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全国碳市场迎来首轮扩容,石化行业须加快做好准备。
近日,全国碳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迎来建立10年以来的首轮扩容。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提到,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明确2024年作为该三大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碳市场为何此时扩容?同样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的石化行业将在何时被纳入碳市场?这种趋势下,石化行业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业内自有话说。
扩容旨在激发活跃度
“面对碳市场当下的种种问题,国家决定开启首轮扩容,通过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增加市场规模和市场主体数量,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推动碳价稳中有升,让碳市场更好地通过价格机制发挥节能减排作用。”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黄锦鹏说道。
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碳市场开业3年来稳定发展,助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碳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建设进展显著。
不过,我国碳市场还是显露了两个局限,其一是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较低。今年3月底,碳市场平均价格突破了90元/吨二氧化碳,9月底达到99.54元/吨二氧化碳。虽然增幅不小,然而比起欧盟碳市场的50美元/吨二氧化碳、美国加州碳市场的48美元/吨二氧化碳等数据,差距还是非常大。
“碳市场的原理是通过价格机制促进企业低成本减排,因此碳价格的形成和发现就显得很重要。碳价适中,才能补贴企业在减排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从而进一步激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多减排,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功能。”黄锦鹏说道。
另一个局限是碳市场交易不活跃。数据显示,碳价常常在履约期即将结束时上涨,其他时间则相对较低。业内专家指出,市场活跃度不高,不利于发现价格、形成价格,导致价格失真,大大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难度。
相关数据显示,在碳市场首轮扩容消息的提振下,近期碳价有所上涨,10月更是再次破百。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也在增加,9月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分别较8月增长了33.67%和49.90%,日均成交量为35.96万吨,成为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量最高峰。
这些信息印证了三大行业被纳入碳市场后,碳价和碳市场活跃度呈现出更加良好的趋势,扩容对碳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某业内专家还表示,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趋势下,此次扩容也能为统一大市场打下基础,具有正向作用。
石化行业入市时间明确
2016年1月11日,国家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根据碳排放量占比,明确了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航空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
同样作为重点排放行业,为何此次扩容石化行业没有纳入其中呢?
“水泥、钢铁、电解铝都属于生产环节,而石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环节,石化生产环节碳排放量相较于该三大行业较低。”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分析道,“当下,国家优先纳入生产环节碳排放量大、受出口目标市场碳排放条件相对较苛刻的重点行业,为了使碳市场扩容更有秩序、更加顺畅,这也是石化行业并未在首轮扩容的名单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去年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机制的经济体。碳关税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试运行,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都被涵盖在征税的范围里。这就意味着,该三大行业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高碳排放,都将导致出口产品付出更多的碳管制成本。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解铝产量约占全球电解铝产量的60%,出口量也有所增长。钢铁出口量同比增长36.2%,水泥出口量同比增长95.7%,两大行业出口量均达到了近几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悉,我国每年在石油炼制与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近6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近6%,石化行业碳减排任务艰巨且紧迫,且去年“三桶油”、恒力石化等企业的碳排放量均上涨。某业内专家认为,在“双碳”目标趋势下,我国对石化行业碳减排会越发重视,随着首轮扩容效果显现,石化行业也将逐渐步入“正轨”,预计2028年以前成为碳市场的新朋友。
努力从买方变为卖方
据了解,近年来不少石化企业在碳减排上发力,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降低油品生产、转型化工;在过程降碳方面,探索工艺过程改造节能降耗、绿氢替代、提高设备电气化等方式;另外,当前石化行业也积极尝试通过CCUS进行末端减碳。
与此同时,近年来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等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石化经过9年探索,目前已成功在镇海炼化等6家试点企业实现产品碳足迹核算信息化,中国石油也在近期首获原油、天然气及化工领域的产品碳足迹评价证书。
“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在碳减排技术上已收获不少成果,但此次首轮扩容给石化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下石化行业还需谨记技术才是硬道理,并投入更多精力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朱润民表示。
黄锦鹏认为,关键在于通过做好数据管理、能源转型、低碳技术开发、减排项目投资等碳资产管理工作,努力让自身在碳市场中从买方变为卖方,利用出售节余配额来获取收益。
为达到此效果,石化行业不仅要发展技术,也要让管理层迅速转变意识,正确看待碳市场,同时定期寻找相关机构组织碳资产管理等培训,并委托咨询机构等第三方,帮助企业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出具报告、摸清家底,为未来发展做好打算。
“面对碳市场首轮扩容,我们难免感到压力较大,但我们也深知,碳减排是一种责任,我们务必用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每一个变化。”某石化企业领导表示,“尽管全国碳市场还未纳入石化行业,但湖北试点碳市场早已进行尝试。因此,企业除了提升碳减排技术、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还将与加入试点碳市场的相关企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提升企业碳交易实操水平,同时紧跟国家政策,锻炼企业提前预判的能力,以应对接下来的所有挑战。”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