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责任】十年书写“驻粤答卷”
2024年07月16日 15:4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付嘉欣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十年来,中国石化为建设幸福广东付出巨大努力,彰显国企责任担当。

 

  经过珠海,一望无际的伶仃洋上,一条呈“S形”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屹立在此。这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通道——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宛若游龙,于2023年11月28日主线全线贯通。而从先行工程西人工岛2016年动工算起,中国石化已连续7年为该项目提供机械用油供应。

  2023年12月18日,中国石化驻粤企业在广东联合发布“中国石化在广东”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展现十年来为建设广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中国石化现有16家单位(机构)驻守在广东,形成了炼油、化工、油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和产品销售等完整的中下游石化产业链,是整个华南区域石化产业发展的支柱。

  中国石化一直以来秉承“国企为国、驻粤兴粤”的理念,为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石化力量。特别是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中国石化驻粤企业累计向国家和地方缴纳利税7085.97亿元;减碳1237万吨,相当于植树6.3亿棵。

  持续发力,担当保供主力军

  “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这些年驻粤企业勇当能源保供主力军,勇做让社会信赖的保供压舱石。”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光明说道。

  自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战略部署启动以来,中国石化持续贡献石化力量,累计为13个大湾区重点项目供应成品油超过58万吨。面对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中国石化密切关注项目进展,保障能源供应。不仅如此,2023年8月,连通粤港澳大湾区一湛江港一海南自贸区的海铁联运新通道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营,销售华南位于湛江港口的成品油海铁联运也同步启动,高效解决了沿海内送运输成品油的难题,夯实了广东省作为华南重点油源枢纽的战略基础。

  “收果的时候都是机器、货车连轴转,耽误一天就坏掉一片!”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农冯曾生面对种植的荔枝喜获丰收,对中国石化员工保供农业用油竖起了大拇指。除了保障广东省重点项目能源供应,依托全省2300多座综合加能站,中国石化将广东能源供应的网络延伸到千村万落、田头林间。深深嵌入乡镇农村的加能站网点以5~8公里为服务半径,划分出春种秋收保供责任区,为全省超过8万农户提供“送油到田头”“送油到林间”服务。

  此外,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驻粤企业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上作表率,加强安全生产机制建设,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使企业生产更加稳定、可靠。目前五建公司建设的华南安全实操培训基地,已成为广东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安全培训基地、广州蓝天救援协会指定技能训练基地,获中国石化创新成果奖,获评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先进团队”。

  与此同时,利用背靠大西南、面向南海、市场辐射力强的区域优势,驻粤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周边地区战略合作,提供高品质石油炼化工程技术服务,推动沥青、航空煤油、石蜡、润滑油、聚丙烯等产品进入共建“带一路”国家,促进经济共同进步。

  转型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

  记者跟随摄像机的镜头走进中科炼化装置区域,一台红色的、较为小巧的“车子”敏捷地行驶在区域内,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再往里走,又能看到几辆橙色叉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叉取整垛货物。

  “这是我们的防爆式巡检机器人和无人驾驶叉车在工作。”发布会上,中国石化中科炼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介绍道,“这些都是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的成果,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产业升级被赋予国家转型发展新动能的大背景下,驻粤企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技术搞上去”“保持领先水平”的殷切嘱托,坚决扛稳扛牢“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强化前沿基础研究,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对此,数智化转型升级是极其重视的环节。近些年,驻粤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产业数智化转型,推动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塑造竞争新优势。在建设智能工厂方面,按照“数据+平台+应用”新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采购管理、风险防控、设备运维等数智化管理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无人仓库、无人变电所、衡器无人值守、5G+新一代巡检、智能立体仓库等智能化设备设施,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驻粤企业加强进口替代,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研发、应用、市场推广等全流程发力,既让“广东材料”走向世界,又加强国产料进口替代。2023年10月1日,茂名石化产出国内首个液体橡胶产品5G通讯高频覆铜板用液体聚丁二烯橡胶HB40,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在液体橡胶领域的重大突破。

  驻粤企业还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当作发展关键,强化科技攻关团队集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同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添动力。

  能源至净,推进绿色低碳

  “大家看,这是我们新建的水体防控池,该系统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实现雨季雨水回用,非雨季污水净化,并辅以养殖锦鲤和荷花等动植物生态水质监测,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打造花园厂区。”多家中国石化驻粤企业领导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绿色账单,顺着中国石化广州石化分公司党委书记田宏斌的目光,屏幕上展现出水体防控池的全景,清澈的河水、干净的小路、优质的绿化环境,加以身后绿色工程设备的点缀,使这里乍一看并不像什么水体防控池,而像是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小花园。

  这只是中国石化驻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近些年,驻粤企业持续开展水资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动油气回收,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技术改造,节约的新鲜用水近6000万吨,足足装满四个西湖。

