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指南》的发布,将促进企业以化学回收技术突破引领废塑料资源化的利用。
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了《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于今年12月1日 正式的实施的《指南》,更加顺应实际,为国内石化企业废塑料回收利用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
“《指南》的出台,让我们更加坚定将化学循环当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化学循环加紧部署,持续探索废塑料回收利用的最佳方案。”相关企业表示。
政策顺应实际
“全球每年超4亿吨的塑料被生产出来,超12亿吨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镭说道。
为治理塑料污染,多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文件,持续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作为一项重点行动持续推进。
相关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由1693万吨增长至1890万吨。2023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200万吨左右,回收量为1900万吨,较2022年增加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已成为焦点、形成趋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长郭海涛表示。为顺应趋势,此次《指南》出台,旨在进一步规范废塑料回收利用。《指南》给出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过程中的来源回收和再利用、回收质量、材料标准和产品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并给出了消费前和消费后来源产生的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多种方式,包括材料回收和能量回收。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经过分析与调整,将2013年版原有标准名称“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循环指南”改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并修改了相应回收料要求,增加了一般要求、性能要求、卫生要求等。
“国家将‘再循环’改为‘再利用’,让政策更加顺应实际、符合实际,同时给出了更加细化的引导,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金镭说道。
化学循环技术逐渐成熟
“化学循环能实现塑料工业的闭合循环发展,是塑料循环经济最理想的发展状态。此次《指南》通过强调材料回收方式,让化学循环的关注度再一次提高。”金镭表示,“将帮助各企业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化学循环与物理回收,是废塑料材料化循环利用的两大路径。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显著的优势。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够将物理回收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历史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转化为与使用原油生产具有相同品质的塑料原料,实现塑料工业的闭合循环发展。
基于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多年来在废塑料回收利用方面,正是以化学循环路径为主,成效显著。例如,中国石油立足国家需要,锚定化学循环方法,收获“用于废塑料裂解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等技术专利,不断开展研发工作。其中,辽阳石化对以化学循环为代表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靶向发力,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PET废料,经过化学处理和提纯,降低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经过测算,可使产品生产的碳足迹减少40%以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身为中国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商,早在2019年,中国石化成为首家加入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AEPW)的中国大陆企业,并发起了塑料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倡议,致力于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2022年,中国石化启动“无废集团”建设试点工作,选取12家所属企业率先开展“无废集团”先行先试建设工作。此后,中国石化全面推动建立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链和产业链,针对低值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难题,开发了超深度脱氯连续热解和微波热裂解两种工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化学循环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的技术工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内大型企业全面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进入了产业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国际交流处处长满娟表示。
在中国石化,当前全新疆废地膜高值化资源化的循环利用项目已完成了实验室研发和百吨级中试试验,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已立项获批,工程设计已全面展开,预计2024年年底前建成投产。
仍面临发展难题
“此次《指南》出台,为各企业普及了材料回收的多种方式,让我们更加坚定将化学循环当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化学循环加紧部署,持续探索废塑料回收利用的最佳方案。”青岛炼化公司副总工程师、转型发展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副经理穆海涛说道。
化学循环之所以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方向,事实上有其重要原因。化学循环可以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据测算,2022年我国产生废塑料超过6000万吨,其中焚烧或填埋量约4200万吨,如果其中的50%能够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
“前景如此美好,但不得不承认,当前废塑料化学循环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推动化学循环产业规模化发展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满娟表示。
满娟建议,下一步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
相较于物理回收,化学循环单体项目规模大,对原料保障要求严格。而目前现有城市普遍没有建立集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选设施。针对不完善不配套问题,要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面对化学循环趋势,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穆海涛表示,在开展技术研发过程中,并非所有企业深度参与,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密切交流。对此,各企业应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企业内相关部门应加强交流,及时分享各自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这不仅能加快技术研发,而且可避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保证各项技术能真正落地。
业内专家表示,可考虑将化学循环项目建设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推动大型石化企业加大废塑料回收和化学循环利用的投资力度。同时,以化学循环龙头企业为核心,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造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