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油以油气保障量突破5亿吨,彰显了能源保供顶梁柱的作用。
2024年,是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局势变乱交织,脱钩断链愈演愈烈……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形势越是复杂,能源保障越是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念兹在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大有大的样子、大有大的担当,坚决扛起顶梁柱责任,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2024年油气保障量突破5亿吨规模。这意味着,在2024年我国约7.5亿吨石油消费量、超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中,中国石油供应保障了一半左右。
国内产量基础不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我国油气企业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实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2018—2024年,我国原油年产量由1.89亿吨提升到2.12亿吨,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年产量由1602亿立方米提升至超2400亿立方米,连续8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
毋庸置疑,我国油气自我保障能力有了持续提升。其中,中国石油有扛鼎之功。
虽然截至记者发稿,中国石油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数据还未公布,但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石油国内原油产量10580万吨,国内天然气产量1529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原油、天然气总产量的50.6%和66.6%。
年终岁尾,中国石油国内油气生产战线捷报频传,同样在印证:2024年,中国石油依然保持着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依然扛稳了提高油气自我保障能力的重担。
先看原油生产。
中国石油2/3以上的原油产量来自开发10年以上的老油田。可以说,老油田是中国石油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022年,中国石油在8家油田公司选择10个代表不同油藏类型的示范区,启动了老油田“压舱石”工程。
因藏施策、有的放矢,集成应用和创新发展关键技术,如今,中国石油已初步构建起了老油田4种类型油藏的开发模式——
针对“双特高”油藏,研发应用了“双特高”阶段适用的两驱协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突破了油田开发极限;针对复模态砾岩,研发应用了全生命周期立体开发技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通过实施“老区+滚动”一体化评价与效益开发技术,推动了产量、效益提升;针对“三低”油藏,实施“精准注采调整+气驱开发”技术,实现了原油产量硬稳定。
由此,大庆油田南一区西部产量由2021年的30.4万吨升至2024年的147万吨,新疆油田八区2024年产量达到了115万吨,长庆油田姬塬长8油藏圆满完成了产量任务……
截至2024年12月22日,中国石油10个老油田“压舱石”示范工程均实现了超产,完成原油产量892.4万吨,自然递减率控制在7%以内,桶油完全成本较2022年下降了14.5%。
“下一阶段,我们将推动‘压舱石’工程拓深扩面,不断升级老油田开发技术,倾力打造老油田开发新模式。”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所副所长、“压舱石”工程工作专班副主任邹存友表示。
老油田压舱,页岩油接替。
在北美,页岩革命大幅提高了美国的油气产量,深刻改变了全球油气供需格局。在我国油气资源劣质化问题加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愈发迫切的背景下,面对技术和可采储量均居世界前列的页岩油资源,“如何打赢页岩革命”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话题。
中国石油把页岩油作为规模效益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开展理论研究、实施技术攻关,相继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等实现了页岩层系内的工业开发;围绕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深湖纯页岩,实现了由“生油”到“产油”的革命性突破。
2024年,新疆油田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年产量突破100万吨,长庆油田页岩油第6年保持30万吨的增幅,大庆油田页岩油进入效益开发阶段,大港油田页岩油年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中国石油推动页岩油成为我国原油增产稳产的关键力量。
再看天然气生产。
天然气对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石油大力发展天然气,深耕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主力气区,加大了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长庆油田所负责勘探开发的苏里格天然气藏,85%以上属于致密气,单井日均产气不到1万立方米。
面对挑战,长庆油田坚定不移加大天然气增储上产力度,强化集智攻关,创新形成了三维地震、优快钻井、体积压裂等6类30项主体技术,成功实现了致密气高效开发。2024年,长庆油田天然气产量较上年提前7天突破500亿立方米,第3年保持年产天然气500亿立方米以上。其我国第一大气区战略地位不断巩固。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高效建成了我国首个百万吨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大吉气田,成为我国煤岩气开发的重要里程碑。
深层煤岩气一直被国内外视为勘探开发禁区。中国石油创新形成了深层煤岩气富集理论与开发关键技术,推动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大吉深层煤岩气田日产气量超过500万立方米,年生产能力1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深层煤岩气田。
在塔里木盆地天山托木尔峰脚下,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塔里木油田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天然气年产量突破了100亿立方米。
2024年,塔里木油田在年初制定的目标基础上,再增3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并提前超额完成。在产量箭头向上的有力保障下,2024年,塔里木油田向新疆南部五地州供应天然气7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4亿立方米。
