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从业31年,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2024年11月12日 16:5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田元武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追光少年”刘建国专注焊接技术30余载,带领团队让智能焊接梦想成真。

 

  孟夏青岛,海风习习,吹在脸上,甚是温柔。

  “机器人焊接不锈钢管道的电流值还要降低10安,否则仰焊位置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刘建国心不在焉地吃完晚饭后,就迫不及待地从办公室赶往300米开外的管道加工车间。

  偌大的车间里,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默默地工作。璀璨的焊花照在他黝黑的脸颊上,映亮了他专注的眼眸。曾几何时,在他的手里无数次绽放过这样的焊花。如今,他把焊花盛开的“权力”移交给了智能焊接机器人。即便如此,那焊花依然是他的最爱。

  “只要有弧光在闪烁,就一定有他的身影。”在同事眼里,刘建国还是那个“追光少年”。

  刘建国,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十建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高级焊接技师、国家职业(焊工)技能竞赛裁判员。1993年入职十建公司的他,参加工作31年来,见证了中国石化的焊接技术从手工焊接到半自动焊接、自动焊接再到智能化焊接的发展之路。

  人工焊接显匠心

  1993年初秋,年仅18岁的刘建国成为十建公司的一名实习焊工。经过9个月的技能操作训练,他以培训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正式焊工。次年6月,刘建国踏上南下的火车,来到茂名乙烯项目建设工地。乙烯装置原料罐区的4台球罐焊接,是他作为焊工以来遇到的第一场战斗。

  球罐焊接在乙烯项目建设中是有名的苦力活。在刘建国进入球罐内部的那一刻,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近45度的高温炙烤着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天再热再闷,也要拿下球罐焊接施工任务。”回忆起职业生涯初期的日子,刘建国在镜头前瞪大了眼睛。那坚毅的瞳孔里闪烁的光,把我们带回那场球罐焊接攻坚战。

  在茂名长达5个月的高温季节里,刘建国以平均每天融化40公斤焊条、焊缝质量合格率达到99.3%的成绩夺取了球罐焊接进度和焊接质量的“双料”冠军。这也使他在茂名乙烯项目建设工地名声大噪。

  “这么优秀的青年焊工,不能埋没在球罐里,把建国派到裂解炉焊接炉管吧。”刘建国拿着施工队的调令,来到了乙烯裂解炉炉膛里。一排排炉管横亘在他的眼前,在球罐里使用的粗大焊枪也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氩弧焊枪。在炉膛里,刘建国由一名壮汉变成了“苏州绣匠”,小心翼翼地“绣”着每一道炉管焊缝。

  是金子,总会闪光。经过4个月的勤学苦练,刘建国又成为裂解炉炉管焊接质量状元。经他焊接的600多个炉管焊缝,全部呈整齐划一的鱼鳞纹。它们就像一件件艺术品,证明了刘建国从一名普通焊工到焊接工匠的蜕变。

  在以后的10年中,刘建国转战济南炼化、齐鲁乙烯、石家庄炼化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先后攻克了大型设备、工艺管道、铝镁合金、钛合金等专业和材质的5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

  每当看到自己那双粗壮、布满老茧的双手,刘建国总是心有不甘。他在想,如果有一种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就好了,那样既可以降低焊工的劳动强度也可以提高焊接效率。自动化焊接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动起来。

  自动焊接拼实力

  “半自动气体保护焊还是需要用手握住焊枪,只是不需要焊工更换焊条而已。焊接效率虽然比手动焊接提高了一些,但这远远不够。我想要的是那种全自动焊接设备和技术。”这是刘建国在2004年的施工日志里写下的一段话。

  刘建国深知,从手动焊接技术迈进自动化的大门是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2005年初,他参与了海南炼化催化裂化装置项目建设。面对40万寸径的工艺管道焊接施工量和仅有10个月的工期,作为焊接班的班长,他不想让班里的兄弟再受以前干茂名乙烯时的苦和累。

  “在焊接钢结构和管道仰焊位置焊接时,焊工极易受到焊渣的灼伤,工装经常被焊花烧得千疮百孔。只有实现焊接技术自动化,才能改善作业环境,提高焊接施工作业效率。”刘建国说出了他研发自动焊接技术的初心。

  在完成了一天的焊接施工任务后,刘建国就一头扎进了有关自动焊接技术的书籍里。“把现有的两台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机改造成自动焊接设备,应该值得一试。”

