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行业高度分化,化工企业谁赢了
2025年03月12日 11:2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4年,中国化工企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了高度分化的态势。

 

  2024年,全球化工行业经历了一场极具张力的演变。在复杂的国际局势、绿色转型压力和经济周期变化的叠加作用下,化工行业的不同板块呈现出了高度分化的态势。一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成长板块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方面,部分传统基础化工品则受制于国际竞争、成本压力和需求疲弱,表现持续低迷。这种分化格局,不仅折射出了化工行业内部的深刻调整,而且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埋下了伏笔。

  行业分化明显

  2024年,新能源相关化工材料成为市场的“宠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扩张为锂电池材料带来了显著需求增长,尤其是电解液添加剂和高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核心产品。中国锂电池材料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了35%,出口占比超过20%,头部企业的利润率普遍提升了15%以上,显示出了行业强劲的盈利能力。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放大了高性能材料的市场空间。高附加值材料和顺周期化工品,表现出了强劲复苏的迹象。例如,碳纤维和芳纶等高端材料因其在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需求旺盛,2024年国内市场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40%以上,大幅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

  与这些高成长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传统化工板块的表现持续低迷。丙烷脱氢(PDH)行业,是最具代表性的“受难者”。2024年国际丙烷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内PDH装置的平均成本大幅上升,而下游聚丙烯市场需求未见明显回暖,导致PDH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2024年,超过30%的PDH装置处于低负荷或停产状态,行业开工率同比下降近10%。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类似表现。类似的困境,出现在钛白粉和聚酯等传统基础化工品领域。钛白粉行业受制于全球需求疲软以及产能过剩问题,价格全年保持低位震荡;聚酯行业则因下游纺织行业复苏缓慢,库存水平居高不下,利润率持续受到压缩。

  行业分化的根源,在于市场结构和技术驱动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叠加效应,使得高成长板块具备更强的抗周期能力。例如,锂电池和光伏材料的崛起,正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与化工行业深度结合的典型成果。在这一背景下,龙头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部分关键材料的技术壁垒被显著突破。而在传统领域,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低成本优势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环保合规压力,加剧了低迷板块的困境。以PDH为例,高昂的原料成本和供需矛盾造成的产品价格萎靡,使得企业短期内难以找到盈利的突破口。此外,国际市场对传统化工品的需求减弱,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低端产能的生存空间。

  展示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2024年,在内外部压力的交织下,中国化工企业发展的特点较为清晰。中国化工一部分企业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推动技术突破和国际化布局;另一部分企业则在利润下滑和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这种变化,不仅揭示了中国化工行业的深层次矛盾,而且为未来的格局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向。

  国际化与出海布局成为主旋律。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壁垒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化工企业逐步调整出口模式,通过“出海建厂”替代传统的产品出口。2024年,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目标,以满足当地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规避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中国化工企业在东南亚的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18%,占整体对外投资的35%。

  化工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化和绿色化,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以锂电池和光伏材料为例,国内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2024年,中国锂电池材料出口额达到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光伏材料领域,国内企业在EVA胶膜和硅片配套化学品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其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60%以上,其中头部企业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断臂求生与兼并重组。中国化工企业在面对市场压力和盈利能力较弱的产能时,逐渐采取了通过出售低效产能、优化资源配置的策略,从而为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一策略,不仅增强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效产能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兼并重组成为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2024年,国内化工行业完成了多起重大并购交易,交易总金额达到了1500亿元,同比增长20%。龙头企业通过并购中型精细化工企业,不仅增强了其高性能材料的生产能力,而且在电子化学品领域获得了核心技术专利。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而且显著提升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带动与资源禀赋利用的深度挖掘。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古,凭借着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化工行业的新兴增长极。2024年,新疆地区新增煤化工项目投资超过500亿元,主要集中在煤制甲醇、烯烃、乙二醇等基础化工品领域,并逐步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例如,宝丰能源通过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和一体化的煤制烯烃工艺,利用西北丰富的煤炭资源,将煤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烯烃产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和资源利用率优势。目前,其已经具备了500万吨的烯烃能力,未来将在新疆投资400万吨烯烃产能。

  绿色转型与国际化的同步推进。“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化工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加速推广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例如,福建联合石化芳烃联合装置完成了低温热回收项目,每年节约5.4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约13.5万吨,进一步提高了蒸汽产量、降低了装置能耗,持续提升了装置竞争力。另外,生物基化工和可降解材料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2024年,中国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20%。这一领域的投资增长,显著得益于政策驱动和下游客户对环保材料需求的提升。

  寻求新的突破

  2025年,中国化工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低碳技术的推广和生物基材料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到2025年,中国生物基材料市场将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50%。此外,生物基化工的下游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如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领域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将继续扩展在东南亚和中东的投资。东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CAFTA和RCEP等)和中东国家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为中国化工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此外,国际市场对环保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将推动中国化工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全球市场的变化,国际化布局的推进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然而,随着竞争加剧,企业要想在未来脱颖而出,必须在全球化、绿色化和高端化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例如,领先企业通过高端化工品开发和上下游一体化整合,显著提升了盈利能力,在2024年化工板块整体利润率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势增长。2025年,中国化工企业将通过技术突破、绿色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布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