在四川盆地的崇山峻岭间,西南油气田持续发力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44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创历史新高。其中,页岩气狠抓新井地质工程一体化提产提效、老井工艺措施控递减,完成产量130.5亿立方米;常规气、致密气加大关停井复产和探转采力度,极限发挥生产能力,完成产量316.5亿立方米。
2024年,中国石油各大油气田成绩喜人。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超过65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刷新国内油气田纪录;西南油气田油气产量当量突破3500万吨,向着年产5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逼近;新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同比增长39万吨,续写原油连续23年千万吨以上稳产;辽河油田油气产量当量1015.7万吨,连续39年保持千万吨规模稳产;华北油田生产原油超过500万吨,时隔33年后再次跨上500万吨台阶……
一个个稳产上产的数字,共同实现了中国石油国内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当量各上1亿吨的目标,共同构筑了中国石油油气保障量突破5亿吨的基石。
海外权益产量稳中有升
渤海湾畔的两座码头,记录下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两个画面——
1973年,我国第一船出口原油在大连启运;
1997年9月,我国第一船在境外开采的原油运抵秦皇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油气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有效开发和利用全球油气资源,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成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现实需要。
在此背景下,1993年,中国石油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其重点之一,是推进海外油气投资开发和并购,获得海外权益油气产量。
1997年6月,中国石油收购阿克纠宾项目。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由此启航。1997年,阿克纠宾项目原油产量仅263万吨,如今已连续12年油气当量达到千万吨。20多年中,阿克纠宾项目生产石油近1.5亿吨、天然气超过800亿立方米。
土库曼斯坦大部分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但地下天然气储量高居世界第4位。中国石油拥有100%权益的海外最大天然气合作项目——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就建在沙漠腹地。
阿姆河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建成投产。在这里,中国石油先后发现了45个气田,形成了6个千亿立方米气区的格局,建成了年产天然气140亿立方米、凝析油23万吨的生产能力,连续8年实现了油气当量千万吨以上高产稳产。
目光从中亚转向中东。
这里以丰富的石油资源闻名全球,一直以来是国际石油巨头争相角逐的焦点。1997年6月4日,中国石油正式签署了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项目合同,拉开了在中东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合作的序幕。
作为中国石油进入伊拉克的第一个油田开发项目,艾哈代布油田提前3年实现了合同规定的高峰产量目标。伊拉克哈法亚项目,是中国石油第一次以作业者身份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的大型项目。在这里,中国石油率先完成了高峰期产能建设并实现了高峰产量。鲁迈拉油田项目是中国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伊拉克最大的油田。在这里,中国石油不仅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经受住了国际油气行业最高标准的考验,赢得了东道国和合作伙伴的肯定。
2002年4月,中国石油进入阿曼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如今,中国石油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的阿曼5区油田项目,已成为阿曼第三大产油区块。
2017年2月和2018年3月,中国石油分别获得了阿联酋阿布扎比两个巨型油田8%和10%的股份。2024年,中国石油阿布扎比公司权益产量突破千万吨,比上年增长5.4%,创历史新高……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石油在中东地区的权益产量8年来年均增长超350万吨。今天,中东已成为中国石油首个年产原油超过1亿吨的海外油气合作区,权益产量规模达5000万吨,产量贡献占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的半壁江山。
在拉丁美洲,2006年,中国石油(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以资产收购形式进入厄瓜多尔油气上游产业,拉开了中国石油在拉美热带雨林作业的序幕。现在,安第斯项目已成长为中国石油在美洲地区最大的陆上常规油开发作业者项目。
2013年,中国石油成功进入了巴西深海油气合作市场。经过10多年的精心运作,中国石油巴西深海油气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参与运营着里贝拉、布兹奥斯、阿拉姆3个超深海盐下油气合作项目。2024年10月,随着梅罗油田又一高耸的火炬成功点亮,里贝拉项目的第三生产单元顺利投入生产,让里贝拉项目的整体生产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4年,中国石油在拉丁美洲地区又斩获了新项目——9月13日,中国石油下属中油国投苏里南公司与苏里南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署了苏里南浅海14区块及15区块石油产品分成合同。
圭亚那—苏里南区块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热点区块,储量潜力较大。根据合同约定,中油国投苏里南公司拥有70%的合同权益,并获得作业权;苏里南国家石油公司下属POC公司持有剩余30%的合同权益。
非洲是中国石油最早“走出去”的地区之一。1995年起,中国石油在非洲开展能源合作,开辟了一条显著区别于传统西方石油公司运作模式的合作路径,足迹遍布乍得、尼日尔、莫桑比克、贝宁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
建设海外能源供应基地,“海外石油”步伐坚实铿锵。中国石油已建成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海外自主勘探先后发现了5个10亿吨级、4个5亿吨级、7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油气田,建成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伊拉克哈法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等多个千万吨级油气田。
2011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了一个大庆油田。2019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突破1亿吨,达到1.09亿吨,相当于建成了第二个海外大庆油田。据伍德麦肯兹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油海外剩余经济可采权益储量为45.8亿吨油当量。
