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作为会战物资的集散地和中转枢纽,舵落口为共和国中部建成第一个百万吨油田立下了汗马功劳。
60多年前,在江汉平原的一片荒野上,开来一支12万余人组成的大军。这支大军战天斗地,硬是在荒地上建起了我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基地——江汉油田。这场战役就是江汉石油大会战,当时叫五七油田大会战。随着会战的展开,海量生产建设物资、勘探设备器材要运进探区。1962年,当时的江汉石油勘探处为方便从杨泗港转运物资,在武汉汉阳设立工作组,开始征地修建物资中转站。舵落口,成为江汉油田开发历程中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拓荒之战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策,下达了开发建设“三线”油田的战略决策。在房无一间、路无一条的江汉平原的芦苇沼泽中,12.8万会战大军云集于此。其中,来自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军区的25382名退伍战士奉命参加江汉油田大会战,史称“两万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则转战杨泗港,走上了武汉物资中转站汉阳库的拓荒之路。
随着会战的展开,海量生产建设物资、勘探设备器材要运进探区。为了提升中转效率,舵落口仓库开建。舵落口位于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的黄金水道,紧邻汉丹铁路,如今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大市场。然而,半个世纪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凉的江滩。
建设之初,江滩上处处是大坑,一卡车石头填不了几个,全靠人拉肩扛。建设者们没有白天黑夜、没有休息时间,累了就躺在稍微干一点的地方打个盹,然后爬起来在蚊虫的扑咬下继续干。对于他们来说,晒掉了皮、磨破了肩是家常便饭,但每个人心头都有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红旗插在哪,我们就要守在哪”,成为他们的誓言。
仓库才开建,大量的物资迫不及待地运了进来。当时,舵落口仓库通往江边的铁路线只有一条,到处是碎石一片。由于机械设备有限,装卸及搬运物品全靠人拉肩扛。专列车皮一到,不管是白天黑夜,所有职工、家属一起上阵,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为了铺设货场,干部带领大家浇水泥、打地坪、搬石块,货物太多放不下就租借建港的货场,家属与职工晚上轮流守货。发运大型设备需要随车押运,职工转不过来时家属轮流上。大家深知,物资中转不能停。这份拼劲和狠劲,令码头上的工人目瞪口呆。
1964年,舵落口仓库正式投用。
保障供应
1969年8月1日,“五七”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同年,中石化江汉油田物资供应中心的前身、五七厂供应指挥部成立物资中转站。1970年,为了方便物资转运,加强物资管理,确保中转物资能够迅速中转,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了后勤部武汉服务站,将供应处采购连武汉采购排和十九团驻武汉中转连全部划归武汉服务站领导,主要负责油田会战经武汉中转的物资付款、验收、保管、配拨及本地采购。下设单位有汉阳仓库连、舵落口中转连、招待所、蔡甸服务组等。
同年,由于油田会战发展迅速,杨泗港(汉阳)的中转能力已不能满足需要,经会战指挥部批示,在舵落口码头附近投资16万元,兴建仓库500平方米、砖柱料棚3000平方米、围墙2500米,购置履带吊1台、吊车2台、汽车4辆。为充分利用地处交通枢纽、紧靠长江边的有利条件,舵落口仓库又租用了地方院内的一条铁路支线,借助于铁路运输,及时调派车辆,协调铁路车站、强化信息传递,中转及时性逐步增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会战需要。
建立毗邻长江、汉江的武汉物资中转站,是会战时期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的要求。舵落口仓库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编织出了一张水路、铁路、公路联运保供的大网,为油田的勘探会战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舵落口仓库的建立,加快了到汉物资的中转速度,提高了中转储运能力。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桥头堡”作为会战物资的集散地和中转枢纽,为共和国中部建成第一个百万吨油田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历了历次物资供应系统专业化改革,这支队伍始终以“能打硬仗”闻名全系统,参与了江汉油田挺进新疆、挥师清河、征战坪北、剑指涪陵的每一次战略突进和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