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创新联合体,新在哪儿?
2024年11月19日 11:53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齐铁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创新联合体将打造出中国油气企业创新新范式。

 

  创新联合体正在成为油气行业的热门词。

  2024年,以深部地热、深水油气、超深层油气勘探以及氢能储运等为课题的创新联合体陆续成立。有专家指出,以“三桶油”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不仅反映了油气企业在打破科研与成果转化局限性的尝试,而且反映了我国油气行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和动向。

  新在深度融合

  创新联合体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联合体。目前,它正在成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早在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就组织中央企业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最先是在科研领域,最后扩展到能源资源领域。”能源战略专家许磊说。5年来,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数量从第一、二批7个,发展到第三批系统布局20个;涉及行业从第一、二批的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金属材料等领域,扩展到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制造与工程等更多领域。

  创新联合体的本质,是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之所以强调“深度融合”,一方面是响应国家近年来的政策号召,另一方面是顺应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我国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说,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建设创新联合体,则是有力途径。

  从行业发展来看,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石油石化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油气勘探开发向着深地、深海和非常规的方向迈进,“双碳”和绿色能源转型的浪潮对油气行业的清洁生产和综合供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企业单打独斗的科研攻关模式,或者说简单的‘企业—科研机构’的平面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行业亟待科技突破的步伐。新的技术浪潮下,谁走在前列抢占先机,谁就掌握话语权。”许磊说。因此,油气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通过集中优势人才、促进企业互动、协作攻关,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最终才能解决关键技术受限的问题。

  新在解决“出题人”问题

  “以企业为主导,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联合体的鲜明特点。”许磊说。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谢明看来,创新联合体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出题人”的问题。“出题人”由企业来担当,能更准确地去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核心难点问题。

  在这种创新联合体出现之前,油气企业比较常规的形式是校企合作。中国石油是较早成功探索创新联合体的油气企业。2020年,中国石油与西南石油大学成立了“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旨在通过开拓性、实体化的联合创新,破除“创新孤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

  “近十年来,在输出和吸纳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中,绝大多数是企业,作为输出方的高校技术输出占比在5%以下且连年下降到3%以下。高校和院所输出技术占比不到10%;在技术开发合同中,也是委托多、合作少。产学研之间仍多处于分离状况。近十多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中,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占比仅10%左右。”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孙海鹰分析道。

  由此可见,让企业做主导,是让科研更为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更为有效的重要途径。梳理一下今年成立的油气相关的创新联合体,不论是未来空间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还是深部地热、深海油气田方面,都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或中国海油为牵头企业的。专家指出,之所以让“三桶油”牵头,主要原因就是三家企业在这些领域身处一线、多年深耕,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最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沿动态。同时,“三桶油”肩负着端牢能源饭碗的责任,在创新的过程中最清楚行业需要怎样的技术和创新。

  新在构建创新生态

  “三桶油”在创新联合体的实践中如何发挥最大作用?业内人士认为,需要构建创新生态。

  油气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产业,是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中极为关键的链条之一,相关技术被摆在亟待解决、急迫攻关的七大关键核心技术首位。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加,“三桶油”当仁不让,从成立的深部地热、深水油气和超深层油气勘探等创新联合体来看,非常重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催生各个要素的“化合反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创新联合体在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赵黔华说。从技术角度来看,石油公司对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相对陌生,不具备显著优势。在油气与新能源、绿色低碳融合的过程中,创新联合体就很好地将企业需求与行业内优秀的科研力量结合,从点的创新问题带动整个行业系统化的创新。

  以8月21日成立的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为例,联合体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主导,近80余家单位参加。其中,央字头企业包括国家电网、航天科技、中船集团、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9家。

  为什么是这几家企业的组合?背后是对绿氢制储运环节中关键问题的考量:牵头企业之一的中国石化是“三桶油”中氢能业务走得最稳、发展规模最大的一家;国家能源集团在打造典型绿氢项目、搭建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建设重载铁路加氢站方面有着长远的布局;中国石油在绿氢制取方面和输氢管道设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国家电网在氢电耦合研究方面时间长、项目多,拥有国内首个氢电耦合中压直流微网……

  “这些企业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而且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号召力,同时可以带动民营企业对创新的参与积极性。”许磊说。这其中,中国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的作用定位是领导和协调。

  在许磊看来,打造创新生态圈,需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通过资本通道,在全球高度、全球布局、全球选拔,以交叉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基金等形式,进行产供融合、产运融合、产融链接、资源整合,建立产业关联的金融、商贸、物流、生产、服务等企业的协同方阵,形成“航空母舰”;增强产业集成度,在全球价值链核心战略环节提升原创能力,提升竞争力。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