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百年老店”崛起天山
2024年05月09日 16:5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中强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独山子石化的创业史是血与汗铸就的长河,波澜壮阔。

 

  独山子,这个镌刻着新疆乃至中国石油工业深刻印记的西北小城,以裸岩秃壁的泥火山、长风涤荡的荒滩戈壁,孕育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从新疆第一口油井掘出,到独山子炼油厂诞生,再到新疆首套乙烯项目建设,她的创业史,是血与汗铸就的长河,波澜壮阔,见证了独山子石化公司诞生、发展和辉煌。不仅独山子人应该铭记、新疆人应该铭记,而且每个中国人都不应忘怀。

  一叶扁舟泛油海

  独山子石油开发史始于19世纪末石油矿藏的发现。1897年,独山子当地居民用土法采油。1902年,乌苏创办劝工场,在独山子土法炼油。1909年,独山子开掘出第一口工业油井,成为新疆近代石油工业的开端。有识之士记录当时情景:“挖油机一座,运至独山子开掘油井,油井深七八丈,油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口井遗址至今仍屹立在独山子泥火山北坡。

  独山子有石油,这一消息传开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目光。

  1936年,新疆与苏联合营开发油矿。独山子人在泥火山下钻井立釜,挖地窝子,睡苇草棚,给这片荒凉的土地注入了活力与生机,钻井、采油、炼油为一体的独山子炼油厂由此诞生。

  这是独山子炼油厂最初的发端,不仅奠定了新疆石油炼制工业的基石,而且于1942年成为与延长、玉门齐名的解放前“中国最早的三大油矿”之一。

  1939年,独山子人经过三年坚苦卓绝的奋战,打出油井28口,提炼出油品4种,结束了新疆人用外国油的历史。

  提到抗战,独山子炼油厂各族职工“捐购飞机支援抗战”的义举,则是最震荡心灵的乐章!

  1943年7月,为支援抗日战争,独山子炼油厂500多名职工,踊跃捐款,许多人捐款超出了一个月的薪水,全厂共计捐款53000余元,为抗日前线捐购了一架飞机。时任厂长文自璇感动不已,向省府请示。省府接到电文后,即刻由省主席签发指令,登报表彰独山子炼油厂职工抗日募捐的义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独山子,这个远离城市依托、地处巍峨天山脚下的小地方,白手起家,在一片荒芜的山坳里盛开出独山子人梦启航的灿烂花朵。

  方兴未艾映旭日

  1949年9月,新疆解放,独山子的石油资源和工业发展随即受到开国伟人们的高度关注。

  1952年2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的8000名官兵,奉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集体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按照“一团转、二团练、三团围着车轮转”的安排,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迎风冒雪,远赴边疆参加石油大会战。

  1955年1月1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苏联股份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的石油工业从“借鸡下蛋”走向了“自力更生”,进入了独山子矿务局时期。

  1956年5月,为解决迅猛增长的原油产量与原油运输和原油加工之间的矛盾,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克拉玛依至独山子之间铺设一条长达147千米的输油管线。该管线于1958年5月开始建设,1959年1月建成,投用后为独山子炼油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油。这也是中国第一条长输石油管线。

  1957年到1960年,独山子矿务局先后对炼油厂进行了三期扩建,先后建设了釜式焦化、润滑油、氧化沥青等20多套装置。其中,新建釜式焦化、氧化沥青装置规模全国第一。扩建使炼油厂1960年的加工量达到121万吨,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原油加工量超百万吨的炼油厂。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提高到100万吨,但二次加工能力不配套,原油在常减压蒸馏装置中产生的大量渣油没有去处。独山子矿务局决定建造土油池,暂时解决渣油存放问题,等完善二次加工装置后,再逐步回炼渣油。全独山子人积极响应,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中午温度高达40℃以上,但无人休息,还有人从凌晨三四点钟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大家用十字镐、铁锹和抬把子等工具,以拼命加苦干的精神,挖了20多个油池。装满渣油的油池如一个个小湖泊,炼塔倒映,在戈壁滩上异常美丽耀眼。

  1960年,独臂将军余秋里在视察独山子时说:“全矿死心一条搞炼油,把矿务局勘探部分(除独山子油田外)全部交给克拉玛依。”独山子矿务局撤销,独山子炼油厂接管矿区全面工作。

  当时,一吨石油焦可以换两吨合金钢。当时,全国石油焦的产量低质量差,唯独独山子的石油焦质量较好。于是,独山子炼油厂开展了“战高温,夺高产”的清焦大战。

  清焦大战中,干部很少回家,倒班工人不足时有的下了头班接着上二班,连轴转。三酷署身穿棉衣、棉裤,头戴棉帽,浑身浇上冷水,钻进上百摄氏度高温的焦炭釜内清焦。从釜里拉出来的焦炭温度还很高,有的见空气就起火。一次清焦时,朱传福的棉裤被烤着了还不知道,直到烧到了裤头才觉察。大家救火时,笑得前仰后合。

  石油部下达的1.6万吨的硬任务,竟超额完成。

  激情岁月竞风流

  在登高望远的宏阔视野下,是知重负重的勇毅前行。

  20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非常困难时期。永不停步的独山子人,为了让产品再上一个台阶,老大学生袁名遂给厂长段振廷献计献策:催化裂化是国外炼油的最新技术,开工周期长,产品收率高,汽油质量好,而且可以解决双炉裂化炉内结焦、运行周期短的难题。如果我们把30万吨双炉裂化改造成60万吨催化裂化,不但可以提高二次加工能力,还可以提高汽油质量,甩掉我厂只能生产66号汽油的落后帽子。

  顶着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巨大压力,独山子炼油厂决定“自力更生建催化”。

  “建催化”让全厂上下都振奋了起来!没有水泥,职工家属齐上阵,克服困难自己烧;钢筋紧缺,就在冰天雪地里砸碎废弃的预制件,取出里面的旧钢筋;关键设备主风机委托别人生产要三年,那就咬紧牙关自己干。“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要争口气,要干出个样子来,把催化裂化建设好,为独山子争光,为祖国争光!”催化装置建设工程总投资1947万元,独山子人自己想方设法解决了三分之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11月7日,催化裂化装置一次试车成功,汽油标号一举从70号上升到90号,圆满完成了独山子炼油工业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避免了炼油厂关停的命运。独山子炼油厂由此也跨进了全国炼油生产的先进行列。

  如今,其年近半百的催化装置仍在生产运行。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独山子石化百年基业长盛不衰,关键靠的是精神文化基因接续传承、发扬光大。它深藏于每一个独石化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深层密码,引领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