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兰州石化聚焦新产品开发疑难问题,群众攻关硕果盈枝。
随着全球乙烯产业的迅猛发展,化工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近乎白热化。
为了在持续低迷的化工市场中争取主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炼化业务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力度,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上,兰州石化聚烯烃二部展示的《提高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车用料弯曲模量》QC成果,不仅获得了金奖,而且创造了兰州石化QC成果的最好纪录。
向增效难点发起进攻
2013年,集团公司组织兰州石化针对聚烯烃二部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开发车用料系列产品,力争在车用料市场赢得先机。
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于2006年10月建成投产,采用了Basell公司的生产工艺,装置由催化剂制备、丙烯回收、气相共聚等9个单元组成,可生产均聚、抗冲共聚及无规共聚等103个牌号的产品,主要生产车用聚丙烯、医用聚丙烯以及透明聚丙烯产品,对于兰州石化优化生产结构、提升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装置的8位操作人员组建了QC小组,主动投入到新材料开发中,并成长为骨干。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平均年龄34岁。高压聚丙烯装置内操、QC小组组长李睿为团队取名“逐梦QC小组”,寓意着“追逐梦想,搏击未来”。他们准备沉下心,在新材料开发领域做出一番贡献。
李睿爱钻研喜思考,先后获得过兰州石化“三八红旗手”和“感动石化魅力女性”以及“兰州市最美母亲”等荣誉。她牵头组织的QC小组攻关、“五小攻关”成果曾多次获得企业表彰。班长冯勇是聚丙烯装置的高级技师,也是最年轻的班长。他操作技术精湛,获得过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班组长”等称号。罗鹏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装置一线工作,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短短5年时间就从一名操作服务人员成长为聚烯烃二部生产组副组长。
在新产品研发中,小组成员遇到了“拦路虎”:新型车用料的弯曲模量始终不理想,与国际先进产品指标存在差距。
弯曲模量是衡量车用料性能、安全系数的关键指标,用来评价汽车抗碰撞、抗冲击的程度。在汽车制造商眼中,弯曲模量达标的车用料品质高、用途广,可以制作保险杠、方向盘、控制仪表盘等部件;弯曲模量不达标的车用料,只能制作方向盘、仪表盘等汽车内饰部件,不仅品牌价值低且每吨产品的售价也要低700多元。
面对这个国内众多车用料生产企业的难题,李睿表示:“哪儿是增效的难点,哪儿就是我们攻关的力点。”
于是,他们确定了《提高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车用料弯曲模量》的攻关课题,开启了小组QC攻关之旅,向着全力提升国产车用料质量水平进军。
500个日夜的探索
“到底哪个参数影响了产品车用料弯曲模量?兰州石化和国外同类企业用的是同套工艺包呀!”这个难题萦绕在小组成员的心头。
为了破解难题,小组成员不分昼夜,全力攻坚。然而,没有数据、缺乏经验,小组成员只能靠不断地分析和计算、尝试和试验。
冯勇带领小组成员从人、设备、生产过程、物料四个维度展开分析,采用排除法查找车用料弯曲模量不达标的原因,最终把攻关方向聚焦到生产过程。可是,聚丙烯生产过程极其复杂,设备星罗棋布,管线密如蛛网,要找到哪个环节是瓶颈制约无异于大海捞针。
成员们结合装置生产和质检数据,进行深入排查,展开趋势分析。他们发现,物料在气相反应釜中的停留时间是影响弯曲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冯勇带着小组成员优化工艺操作,让物料在反应釜中的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1.5小时,保证了中间产品乙丙橡胶相含量进一步稳定。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落实了调整气相平衡等20多项措施。
“小到温度、压力,大到设备的设计精度,我们一个不放过,逐一分析,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弯曲模量的影响因素,并反复计算、测试、优化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张影响因素的关联图。”冯勇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近500个日夜的攻关,兰州石化生产的聚丙烯车用料弯曲模量提升了18%,最优值甚至突破了20%,成为国际车用料行业最先进的指标。
“弯曲模量提升后,兰州石化生产的聚丙烯车用料的市场售价每吨提高了700多元,产品品质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能与国际上最好的同类产品同台竞争,对于推动国产车用料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兰州石化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石油化工首席专家王福善表示。
这一课题成果先后获得“甘肃省质量管理小组特等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等多项荣誉,为这一攻关成果走上国际展台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际展台上的“黑马”
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1976年首次召开以来,至今已是第48届了。国际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质量管理领域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的国际活动,为提升产品质量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质量奥林匹克”。
在接到参加该会议的邀请函后,小组成员在惊喜的同时又不免担忧。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不仅要做什么准备心里没底,而且面对着要将11000多字的专业材料翻译成英文的挑战。于是,他们求助翻译软件、找翻译团队,逐字逐句翻译,并在PPT中融入了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较好地呈现了兰州石化、中国石油的元素。
随着竞赛日期的临近,李睿和罗鹏身感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来进行参赛的准备工作。他们逐字逐句地推敲呈现的内容,一遍一遍地练习讲解的节奏,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还常常失眠。
比赛当天,身着白色西服的李睿在会场格外耀眼。她略显紧张地走上讲台,与罗鹏侃侃而谈,在规定的15分钟时间内清晰而流畅地向评委讲解了《提高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车用料弯曲模量》QC成果选题的背景、攻关过程及产生的效益和重要意义,引起了评委的高度关注。在随后的答辩环节,两位的答辩得到了评委的认同。最终,这一成果获得金奖,被与会人员誉为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上的“黑马”。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