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卓灵杯”展锋芒
2024年07月17日 17:3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蒋琳琳 任丽丽 唐文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石化工程院以首届“卓灵杯”最强科研大赛促进创新氛围,激发科研活力。

 

  5月24日,细雨濛濛,冲淡了初夏的暑热。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实验楼内,不大的空间挤满了选手和评委。德州大陆架公司研发工程师梁晓阳和几名队员正在齐心协力地组装V0级尾管顶部封隔器。顶环和卡簧在他们手中和胶筒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这是工程院首届“卓灵杯”最强科研大赛机械类实验能力比拼现场的画面。

  心肺复苏、空气呼吸机佩戴、科研策划现场答辩、化学实验操作……同一时间,其他科研竞赛项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以赛促学。‘卓灵杯’不仅激发了广大员工比拼技术和交流研讨的热情,而且成为一次科研院所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尝试。”工程院院长赵金海表示,“我相信,随着科研竞赛的常态化开展,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团队,孕育着工程院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营造创新氛围,催化创新活力。工程院在注重培养科研人员各项专业能力的同时以赛促“研”,将拓展科研实力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将“学练赛”融为一体

  作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赛事,“卓灵杯”大赛以“追求卓越、展现灵动”为主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切磋专业技艺、研讨科研成果、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这也是一次对新时代石油工程技术领域人才综合能力的检视。

  “卓灵杯”科研大赛分为安全应急能力、科研策划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及编程能力四个维度,设置油田化学、新能源、钻井等五个现场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总分设置为1000分,全方位考查团队和个人的科学素养。

  “大赛既注重科研创新又注重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既考查推进产品研发与科技规划又考查与市场需求的融合度,既注重突出个人能力又注重团队协助能力发挥,可以说真正将学、练、赛融为了一体。”大赛评委、恩泽基金科技成果转化组负责人焦迪表示。

  “敲代码”,于许多选手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最强数智能力比拼环节,每一支队伍都要选出两名选手,从C语言、Java和Python三种编程语言中任选一种,在半小时内完成赛事组随机给出的题目。

  “人工智能时代下,科研人员不能光会做实验,掌握编程技能是很有必要的。”担任最强数智能力比拼评委的工程院首席专家鲍洪志表示。

  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油田化学研究中心“万里挑一队”在1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

  “为了这场比赛,最近半个月我们几乎每天都训练到晚上10点。”获胜后,“万里挑一队”队长石楠欣喜地和队员们簇拥在一起,“这是属于团队的荣耀时刻!”

  他们并非个例。参赛科研人员都是一边完成日常科研工作,一边针对4个比赛项目开展全方位的训练。他们的热情也极大地激励和带动了同事们的参与积极性。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细节、优化竞赛项目方案。石楠骄傲地说:“虽然参赛的只有我们几个人,但是每一个人都为这个荣耀付出良多。”

  将“标准化”植入科研基因

  除了竞赛本身以外,首届“卓灵杯”科研大赛也是工程院打造科研全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过去,工程院科研人员提交的研究报告文档格式各不相同、标注的单位和术语名称五花八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展科研合作的效率。为了深化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和质量意识,工程院党委决心从细节抓“统一度量衡”,从纠正错字做起,明确文字报告中字体、字号、格式的使用,再到制作图表的尺寸和标注,在全院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统一规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让科研标准化概念深入人心。

  赵金海表示:“有了统一的标准规范,科研人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精力分散,更加专注科研本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产品更快地走上‘货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卓灵杯”科研大赛成为深化科研工作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媒介。大赛制定了安全和实验操作等标准化操作流程、设定了比拼环节评判的核心指标,同时确立了严格的评分机制,不仅确保了公平性和可比性,而且为今后更多科研人员对标对表提升能力素质提供了对照自查的标准参考答案。

  工程院还特别注重对科研人员公文写作、表达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全面夯实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他们在拥有扎实技术背景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文档编写能力,为他们更有效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并实现市场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灵感源”引入创新大脑

  每到午间12点,阳光穿过落地窗,工程院科研楼111会议室便迎来一场特殊的集会,室内坐满了来自不同部门的人。这是工程院“午间精益半小时”沙龙活动。

  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不分年龄界限,每个人都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参加讨论,在30分钟的时间里围绕当日主题畅所欲言,碰撞出一串串思想和灵感的火花。

  “工程院研发的泡沫水泥工艺,灵感就来自绵密蓬松的冰淇淋。冰淇淋里50%是空气。我们往水泥浆里注入泡沫,降低水泥的密度,用在固井工艺中防止地层压裂或井漏,起到了保护套管的作用。”工程院固井技术专家初永涛说。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工程院定期在咖啡角设置“未来能源论坛”,以茶话会形式邀请高校、外部企业等专家参加,在轻松的环境里开展学术交流。

  工程院还把精益提升的理念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工程院要求每一位外出参加会议或活动的专家在12小时内将参会见闻和所学新知整理成详尽的报告,在“石化通”APP群聊内提交,让未能参会的同事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进展和前沿思想。

  交流经验、分享观点,头脑风暴碰撞激发出智慧的光芒。

  油田化学研究中心IPD项目负责人宣扬表示:“通过午间精益半小时活动,在对项目进行再梳理中,我产生了更多的灵感。在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思想中,我对项目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