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产能优质、生产力新质、发展绿色、成本优化,是我国化工业破局之道。
不突破冰雪,永远看不到春天。
当全球化工行业的花园被冰霜覆盖,我国化工行业如何冲破冰封、延续花期?答案是:如果我国化工行业抓住机遇,可能占据市场份额,涌现出国际一流企业;如果错失机遇,可能还需在苦海中继续浮沉。
“我国化工企业可以借鉴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马建平表示。
他指出,在十年“黄金期”中,跨国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强化持续调整、重组、优化产品和产能组织,最大化充分利全球各地的生产要素资源和产品市场空间。我国化工企业也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综合考虑生产要素资源、产品市场分析、地缘政治影响等,加快产能全球化布局、市场本地化运营。
打出优质产能牌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要求“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
市场大盘遇冷,落后产能和落后产品竞争力不足,使我国部分民营石化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而代表着先进产能、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化工新材料,正在成为我国石化行业迈向优质产能和转型升级的杀手锏。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认为,化工新材料将是石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将推动数个万亿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石化发展的“三新”目标之一,通过布局新材料业务,中国石化从传统的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成套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碳纤维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国产碳纤维产业跻身世界前列。
在大宗化工产品逐渐过剩的背景下,发展高端化工产品也是企业提升利润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以前以上游石油开采为重的中国石油异军突起,挺进新材料领域。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的炼化新材料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36.3亿元,虽然受行业局长大环境拖累同比下滑25.72%,但仍占公司全部利润的15%。中国石油成立了蓝海新材料公司,积极开发化工新产品、新材料,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推动炼化转型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安全环保材料在日用品中的技术应用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海炼化下属材科院、石化工程与海油发展天化院联合承担的混合碳四氢甲酰化生产高碳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生产的2-PH(2-丙基庚醇)可作为环保型增塑剂生产原料,替代传统不可降解的增塑剂,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塑料用品对于人体的危害。
“新材料产量逐年提升、自给率再创新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是我国化工业经历了十年‘黄金期’取得的重要成绩之一。”卓创资讯行研分析师马英君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和制品生产基地以及聚氨酯应用领域最全的地区,主要原料、产品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跨国化工企业将一些业务调整或关闭,我国化工企业是否需要及时补位?
“一方面,跨国企业市场减少退出,给我国化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我国企业只满足于进入跨国企业退出的红海或接近红海的发展空间,将很难以足够的研发创新投入来构筑、夯实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马建平表示。
纵观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科技创新一直是它们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杀手锏。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尤为关键。”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王百森表示。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高端、智能、绿色、集群化发展道路上的我国石化行业,正在践行这一能源新时代的新发展观。
“当前,石化行业科技创新进入又一个新活跃期,对行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久前举办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在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十四五”以来,石化行业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深入开展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然而,行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过坎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才供给矛盾突出,科技成果工程转化不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由此,发展化工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
化工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技术创新。
为促进高端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中国石化全力打造世界领先催化剂新材料生产基地。催化剂天津新材料生产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智能化生产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产品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化工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提质增效。
1-8月,中国石化天津石化万元产值取新鲜水量、加工吨原油取水量行业领先。这个加工能力千万吨级以上的企业每年可节约新鲜水450万吨,相当于天津市1%的居民生活用水。这依赖于天津石化南港乙烯项目中心世界一流的高端石油化工化验室。它应用AI、5G、北斗等技术,构建了数字孪生智慧化验室,连接网络节点2000余个,全部仪器、仪表和样品已实现物联网编码化,成为数字技术与石油石化深度创新融合的新型化验室。其中,智能水质分析系统为国内石化行业化验室首套。
化工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优化管理。
之前,国内炼化企业固体产品主要物流仓储模式是平面库房堆叠形式,产品出入库存储作业自动化水平低,人工工作量大,现场安全风险高,管理难度大。
在中科炼化,有石油化工行业首个全面取代平面仓库的立体仓库和中国石化首个应用共享托盘实现进出库全程流转的立体仓库。投用后,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集团公司始终名列前茅。机器代人工减少了人工误操作的风险,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安全性,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物流费用。
坚持低碳转型路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芸芸游人,因而流连忘返。数据显示,今年国庆节期间,游客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类景区,占比高达30.4%。
好天气,好心情,假期经济因此火爆。而在这背后,是我国连续七年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3年年底,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方案,要求自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北京、山东、天津等7省共计56个城市,以钢铁、铸造、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为重点高质量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当前,全球碳排放的80%来自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因此推动能源转型特别是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传统大型能源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建中表示。
将绿色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已成为石化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共识。
在华南地区,中国海油惠州石化所处的大亚湾石化园区作为国家级重点石化园区已连续5年综合排名国内第一,园区聚集了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宇新股份、李长荣橡胶等行业知名企业,一体化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规划计划部副经理吴凌鹤表示:“随着国家和行业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炼油化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保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以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碳排放限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化工企业需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加大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据他介绍,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惠州市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这为企业实施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便利条件。
在渤海岸边,民营炼化巨头恒力石化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复苏:营业收入 1125.39亿元、同比增长2.84%,归母净利润40.18 亿元、同比增长31.77%。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恒力石化积极投入环保治理,在恒力(大连)产业园中专门建设了一座生态环境监测厅。他们把生产污水处理后的送入鱼池,把废油杂油加工成营养物再用嵌入式污水处理技术完成水质的净化,将炼油废碱液作为污水除硬药剂,将废杂醇和废二氧化碳作为污水处理的碳源和氮源使用等,践行了化工企业在生产的同时呵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在西南北部湾,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日前突破半程。广西石化让绿色发展贯穿施工全过程。公司创新文明施工管理,应用智慧工地系统实现视频监控无死角,用水泥、沥青等进行土地硬化从而减少灰尘,常态化推进文明工地建设。同时,推动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碳减排,采取节能型工艺流程、余热综合利用等多种措施控制能源消耗,配置节能环保型石化产品,从原料端减少碳源输入。
用好降本增效方
成本高企、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降本增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会过紧日子,才有好日子”,成为我国化工企业的共识。
“干毛巾也要拧出三滴水”“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一切成本皆可控”“长期过紧日子”……打开石化企业的节能百宝箱,都是金点子。
降能耗,才有效益。
“节能就是绿色创效,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有社会效益。”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陈刚表示。青岛炼化炼油单因能耗达到6.02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再创历史新低,12年连续领跑原油加工行业能效第一名。
减成本,才能增收。
上半年,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均好于去年同期,经营效益位居炼化生产企业前列。他们动态优化原油采购,积极引入新油种,稳妥开展库存运作和衍生品交易等工作,狠抓超储费用和滞期管控。上半年,原油滞期时间同比减少超20%、原油加工损失达到炼化企业最低水平。
强管理,才能提效。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事事算细账。公司算细实物量、算准价值量,将成本、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分厂、装置、车间,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各二级单位按照利润中心进行考核,效益状况体现在奖金上。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规模效益为目标,将特色产品做精、做优,发挥产品的比较优势,以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双提升带动效益增长。
面对未来的竞争,如何把稳企业的盈利区间?
马英君建议,我国化工企业应建立盈利变化预测模型,提高原料价格以及经营产品的价格预判能力,采购部和销售部统筹制定决策,在采产销存等环节及时调整,确保利润最优;建立终端消费预测系统,化工品与终端领域量化串联,筛选消费增长领域与下滑领域,通过中长期展望及时调整行业布局。
此外,还可通过短期展望对产销进行经营调整,同时加快创新与转型步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绿色工艺。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