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创新九十载,南化向百年
2024年12月12日 13: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郑 瑞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南化公司用创新引领绿色转型,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我们每个人生在现代,都应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不单单是为我们这个团体,应当扩大到我们的国家……”范旭东先生在1945年8月15日重庆抗战祝捷会上的讲话,激励着一代代南化人团结奋斗。

  今年,是中国石化南化公司厂庆9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化公司坚持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打造中国化工“百年老店”。

  创新“碳”寻绿色发展

  “C307-M型甲醇合成催化剂主要用于工业合成气生产甲醇,已经在国内外100多套装置上成功应用。”10月8日,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第十五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南化研究院陈海波又在中试车间待了一个下午。今年3月,陈海波带队研发的甲醇合催化剂产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

  南化公司近年来通过创新驱动,努力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积极探索,多点布局。近三年,公司承担国家项目课题(子课题)3项、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2项,科研项目9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520件、235件。

  催化剂技术。开发了新型高效甲醇合成、加(脱)氢、湿法转化制硫酸、环己醇、煤制SNG等催化剂及绿色生产工艺关键技术。C307-M型甲醇合成催化剂在川维装置上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40%;2024年将在中天合创180万吨/年甲醇合成装置上开展国产化替代。

  CCUS领域。围绕低分压烟气、反应循环气、天然气等二氧化碳排放源,开发了低分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NCMA脱碳技术、催化热钾碱技术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催化热钾碱脱碳工艺在神华宁煤煤制油装置和茂名石化EO/EG等20多套装置成功应用,成为国内唯一替代进口的技术,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0多项。

  含硫气体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开发了阻胺脱硫技术、NCMA法脱硫技术、络合铁脱硫技术、生物法脱硫技术、废酸再生技术等。开发用于处理烷基化废酸、乙炔清净废酸、染料废酸等高浓度废硫酸裂解再生成套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应用于系统内6家及系统外40家企业。

  高分子量聚乙烯技术。开发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新技术,打破国外垄断。2023年,开发出比强度和比模量更高的二代纤维,已在5家下游企业体验式试用获得认可,并形成公斤级销售。

  健全体制机制澎湃动力

  “公司科技创新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1号硝基苯装置微界面强化分离改造,通过聚结分离技术、多层波纹折板强化沉降技术,将酸性硝基苯中夹带的游离酸加以分离,降低后续碱水洗工序的碱耗和高盐废水的排放。”公司科技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季峰崎介绍说,“目前,公司硝基苯装置平均碱耗由26kg/t降至19kg/t,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公司强化体制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优化组织架构,组建苯化工、橡胶化学品、装备制造3个创新团队,构建产销研“铁三角”工作机制,让科研人员直面一线,助力提质升级和转型发展。优化激励模式,鼓励科研项目加速推进、转化,分别设置科研项目推进奖和产业化奖励,按项目小试、中试、产业化不同阶段予以不同额度奖励。

  公司把人才强企战略嵌入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建立递进式培养模式,实施“老带新”“传帮带”机制,优选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担任重点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自主培养科技人才。实施轮岗锻炼培养,面向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等开展轮岗挂职,提升公司整体创新水平。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依托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加大优秀博士引进力度;依托中国石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科学家工作站等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科研团队和人才。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公司投资2.5亿元实施平台建设、实验室升级。建成1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面向碳中和的先进碳捕集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平台,升级中国石化合成气催化转化重点实验室,加强CCUS和催化剂领域基础研究。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10月11日上午,满载30吨液体二氧化碳的槽罐车驶离南化公司,发往华东油田。捕集到的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将用作油田驱油剂,助力油田驱油增产。

  “南化公司深耕二氧化碳应用研究近70年,是我国最早开始研发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单位。”南化研究院成果转化事业部主任工程师徐晓燕表示。公司区域内建成的碳捕集装置每年可直接实现碳减排40万吨,均采用南化研究院加压低温液化技术,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尾气制成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

  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大小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携手攻坚。公司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中国石化科研项目,与天津大学、北化院、上海院等高校和兄弟院所等智库把握创新发力点,形成烟气和工艺气场景式碳捕集方案,年捕集量约200万吨。依托“十三五”国家项目,与天津大学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建成膜分离法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工业示范装置,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达国际先进水平。依托中石化“十条龙”项目,建成1000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聚焦研发低成本、低能耗复合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目前已成功运行,目标实现二氧化碳捕集能耗2.0GJ/t,达国际领先水平。与北化院协同推进EO/EG技术国产化,实现催化热钾碱脱碳工艺在EO/EG工艺气不同场景的脱碳方案。

  实现氯化苯提纯至99.99%,邻硝基氯苯提纯至99.96%,盐酸精制率达100%。自主研发的橡胶防老剂TMQ全流程连续化制备技术,装置产能、各项消耗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橡胶防老剂6PPD贵金属生产工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化应用实现国内单套产能最大,有效地支撑了公司苯胺—橡胶助剂转型发展项目,助力打造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原创技术策源地。

  提档升级现有硫酸、硝酸和液氨等传统无机化工产品,正在建设一期2万吨/年G4级硫酸项目,正式迈入电子化学品产业,并积极布局电子级盐酸、电子级硝酸、电子级氨水等产品。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