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运用好绿色金融,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中国“双碳”战略实施已近4年、碳市场开市满3年,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行百业的艰苦努力,需要百万亿元量级的资金投入,但政府资金“杯水车薪”,绿色金融肩负重任;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加速了碳金融、转型金融、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细分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绿色金融的内涵和深度。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其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好绿色金融,对行业发展大有裨益。
绿色金融发展迅猛
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将达139万亿元,年均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不断发展,碳金融、转型金融、ESG等加速推进”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
以绿色贷款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3%,居全球首位。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针对银行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4年7月,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实施年限延长至2027年底。这将为绿色产业提供更长期、更稳定的资金支持。
碳金融以碳交易为基础。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以来,已经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2021—2022年),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 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 249.19亿元。碳价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数据显示,从2021年7月16日开市首日的48元/吨到2023年的收盘价79.42元/吨,上涨65.46%;2024年7月16日,碳价报收87.57元/吨,相比三年前的开盘价上涨了82.43%。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转型金融、ESG等体系搭建工作。转型金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于2019年提出,主要面向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国际ESG发展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ESG信息披露、评级及投资体系。2024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文件《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对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做出了强制要求,并明确了ESG披露议题。
近年来,“三桶油”均发布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如中国石油,公开表示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明晰的时间表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压力巨大,如何运用绿色金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油气减排面临双重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减排应建立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油气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能源消费者。油气开采是甲烷排放的重点领域;炼油、石化属于高能耗、高排放“两高”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4%。在此情况下,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减排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
国际方面,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利用低排放优势,强力构筑“碳足迹”“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在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的同时遏制打压中国产品出口,并将降碳压力层层传导至石油石化行业。国内方面,“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碳市场的逐步深化,对石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诸多挑战接踵而至。
其一,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在石油石化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石油开采及储运、石油炼制及化工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二氧化碳、甲烷与VOCs等污染物的协同管控。
其二,减排资金需求量大。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能效提升、能源替代”两大任务、“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的双重挑战。源头减碳方面,主要有“减油增化”、绿电使用、绿氢等绿色原料替代等手段;过程降碳方面,主要有能效提升、数智技术赋能、绿色工艺技术应用等手段;末端管碳方面,主要有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及余热回收利用等手段。石油石化行业碳排放相对集中,是CCUS应用的绝佳场景,但规模化应用还需突破、经济性仍需提升。近年来,CCUS与EOR(强化采油)技术的联合,既实现了固碳减排,又提升了油气开发利用水平,成为一项热门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因此,在石油石化行业,不论是减碳、零碳还是负碳技术发展,不论是2025年碳减排、2030年碳达峰还是2060年碳中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彭博社估计,2050年前,新的清洁产能和为降低排放而进行的改造将使石化行业额外花费7590亿美元。
用好绿色金融
石油石化行业既是碳密集型行业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绿色金融具有引导资金流向节能减排项目、降低企业融资压力和成本、盘活企业碳资产等功能,可以将石油石化行业的碳“包袱”变为碳资产、碳资产变为减排资金。
石油石化企业在进行设备更新、清洁生产、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等投资时,可向银行申请利率更优惠的绿色贷款。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对于绿色贷款的利率一般在正常贷款利率的70%~95%之间,也存在根据企业资质和项目情况有进一步优惠的可能。龙头企业因其产业规模大、信用评级高,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青睐”。一些石化大市则面向中小微企业推出了绿色信贷产品,如2024年5月江西省九江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九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绿色炼化贷”。
绿色债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手段,溢价明显。据测算,2022年同评级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的信用利差达到-29BP的水平,主体信用评级AAA 绿色债券具有-31BP的绿色溢价。但绿色债券对企业信用评级要求较高,以AAA级为主,国企是主要发行主体。如中国石化于2021年4月首次发行的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亿元,发行期限3年,募集资金用于公司光伏、风电、地热等等70余项新能源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6.28万吨、二氧化硫93.35吨、氮氧化物98.07吨、烟尘18.68吨。
拥抱碳金融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采取的是“先从地方试点起步、后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与自愿减排交易同步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地方与全国市场并行、强制与自愿市场互通的格局。
从强制减排市场看,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的部分自备电厂被纳入控排范围,石化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也在同步开展,且行业扩围在即。与此同时,众多石油石化企业参与了地方试点碳市场建设及交易。如中国石油参与出资成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旗下三家公司纳入了《2023年度天津市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中国石化印发《中国石化碳交易管理办法》,组建了专职碳交易团队,统筹控排企业配额盈缺情况,科学制定碳交易计划,2023年碳交易量818.5万吨。
从自愿减排市场看,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等两批6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石油石化行业在甲烷减排、CCUS等领域,则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提前开展自愿减排项目储备工作。
抢抓转型金融和ESG“新风口”
在深度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焦点的背景下,转型金融、ESG投资正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热点话题和充满想象力的发展方向。
转型金融聚焦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目前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也未形成统一规范、可执行的转型金融标准。但我国湖州、重庆、上海等多地已出台了转型金融目录,石油石化行业均被列为重点支持行业。如《重庆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3年版)》收录了“减少甲烷逃逸排放”“CCUS应用”“石化行业节能降碳”等项目,通过“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持续向金融机构推送优质转型金融支持项目。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评价标准和投资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股价表现和融资成本,上市公司的“第二份财报”“第四张报表”地位逐渐形成。以“三桶油”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业的ESG探索较早,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8年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在2021年后陆续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石油石化行业因行业的天然属性和国内外的标准差异,国际ESG评级并不高。为此,企业应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国际表达,推行ESG披露与ESG行动并进,避免重披露、轻实践的“一边倒”现象。
本文作者王磊明单位: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王璇、杨若研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