  说干就干。刘建国从60多篇文献中提炼出了自动焊接技术的创新方案。在海南炼化催化裂化项目管道加工厂里,他冒着高温酷暑,一遍遍地试验着自动焊接技术创新方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半自动焊焊接工艺和全自动化焊接存在较大的技术差异,刘建国的自动焊接技术创新先尝试了失败。

  “流泪流汗但不能丢信心,回头咱们好好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尽快提出解决方案。”海南炼化项目完工后,刘建国带着徒弟们回到了十建公司焊接培训基地,继续进行自动焊接技术创新。

  这次,他从焊接工艺参数入手,先后攻克了自动送丝系统设定、气体保护装置设计、焊枪角度选用等40多项技术难题。其中,管道埋弧自动焊接技术首次在福建联合石化新建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项目建设中成功应用。

  “以后,大家不用再担心焊渣烫着胳膊了。”刘建国徒弟张杰看到,他的眼角再次泛起了泪光。

  之后的15年,刘建国不断提升自身焊接技能水平,参加并获得了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技能比赛团体第三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临沂市首席技师等20多项荣誉。面对奖项和荣誉,刘建国没有停下自动焊技术创新的脚步。

  2019年底,刘建国作为十建公司大连恒力项目建设的焊接技术负责人,带领焊接技术创新团队用时30个月完成了磁吸式管道全位置自动焊实芯焊丝焊接、轨道式垂直固定口全位置自动焊、镍基合金自动焊等12项自动化焊接技术创新研发,填补了3项国内技术空白。

  智能焊接圆梦想

  “师傅,要是有焊接机器人就好了。按下开机键,机器人自己就可以进行焊接作业,到时候咱们一个焊工可以操作好几台机器人干活。想想那场景,该多美好呀!”三年前,徒弟张泗民的话深深地印刻在刘建国的脑海里。十几台机器人同时焊接作业的场景,也时常在刘建国的睡梦里出现。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对于焊接技术来说,是一种技术创新思维的跨越。”在刘建国看来,如何让焊接设备以焊工的思维进行焊接作业是实现智能化焊接的最关键一步。

  2020年春天,十建公司将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提上日程,刘建国成为了课题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凭借近30年的焊接施工作业经验,为研发合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提供了近千份焊接工艺数据,让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技术研发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为了实现智能焊接机器人早日投用的目标,刘建国殚精竭虑,带领研发团队在青岛炼化项目建设工地搭建了3000平方米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应用场地,同时建造了与智能焊接机器人互联互通的管道焊接数字化车间,让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焊接实现了联姻。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3D扫描焊缝技术是让刘建国感到难度最大的攻关课题。400次3D扫描试验仅有1次成功,失败率高达99.75%,这一度让让技术研发团队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们知道3D扫描是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难题攻克不了,智能焊接机器人无异于一堆废铁。

  “技术攻关哪有一次成功的!受到这么点儿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大家伙难道要在机器人面前当逃兵吗?”脾气向来温和的刘建国,第一次发了火。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刘建国带领研发团队重拾信心,精心寻找3D扫描技术失败的原因。终于,他们在优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找到了突破口,顺利降伏了20多项制约3D扫描技术应用的拦路虎。其后,经过400次3D扫描试验、零次失败,成功率100%。刘建国悬着的心脏,终于放了下来。

  “儿子想你了,这么久不回家,难道要和机器人过日子呀!。”在微信视频里,妻子的嗔怪让刘建国想起,又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家看看了。他嘴里默默地念叨着:等智能机器人投用了,一定回家看看。他还不忘把一个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模型装进背包里,那是给11岁儿子的生日礼物。

  2023年5月6日,国内首台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投入应用。只要焊工们轻轻一按,机器人就可以工作了,实现了一键式焊接作业。

  看着智能焊接机器人绽放出的璀璨焊花,刘建国的眼睛湿润了。在那一刻,他想起了茂名乙烯焊接球罐时的闷热、想起了裂解炉里“绣”炉管时的样子、想起了研发自动焊接技术失败时流过的泪水……

  在智能焊接机器人面前,刘建国张开自己的手,发现眼前的这双手变得不再粗壮了,手掌里的那些老茧,不知在什么时候消失了。他心里不止一次感叹:数智化带来的便利,已经让他的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梦想成真。但刘建国对于数智化焊接技术创新却丝毫没有懈怠。

  “智能机器人可以走下工作台,自由进行焊接作业吗?机器人感到自己能量消耗殆尽时,可否自己走到太阳底下吸收能量呢?机器人能自己写出焊接作业报告吗?”刘建国一边遐想,一边奔向智能焊接机器人所绽放出来的弧光中去。

  31载对焊接技术的坚持和坚信,他依旧是那个“追光少年”!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