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我国海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离不开海洋石油创业者们的顽强奋斗。
1967年6月14日4时16分,有雾,渤海“海1井”喜获喷油。渤海“海1井”平台职工有的从床上爬起来,光着脚往井上跑;有的捧起原油闻着,喜极而泣;有的互相拥抱着、跳跃着,高喊:“渤海出油了!”
“渤海出油了!”喜讯传到石油部、国务院。1967年6月21日,国务院发来了贺电,称赞海洋石油工人“创造了我国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第二任总经理钟一鸣,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海1井’是渤海飞出的一只报春燕。它创造了我国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
逼上梁山自己干
潮起莺歌海,潮涌渤海湾。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于南海。1965年后,其将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北方的渤海海域。自此,掀起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1965 年底,曹妃甸打井受挫后,海洋石油人重整旗鼓。1966 年上半年,钢架桩基式固定钻井平台设计出来。平台设计出来了由谁来建造,成了第一个难题。当时,造船厂预制要一年多时间。第一步做胎具就需要60多吨钢材,全部完成钢材需要五六百吨。而平台需要在1966年12月31日24时前开钻,且国家批给的钢材很少。大家把心一横,说:“现在是逼上梁山,条件差也得上,船厂不干自己干。”
当时,这支队伍不到200人,只有一台电焊机、2个焊工、1个铆工、几把大锤、弯尺。这些是“海1井”最初的人力、物力配置。没有码头,指挥部就借港务局14段60米码头用作施工现场;人少,就向一些公社社员和兄弟单位求援。指挥部书记、指挥齐上阵,机关全体动员,职工子女也到工地宣传、鼓动,帮忙做饭等。
大家白天黑夜苦干。打桩尖的同志汗水不断地流,抡起大锤打个不停。从新疆刚来的电焊工陈汉湘,没等工作服发放就干活,两臂、前胸、脖子都被电焊火花烧伤了,汗水一淌疼痛难忍,晚上睡不着觉。但大家没一人叫苦的,没一人要休息的。
当时,人吃住都在锚泊的“黄河号”船上。开始时,上下班用交通艇从14段码头到黄河号往返接送,后来大家干脆住到工地上,饭送到工地吃,吃完就干。下班了,领导喊也不走,只能拉电闸才能“逼着”他们下班。搞设计的同志全在现场,一边干一边指导。为了保证质量,每班有检查员,按照设计要求,不行就推倒重来。大家有劲使劲、有力用力,不分工种、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一心要快下海、快找油。
从8月23日开始,海洋石油人奋战100天,从陆地预制到海上施工,终于让这座钢桩钻井平台屹立在渤海中部“海1井”位。
海上施工战风斗浪
为了抢在海上结冰前下海安装,“海1井”采取了一边预制一边下海施工的方式。创业艰难百战多,在海上施工困难更多了。
第一批出海施工的共46人,由生产办调度室主任张德经同志带队出海。当时,只有海渔26、海潜506、401、海测503等几条打渔船和海军退役的船。没有起重船,队员们就用土办法,在方驳平底船上安个扒杆代替。第一次出海,6条小船拖着导管架出海,冒着很大风险在大风浪里闯。不料,拖到半路突然刮起大风,队员们就赶紧调转船头往回驶,靠上码头等风小了再出海。第一次出海,就这样往返三次才靠上“海1井”的位置。
401船当时既当交通船又当拖船,一次遇上八级风浪,船摇晃得连暖水瓶都打碎了,满甲板上滚,锅里开水涌了出来。钟一鸣指挥跟大家一起战斗,19个人只有2个人没吐,可没一个人叫苦。又一次遇上大风浪,船摇晃很厉害,指挥部的领导们就用打信号的办法鼓舞其他船上的同志们,一直坚持了15个小时,不完成任务不返航。大家就是一个信念:革命加拼命,一切为了要油!
平台上没有吊车,队员张德经开动脑筋,利用卷扬机,挂上滑轮,寻找一个个可以利用的吊点,把工字钢吊上平台的施工部位进行施工。大家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2日让钻井平台像一个钢铁巨人巍然屹立在渤海之中。
红旗钻井下海显神威
承担“海1井”钻探任务的,是从大港油田调来的3206 红旗钻井队。
1966年10月11日,钻井队召开下海打井动员会。队员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家纷纷报名,有的写决心书,有的割破手指写血书请战。大家怀着“为国争光,向大海要油”的雄心壮志,在队长康于义、副队长郭万勇、指导员成焕仁、副指导员邹秋和的带领下,背起背包坐上卡车,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出发了。
当晚,大家抵达塘沽胡家园海洋勘探指挥部,在篱笆泥房里安营扎寨。第二天,大家就到新港码头投入了紧张的钻前设备安装。11月6日准备安装井架,大家牢记指挥部下达的必须在12月31日24时以前开钻的命令,提出了“苦战恶战十天,定在年内开钻”的战斗口号。
平台上人员多,住宿条件很差。有的睡在泥浆槽里,有的在机器旁支一块篷布。仅有一间铁皮房,30多名队员挤着躺在两排大通铺上。早晨,呼出来的气在铁皮上结成冰凌,有的同志头发冻结在铁皮上,得把冰敲碎才能爬起来。井队同志以大庆铁人为榜样,把生活上的艰苦和困难置之度外。
这是第一次在海上安装井架,比陆地作业难度要大很多。30多米高的井架上,8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挂保险绳,手握扳手,分别骑坐在四角仅有10厘米宽的拉筋上,进行安装作业。耳边海风呼号,脚下波浪翻腾,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平衡、发生事故。井队领导全神贯注,指挥操作。由于平台上地方小,一件设备吊上去常常要七倒八倒摆弄多次才能就位。30米高的井架,足足安装了6天。
元旦前夜,平台上人头攒动,值班室灯光明亮。海洋勘探指挥部副指挥任英发、井队长康于义在这里召开会议,副队长郭万勇、指导员成焕仁、副指导员邹秋和各路人马严阵以待。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按时开钻,开钻就要成功!”康队长询问了各路准备情况,在得到了一连串肯定的回答后,大手一挥,下令:“开钻!”
1966年12月31日23时45分,我国海上第一口探井——渤海“海1井”开钻了。这比原定时限提前了15分钟。
难忘“海1井”喜喷原油的时刻
“海1井”开钻后,大家排除万难,坚持生产不停,很快打完了第一口井,下表层套管,在海军战友的支援下把井固好。1967年4月,钻井队二次出海打钻。地质员从芝麻大的油砂中发现了油斑,闻到了油香。大家高兴极了,决心早日试油。找不到试油队,井队同志就自己干。1967年6月14日4时16分,“海1井”喷油了。
“海 1 井”经过测试日产油 35.2吨,天然气1941立方米。出油后,指挥部带领队员在该平台又打了三口斜井。以后又把钻井平台改建成试验采油平台,累计采油 20334 吨。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