这些危机
2023年11月17日 18:44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新能源配储能市场大爆发,政策之手推高赛道热度,资本竞相下场,一同推动了储能产业规模高速增长。本来这一赛道已经是群星闪耀,市场竞争激烈,但化工巨头们也嗅到了商机,巨资介入,展开血拼。

  然而,储能电站却普遍面临利用率低、收益低等问题。在扩产大潮的背景下,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风险持续加剧。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调节性资源,新型储能是构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生态的重要支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1-6月,我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电源需求迅速增长,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陈永翀表示。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快速下降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主要包括锂电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氢储能等技术路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元大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介绍,当前,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快速增长,电化学储能发展一枝独秀。数据显示,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占比由2020年的10.7%增加至2022年的22.9%。其中,电化学储能在装机规模、增长速率等方面远高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商业化以来,能量密度提高了近四倍,循环寿命提高了十倍以上;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电源侧和电网侧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储能发展潜力巨大。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应用占比分别为49%、43%、8%。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2123万千瓦。新能源侧和电网侧储能是新型储能建设的重点,累计装机占比约为92%。”陈永翀说。

  在新型储能的类型上,由于国内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具有建设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设备性能好、运维便利等优势,主导优势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9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装机占比高达97.2%。然而,2023年以来,随着储能电池等设备价格快速下跌,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和EPC价格持续快速下跌。截至2023年10月,以主流的280Ah大容量电芯为例,厂家报价在0.47元-0.6元/Wh左右,相比年初电芯价格0.73元-0.85元/Wh,下跌幅度约30%。截至2023年10月,1h、2h、4h时长储能系统设备均价为1.12元/Wh、0.9元/Wh和0.85元/Wh,相比年初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0%。

  据悉,除磷酸铁锂电池外,目前,飞轮、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发展较快,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储能类型。行业充分竞争,为更好地解决商业化应用盈利问题奠定了基础。

  不少行业问题依然凸显

  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商用,新型储能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然而,道阻且长。根据《报告》,不少行业问题依然凸显。

  首先,体现在新能源侧电网侧储能市场机制和盈利机制仍不健全,成本疏导困难,储能系统利用率不高,储能投资方收益水平整体偏低。

  以电网侧共享储能为例,容量租赁和电力市场收益(电力现货市场或辅助服务市场)是主要收益。容量租赁率和租赁价格偏低,容量租赁费仅为0.09元-0.15元/Wh.a左右,部分项目租赁率不到10%;现货市场或辅助服务市场收益水平偏低,山东某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今年来在电力现货市场月均收益大概150万元。

  “市场对储能电站经营的风险认识不足,其盈利存在问题。”兴业银行(601166.SH)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新型储能真实使用成本仍然偏高,如果按充放电次数150次来算,平均用电成本在0.5元-0.6元。我们需要让新能源储能设备成本下降,才能变得更有经济性。”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俞振华则认为,“当前,储能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简单,还是严重依赖风电光伏强配的政策。风电光伏成本的下降,为储能行业带来了红利。接下来,随着应用场景的复杂,混合储能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突出,部分储能企业出现停产、减产、大规模裁人等现象。

  《报告》建议,应冷静长远开展储能产业布局。切勿蜂拥而入,又一哄而散。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和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建设运营单位应在变化的电力市场中拥抱变化,加深对电力市场的理解,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获取合理收益。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储能规划布局。市场化是新型储能长序发展的出路,建议结合近远期开展系统级仿真计算确定需求,通过精细化的布局设计,根据电网需求确定关键节点新型储能布局地点和规模,同时加强调度方式和电力市场设计,提升新型储能的利用水平。

  在鲁政委看来,因为储能设备成本一再下降,所以储能电池产量迅速上升,在未来甚至可能出现过剩的风险,但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只要有过剩的风险,才会促使生产厂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反过来能够更快地进入经济性的商用。”鲁政委说。

  新型储能企业数量持续攀升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企业积极涌入赛道,储能产业投资火热,新型储能企业数量快速攀升。

  据中电联和毕马威统计,仅2022年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22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产业分别为4044家、3225家,居全国前两位。

  新型储能已成为资本市场新热点。2022年,新型储能行业全年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融资金额是2019年的16倍。2022年,新型储能行业A轮和B轮融资金额为325亿元。从区域看,2022年,广东省储能行业融资数量67笔,融资金额135亿元,融资数量和金额上均超过其他省份。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4月1日-10月20日,与新型储能相关的企业新增注册39836家,超过了2022年的3.6万多家。

  近期,上海电气(601727.SH)旗下储能项目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总规模4亿元的A轮融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液流电池吉林百兆瓦级项目的建设、供应链布局、新产品研发以及产能的扩充。

  长时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博睿鼎能近日也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中试验证与示范。

  《报告》提醒,部分上市公司利润下降,行业内卷严重,应警惕洗牌危机。

  来源:中国工业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