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产能过剩论”掩盖的真相
2024年07月17日 15: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陆如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美西方的担忧在于,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补贴可能导致全球市场上出现过剩的低价产品,从而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工人造成伤害。

 

  短短两个月不到,美国财长耶伦三次指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实属罕见。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并没有过剩,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研究机构EVTank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同时,国际能源署(IEA)的测算显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达到约4500万辆。这一数字是2022年的4.5倍。这意味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而当前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即便如此,以耶伦为代表的美西方官员为何不断炮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论”呢?

  耶伦的担忧主要在于,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补贴可能导致全球市场上出现过剩的低价产品,从而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工人造成伤害。如果我们懂得市场经济,就知道耶伦的担忧并不完全基于经济原理,是一种非理性的“单边主义”行为。事实上,美国政府对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同样巨大。但美国的立场似乎是,只有美国可以这样做,中国则不行。这是典型的双标和保护主义的体现。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主要体现在税收抵免上。根据2024年1月1日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美国公民购买电动汽车可申请最高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不过,这一政策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例如,如果电动汽车含有由“受关注外国实体”企业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限制甚至取消税收抵免资格。这些“受关注外国实体”通常指的是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相向而行的结果,而非仅仅政府补贴的结果。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当前的事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多家企业通过降价或推出限时优惠来吸引消费者。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而且体现在新技术的落地和新车型的推出上。

  当然,美西方攻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教训。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变局下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政治复杂性。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竞争和摩擦可能会增多。二是必须兼顾政策和市场的平衡。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平衡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市场的自然调节机制。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可能导致市场扭曲,适度的政策支持则可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三是必须清楚国际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国际合作和沟通对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和误解至关重要。中国可以积极与国际社会沟通,阐述自身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措施,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四是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国际规则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规则也在不断演变。中国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以适应这些变化,确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业内普遍认为,两年内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将越过50%关口,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流选择。中国虽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转型的“上半场”略占先机,但在智能化“下半场”,因欧美汽车制造功底深厚、科技研发实力强劲,全球竞争局势胜负难料。中国要想从“汽车大国”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还需要渡过这一关。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