  “五建公司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国石化五建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建军说道。为践行“能源至净”的口号,驻粤企业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绿美广东建设。从2000年起,在广东连续11次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完成了从含铅汽油向国Ⅵ标准燃油的转征集、评选变,油品硫含量降至10ppm,接轨国际水平;采用低氮燃烧、EDV碱洗+SCR脱硝等技术,炼厂均实现超低排放;将橇装式机械清洗、危废环保处理、生态环保土壤修复等广泛运用在炼化、工程和库站各板块。2011年起,广东石油12年累计投入8亿元完成了全省2300多座加能站、29座油库的油气回收改造。2022年起,广东石油上线油气回收监控系统,实现油气智能监控,进一步降低销售环节油气挥发。

  与此同时,能源转型之路深深印刻在驻粤企业心中。驻粤企业积极拥抱新能源变革,推进氢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充换电业务,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比例,加快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洁净、更多元的能源保障。

  2023年,在加快布局自营自建充电网络建设中,着力打造“石化易电”品牌。一方面利用现有加能站打造小型“快速补能站”,另一方面利用大型闲置土地打造大型充电站,根据用户特点配套增值服务,打造具有石化特色的充电新场景。截至2023年,全广东省累计建成346座“石化易电”网点,为车主提供2450个充电车位,年充电量可达1.79亿千瓦时,年服务车主800万人次。

  在开展“光伏+”行动中,将加能站光伏发电与节能降碳、品牌营销等深度结合,建设罩棚光伏建筑一体化B1PV,充分挖掘库站罩棚、站房屋顶闲置空间,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所发电量主要用于加能站自身用电,多余电量回输上网。截至2023年,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14座,装机容量62198千瓦,年发电量约7022.8万千瓦时。

  在氢能上,驻粤企业累计生产燃料电池用高纯氢1189吨、累计建成加氢站9座、累计加氢量超过700吨,并准确把握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清醒认识氢能产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将氢能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1年底,五建公司承建、广东石油运营的华南地区首座氢气质量分析检测实验室建成,帮助企业做好氢气质量分析检测,在中国石化氢能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重视制度建设,在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一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广东石油和广州船化主编、参编《加氢站氢运输及配送安全技术规范》(T/CCSAS018-2022)及《加氢站、油气氢合建站安全规范)》(T/CCSAS019-2022)两项团体标准;广州工程和广州石化主编、参编《石油化工企业氢气纯化装置和供氢中心工程技术规范》(Q/SH0833-2022)等行业规范,进一步完善氢能技术,管理和运营规范制度,切实促进能源转型。

  生活至美,增进民生福祉

  “第1301例,手术很成功!”2023年12月15日15时08分,69岁的邱仁福在主刀医生杨剑玲的搀扶下走出手术室,所有守候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欢呼了起来。至此,“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广东韶关站圆满收官。

  尽管已经到了10月,许多韶关人仍然穿着短袖,被人搀扶着,在闷热的天气中走进广东韶关火车站。站台上,一辆“身披彩虹”的列车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在美丽的白云彩虹图案上,“中国石化光明号”几个大字赫然入目。

  中国石化从2004年开始参与“健康快车”慈善事业,2007年捐资3000万元打造了“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这是第一列,也是唯一由中国内地企业捐赠专门从事慈善医疗活动的眼科治疗列车,被称为“流动的眼科医院”,是国家防盲治盲重要项目。

  该车配备了目前医学界最先进的白内障治疗设备,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超声乳化技术,一台手术时间约10多分钟,手术成功率达到99.9%以上,治疗水平可媲美国内三甲医院。除了实施手术外,志愿者医生还担负了在火车医院上培训基层眼科医生,在各地区建立健康快车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的责任,真正实现“授人以渔”,有效提高了当地眼科治疗水平。

  “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开到哪里,中国石化的志愿者就服务到哪里!延伸到城乡的加能站形成了爱心网,变身“报名点”“咨询点”“科普点”,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协助报名、信息咨询等。20年来,“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上,员工志愿,已累计超过9000人次,总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2万小时。

  “我们持续关注民生,不断在抢险救灾、精准扶贫、帮困助学、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中积极作为,彰显使命与担当。”中国石化五建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建军说道。

  为践行社会责任,驻粤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服务项目, 连续27年开展“爱民护路”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39条村庄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各类困难,通过建立“工农联系点”,开展团旗红领巾、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工农同心,携手保护铁路和管道安全;自2013年起,开展“情暖驿站”大型春节关爱公益活动,响应“摩骑”大军们的呼声和需求,全广东省178座加能站变身“情暖驿站”,为“返乡摩骑”提供免费加油,为返乡车主提供热粥、姜汤、休息室、母婴室等免费服务,累计超过5.3万名志愿者投入志愿服务,服务超过458万名返乡摩骑和近5780万名春运返乡人员;积极探索“以销售带产业、以产业带振兴、以教育带发展”的特色帮扶模式,五建公司组织员工到甘肃东乡族布楞沟村为当地小学捐赠书籍、销售华南走进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艺术节……2023年,驻粤企业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1000万元,承担 21个村镇的帮扶任务,消费帮扶超4500万元。

  从爱民护路到暖心服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粤企业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彰显央企本色,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央企力量。

  展望未来,驻粤企业还将继续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和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坚决扛稳“打造具有强大战略支撑力、强大民生保障力、强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石化”这一新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