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石油化工技术的领跑人
2024年11月18日 16:3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璐 赵志强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张来勇

 

  张来勇36年如一日奋战在石油化工技术前沿,获得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我这一辈子,只干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回顾三十六载科研路,张来勇不谈艰辛,唯有从容。

  张来勇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大学及研究生在天津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入职原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他以内蒙汉子独有的豪迈、豁达,把职业生涯奉献给了石油化工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为提升我国乙烯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寰球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回想起捧过证书的那一刻,张来勇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微笑。“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有国家的发展支持,有人民的需求促使。这次被评选为‘国家卓越工程师’,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而且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认可。”

  卓越:乙烯从0到N

  张来勇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让中国成为化工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8年入行开始,他就与有着“石化工业之母”美称的乙烯结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乙烯处于大规模引进阶段。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外乙烯工业发展迅速,公司的乙烯设计合同接踵而来。

  1990年,张来勇作为第一批联合工作和培养人员被派往意大利。在意大利的一年半时间里,国际先进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让这位青年工程师受到强烈的震撼。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激发着他暗自用功,立下了工程报国的信念。

  每每回忆那段岁月,张来勇总是动情地说:“那种差距是巨大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降维打击,但也是动力。我身处异国他乡,才真的对过去那些留洋科学家、工程师的心情和干劲感同身受。”回国之后,张来勇在黄文等老一代寰球乙烯人的带领下,开始摸索研究,从机理探究、工艺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持续突破,一步步踏出了自有大型乙烯成套技术的光辉征程。

  2008年,面对乙烯技术和关键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石油设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即大乙烯一期项目,对乙烯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进行攻关。张来勇被委以项目长的重任。

  压力沉肩,张来勇曾几度失眠。“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个小的错误就可能酿成工程上的大错。设计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考虑,而且要考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作为龙头装置的乙烯停下来,一天的损失可能就是上千万元。”他说。那段时间,张来勇带着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上,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

  弦一绷就是5年多。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2012年10月,大庆乙烯一次开车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指标甚至优于国外技术标准。这标志着我国乙烯重大专项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石油成为世界上第六家乙烯专利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乙烯技术的国家。

  乙烯技术国产化,这块压在几代石化人心口的巨石终于被踢开了。那一天,张来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地说:“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国产化之梦,终于圆了。”

  首套应用装置投产后,又应用于20多套乙烯新建装置,年总产能达到900多万吨,为企业创造利润近300亿元。其中,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2021年8月,两套装置先后投产,实现了乙烷制乙烯领域“零的突破”,投产以来实现利润近60亿元,获得了首届“中国石油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适应多种液体原料的150万吨/年乙烯成套技术应用于广东石化新建乙烯装置,于2023年初投产。

  2023年2月12日,广东石化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张来勇及其团队非常兴奋。在与团队短暂的庆祝之后,他又投入到了绿色低碳新技术研究中,那是大乙烯三期项目的研究方案。

  报国:攻坚国之重器

  如果说社会的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国家的需要就是科技创新的最强有力召唤。

  “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重大项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把煤吃干榨净,实现高效利用,丰富化工原料选择,助推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发展成为以张来勇为代表的化工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间接液化项目,这个煤制油项目是一个由1000余个子系统、156个系统组成,工艺管道总长度达3728公里的复杂巨系统。张来勇带领的团队所解决的,正是复杂系统的工程放大和系统优化集成。

  经过和兄弟单位通力合作和几年攻关,张来勇及团队在无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煤气化装置各单元系统集成研究”等46项专题研究,突破了工程技术放大、系统集成和优化等关键工程设计难题,为全系统集成和能效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成功保证了国产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项目最终形成的自主化、规模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成套技术,使我国有能力在应急状态下迅速复制多套400万吨/年或更大规模的煤制油装置,提升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保障能力。

  2016年12月,项目在国能集团宁夏煤业建成投产。一直关心、牵挂这一项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增强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回望三十六载风雨兼程,凭借矢志不渝的执着和勤耕不辍的积淀,从青年工程师成长为工程专家、从首席专家再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张来勇始终怀揣报国情怀,瞄准国际前沿,带领团队开辟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这些年,张来勇团队硕果累累,开发的多项技术已在多套装置上成功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国家优质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总承包金钥匙奖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创新带头人等荣誉。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创新争先奖、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中国石油科技委员会委员、首席技术专家,今年62岁的张来勇仍旧醉心于工作,仍以能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为乐。如今,他与团队正致力于大乙烯三期攻关、绿电加热裂解等新技术新方向。

  创新:毕一生成一事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双碳”战略加速落地等多重背景因素的影响之下,炼化行业更加期待以节能降耗、提质减碳为核心目标的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出现。

  如何破题?张来勇把主意打到了裂解炉燃料上。“乙烯装置的能量消耗3/4在裂解炉区,碳排放更大,所以控制裂解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是关键。过去乙烯裂解用烃类燃料,我们正在开展用绿电加热裂解的研究。”

  张来勇算了一笔账,以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例,如果换成绿电加热裂解,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为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万吨,绿色减碳潜力巨大。“这是我们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要去解决的问题,也是乙烯三期攻关要解决的问题。”他说。

  张来勇常说:“技术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实现技术人员的能力催化。技术要想融入企业血液,就必须完成人的主动蜕变。”在关注、推动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张来勇非常注重技术团队建设。化工强国的铸就,必定是一代又一代化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寰球公司拥有一支持续变化的团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团队技术水平与工程能力的提升上,而且体现在团队成员的迭代与更新上。从上世纪40~50年代的黄文、杨庆兰,到60~70年代的张来勇、李锦辉、王勇、吴德娟、孙长庚,再到80年代的辛江、李春燕,寰球公司乙烯团队伴随乙烯国产化的征程实现了三代核心团队的传承。老中青相结合,实现了技术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寰球公司已建立起一支由300余人组成的年龄梯队合理、多专业协作,覆盖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的乙烯创新和工程应用团队。这既是寰球公司今天拥有五大领航技术和200多项技术、800多件专利、约100件工法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时代和国家的选择面前,我们需要的是以持续创新的定力以及数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毕一生成一事。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分卷!”对后辈化工科研人员,张来勇期待满满。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