2024年,克服世界地缘政治的不利影响,推动海外资源产能形成有序接替,阿布扎比陆海二期油田群项目实现首油投产,哈法亚Yamama油藏再获高产,与阿曼能矿部签署阿曼15区项目产品分成石油合同,正式接替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伊拉克西古尔纳-1油田的牵头合同者,与厄瓜多尔能矿部正式签署Tarapoa区块合同延期协议,鲁迈拉、哈法亚、阿姆河等35个项目产量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中国石油不仅实现了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稳中有升,连续6年保持亿吨级以上规模稳产,而且积蓄着未来继续以1亿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后劲。
贸易保供能力不断增强
2024年11月6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石油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能源等多家国际合作伙伴签署了27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额超过173亿美元。
这是中国石油第7年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签署油气进口采购协议了,累计签约额超1200亿美元,在保障我国油气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已达到1.91亿吨,但在我国油气消费量中的占比仍较小。进口国外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在推进海外油气投资开发和并购的同时,不断完善全球油气贸易体系。
俄罗斯是我国进口油气的重要来源地。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就与俄罗斯私营石油企业尤科斯公司接触,希望实施中俄原油管道。此后,在两国元首的指引和战略对接下,中国石油全力推进中俄能源合作,尤其是扩大俄罗斯油气进口。
2003年5月28日,中国石油与尤科斯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和《关于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2005年,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进口4840万吨原油的长期合同。
2009年2月17日,中俄原油管道历经15年谈判,最终签约。中国石油内部一位参与谈判的高层人士曾经评价说:“中俄原油管线是一块硬骨头。从来没有哪一个能源项目像这个一样,经历了这么多的曲折和反复。”
2011年,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正式履行。在原油管道的有力支持下,中国石油于2013年与俄罗斯签署了对外原油贸易最大单笔合同。
根据这份合同,俄罗斯将在当时中俄原油管道(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3000万吨/年,增供合同期25年,可延长5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西线)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向中国增供原油700万吨/年,合同期5年,可延长5年。
一手“油”,一手“气”。全力保障我国天然气需求,中国石油持续落实可靠气源。
2024年12月2日,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将该管道的年输气能力提升到了380亿立方米。
中俄东线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我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境天然气长输管道,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为这一重大天然气合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合同商定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东线向中国供气,前5年的供气量为5亿~30亿立方米,第6年起每年合同气量为380亿立方米,累计供气30年。
为保障海外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推进中东、中亚资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四国八方”运行协调机制作用,稳定基本盘,持续推动中亚D线、哈南线复线建设等,提升管道运输的能力和效率。
在管道气资源筹措增量、严控质量的同时,中国石油不断扩大全球LNG的资源池。与美国最大的LNG出口项目建设运营商及美国首家LNG出口商切尼尔能源公司持续签约,是典型例证之一。
2017年11月9日,中国石油与切尼尔签署了《LNG长约购销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每年从切尼尔获得120万吨LNG,直至2043年。
中标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石油首船份额气,在荷兰LNG接收站获得长期接收气化能力……中国石油持续丰富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完善极端情形下的供给方案,并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主要资源国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
买得到还得运得回。
2023年11月,中国石油江苏LNG接收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空舱而至的“峨眉”号新制LNG船。在经过2天的试运行后,各项指标优异的“峨眉”号顺利离港返航。
“峨眉”号是继“少林”“武当”“昆仑”号之后,中国石油投资建造的第二期LNG船,为当今世界主流大型运输船,总长295米,型宽45米,面积接近3个标准足球场,装载量为17.4万立方米。
中国石油通过与合作伙伴分别签署船舶长期租赁协议,以及合资造船协议,“凯盟”“凯和”“凯舟”3艘阿芙拉原油轮和两期LNG造船项目6艘船舶全部入列。自主可控运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石油为筑牢国家海上能源进口生命线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运输保障。
以“行商”的姿态积极扩大对外交往朋友圈,着力织网优链、融通全球,多渠道加大油气进口资源掌控力度,中国石油构筑起了跨越我国西北、东北、西南、海上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成了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四位于一体的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油气贸易运营中心和“海、陆、空”立体式营销网络,业务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中国石油实现了包括油气进口在内的国际贸易量突破5亿吨,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不断增强能源贸易保供能力,“三驾马车”齐驱,中国石油把5亿余吨油气牢牢握在了手里,充盈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底气。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