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驻村干部张瑞民
2023年11月28日 15:11   作者:闫攀登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驻村干部张瑞民以有效的工作取信群众,千方百计拓宽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

 

  马集村是中国石化安徽蚌埠石油公司的乡村振兴定点村,村里每天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小事”。正是这瞧不上眼的桩桩“小事”汇聚成溪,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位村民,使干群更紧密、生活更多彩、灵魂更美丽。驻村干部张瑞民以务实的作风深入群众,以真挚的情怀打动群众,以有效的工作取信群众,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用实际行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田间地头“志愿者”

  临近红薯成熟期,为解决村里采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驻村干部张瑞民主动联系蚌埠公司开展志愿帮扶工作。

  11月10日上午,蚌埠公司10余名志愿者身穿红马甲在马集村的红薯种植基地里分工协作。他们中,有的帮忙村民用镰刀将红薯地中间的茎叶切断,方便让自动挖薯机器从中间穿梭翻犁,让红薯破土而出;有的则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袋,运送至储藏室。“志愿红”穿梭在绿色的田地里,映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去年喜迎西蓝花丰收,今年驻村干部另辟蹊径,带着大家种起了红薯,从种植、养护到丰收,用科学的种植法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些农民如何提升产量。到了丰收的季节,人手不够,张主任又帮我们找来志愿者一起采收。今年红薯价格适宜,丰收喜人。”村民田大爷开心地说道。

  先进的生产设备在田间耕作,乡村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志愿者一起挖出的红薯逐渐变成了一堆堆的“小山”。他们所体会到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之情,而且是作为石化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除了组织志愿者帮忙参与红薯的采收外,驻村干部积极联系红薯的销售工作,目前已初步达成了将近1万斤红薯的采购意向,用实际行动帮助农民增收。

  为民办事服务员

  去年夏日的一个傍晚,张瑞民在从村部回住处的路上,迈着惬意的步伐,欣赏着似火的晚霞给村庄、田野、树林镀上柔和的金光。突然一声“张书记”从身后传来,他戛然止步回望,一位老大姐骑着电动三轮车,车里还放着一根拐杖,出现在他面前。大姐说:“张书记,听说你明天(星期五)晚上回家,回来时能不能帮我带几包‘油条筋’,该死不死的老头子想吃油条。”大姐一边说着一边数着10元、20元的钱……张瑞民急忙说:“乔大姐呀,油条筋必须带,钱不用先付。”

  快步回到房间,他拿出笔记本重重写下“乔玉英,油条筋”这六个字,并在旁边画上三角符号,描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担心忘记,又在手机上注下:“乔玉英,油条筋”,心里才算踏实。

  这一户人家老大爷几乎常年瘫痪在床,乔玉英腿部有疾要依靠拐杖行走,儿子、媳妇在外务工。他们交代的事情必须办,必须办好。

  星期一周例会后,张瑞民带着6包油条筋,也带着美美的心情走进乔玉英家,把油条筋放在桌上后,走进里屋和老马(姓马)聊起天;不一会儿,乔大姐手里拿着一张百元大钞走了进来。他说:“不用的,值不了几个钱,再说我也找不开。”几番推搡,他胜利了。

  乔玉英说:“张书记,你陪老马说说话。”离开后没有多时,她手里提着一个装满竹笋的方便袋走了进来,看得出是刚挖出来的,方便袋满得不能再插入一根。没办法,他只好收下了。

  回来的路上,他手里提着竹笋,心里忐忑不安不是滋味,拿了老百姓的东西,这不是滋味的滋味是甜甜的。

  今年4月,老马住院了。他带着水果、牛奶去看望。乔大姐说:“怎么让你花钱买东西,早知就不给你打电话了,就是想让你陪老头子说说话、聊聊天!”

  离开送他进电梯时,她说:“谢谢!”电梯缝隙中,可以看见张书记那会心的微笑!

  矛盾纠纷“调解员”

  刚驻村时,72岁的五保户李明为,散养了3只山羊,不拴不圈,吃了人家菜地里的菜、地里的庄稼,粪便散落在村庄的便道上,邻里很是有意见。

  “老李!养羊多久了?”张瑞民坐在小板凳上细声细语地问道。李明为似有感触带着些激动声音大了起来:“我养羊20多年,从来没拴过。”他低下头,声音沙哑道:“羊就是我的‘伴’,拴上它们会很‘可怜’。”

  说话间,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层层褶皱的夹缝中闪现出一丝愧疚的红晕,手似乎已无处安放,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

  说话间,张瑞民的眼睛盯着门前约60多平方米的空地,思索着如何用这块地做文章。他问道:“你养了20多年羊,为什么不多养几只”?他再次低下了头,支支吾吾起来,喃喃地说:“这3只羊邻里都有看法,多了就糟蹋人了。”

  “你对羊这么有感情,又有20多年的养羊经验,当前乡村振兴的产业奖补政策又是这么优厚,我们何不利用你这块空地搭建个三四十平方米的羊舍,先养它10多只,然后再逐年增加。”谈起养羊,老李头抬高了起来,眼孔似乎放大了许多,手舞足蹈地叙说着养羊的“历史”。

  张瑞民坚定地望着李明为:“老李!我们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随后的十多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一起为老李的羊舍忙碌着,准备木棒、彩钢瓦、砖块、竹批、三合板、铁丝等材料,又利用了公益岗位中的“能工巧匠”,一座近40平方米、崭新的羊舍“矗立”在老李的房前。

  今年,李明为养了32只羊,上半年卖了6只,增收7200多元。同时,他还带动两户脱贫户养羊40多只。每次见到李明为,他不是在羊圈里打扫卫生,就是在备羊草的路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