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红海危机改变了贸易流向、延长了运输周期、扰乱了石油市场。
近一个月来,胡塞武装在红海地区对“与以色列有关”船只进行袭击,对红海航线运输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多家航运公司和石油巨头宣布暂停经过红海的运输并绕行好望角。红海危机改变了贸易流向、延长了运输周期,导致欧洲原油现货供应偏紧,油价短期有上行动力,布伦特相对其他油种价差扩大。
红海局势日益复杂
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对以色列频繁发动导弹和无人机攻击,并在红海连续袭扰“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导致主要航运公司暂停了所有通过红海的航线。2023年12月下旬,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宣布组建联盟在红海护航,但收效甚微。胡塞武装进一步攻击美国驱逐舰及货轮,并扣押途经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国油轮。作为反击,美国击沉胡塞快艇,并联合英国对胡塞武装驻地进行空袭。
分析认为,胡塞武装掀起红海风波原因有二。一是作为哈马斯“准盟友”,此次侵扰以色列,间接表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二是借此巩固胡塞武装在“抵抗轴心”中的地位,提振其在也门民众中的支持率,以便在未来也门政局走向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预计红海危机短期内难以结束,不排除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首先,在也门内战中逐渐壮大的胡塞武装,不仅在沙特联军打击中生存下来了,而且发展成为了能影响地区局势的一方力量,不会因为美英两国的空袭遭受重创。其次,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推动了黎巴嫩真主党等组织小规模加入混战,形成了相对分散又相互配合的外围战场。再次,红海危机既是巴以冲突的“衍生品”,又反过来推动巴以矛盾和美伊对抗合流,持续推高地区动荡风险,甚至不排除局势升级扩散至波斯湾附近的可能。
改变全球原油贸易流向
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每年通行超过1万亿美元的货物,处理着全球约12%的货物运输、30%的集装箱贸易和近10%的原油贸易。胡赛武装所控制的曼德海峡则是苏伊士运河的咽喉,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必须通过红海南段的曼德海峡进出。
红海危机导致航线改道,运价大幅上升。为规避潜在风险,主要航运公司绕行好望角,1月初在红海过境的船只数量比2023年平均减少15%。绕行好望角使得运距和运费大幅上涨,地中海—欧洲航线运距大幅上升120%、巴士拉至福斯港的油轮平均航行天数从18天延长至39天。
航运距离增加使得运费飙涨,全球各主要航线的航运价格上涨50%以上。东亚—北欧和东亚—地中海航线的运费平均上涨近250%。石油运输方面,中东至欧洲原油油轮运费约上涨1美元/桶,增幅为25%;成品油油轮运费约上涨4美元/桶,增幅达55%。
全球原油贸易流向改变,欧洲采购中东原油成本上升,但对中国原油进口影响有限。目前来看,红海危机主要影响了俄罗斯对亚洲出口、中东对欧洲出口。
2023年,俄罗斯海运原油对亚洲出口约为300万桶/日。其中,途经苏伊士运河的流量为172万桶/日。红海事件发生后,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俄油已大幅削减至35万桶/日,致使俄油对印度出口下滑至100万桶/日以下。从中东对欧洲出口看,2023年中东通过苏伊士运河向欧洲出口的原油为157万桶/日,主要运往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运价上涨,使得欧洲炼厂采购中东原油的成本上涨了5%~10%。以沙特为例,虽然沙特出口总量并未减少,但流向上有所调整。Kpler船期数据显示,2024年1月,沙特对欧洲出口削减至87万桶/日,全部绕行其他航线,未经过苏伊士运河,且对亚洲出口有增长趋势。因运距拉长等原因,部分油轮尚未明确目的地,根据航线推测大概率转向亚洲地区。中东原油缺口由美国原油填补,2023年最后一周,美国对欧洲石油出口量从243万桶/日激增至398万桶/日。从中国方面来看,由于中国原油进口较少经过红海,红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但全球运费上升将推高原油进口成本。
红海危机驱动布伦特近端月差抬升,与WTI及迪拜原油价差扩大。红海危机虽未直接减少原油供应,但由于运输周期拉长15天,现货补充放缓,测算事件将导致欧洲降低1600万桶的原油及成品油库存,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布伦特现货价格。从月差结构来看,2023年12月中旬以来布伦特原油首行与第3个月月差由负转正,重新回到现货溢价结构。而该事件对WTI及迪拜原油影响较小,特别是欧洲减少对中东原油采购,沙特更是全面调降了出口官价,布伦特对WTI及迪拜原油价差有所扩大。
油价短期有上行动力
近期,国际油价频收上下影线,反映出多空博弈激烈,总体判断市场处于宏观、基本面和地缘冲突多重逻辑博弈的胶着状态。
需求侧看,欧美持稳,中印继续增长。虽然制造业PMI仍显萎靡,但经济软着陆预期持续提升。美国油品消费持稳,一季度成品油消费量约为2030万桶/日,略高于五年均值水平;德国经济陷入衰退,拖累欧洲需求增长,预计一季度欧洲石油需求约为1312万桶/日,同比持平。2月恰逢国内春节假期,出行人次同比大幅提升。IEA预计,一季度中国的石油需求环比增长20万桶/日至1670万桶/日。得益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印度GDP增速将达到6.2%,经济增长带动油品需求攀升,一季度印度需求约570万桶/日,全球原油需求约为1.017亿桶/日。
供应侧看,红海危机持续,欧洲现货偏紧。2023年12月OPEC原油产量及出口量环比小幅增长,但今年1月开启减产后,预计OPEC+自愿减产能兑现约60万桶/日;美国压裂车队数量减少导致新钻井投产放缓,EIA预计2月美国页岩油总产量下降至968万桶/日,除二叠纪盆地产量仍有增长外,其他多数产区产量下滑。此外,受寒潮影响,近期北达科他州产量下滑超过60万桶/日。短期供应有偏紧趋势,全球供应约为1.016亿桶/日。
金融侧看,市场预计美联储最早于3月启动降息,流动性宽松预期对油价形成利好。布伦特管理基金多头及空头头寸均有增仓,总持仓量为35.8万手,触及历史高位,多空比有回升态势。
综合分析,一季度石油市场呈偏紧态势,供不应求约10万桶/日。同时,红海危机酝酿地缘溢价,金融面有宽松预期,预计短期油价有反弹动力。利好兑现后,二季度OPEC+或逐渐退出减产,市场或进入供过于求态势,油价面临下行压力。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