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河南炼化驻村工作队用真情与担当,为昨日贫困的乡村绘出了今日的振兴。
水泥路,直通县城,是村民走向外面世界的“致富路”;特色民宿、时令果蔬,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文化广场、曲剧社团,充实了村民的“脑瓜子”……
跨越道路阻隔的真情奔赴,携手奔小康的倾力相助。河南炼化(原洛阳石化)与苇山村这两个相隔150公里的地方,因定点帮扶结缘。2012年以来,河南炼化履行央企责任,在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消费帮扶等方面真帮实扶,以“石化蓝”绘就苇山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产业帮扶:增强乡村振兴实力
“这两年,村民王显国家种西瓜,得到了真实惠。2024年,他家又多种了10余亩,收入18万元”“村民王红肖家种连翘100余亩,收入也不错”……说到苇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驻村第一书记胡连喜如数家珍。
时针拨回2021年,乡村振兴拉开帷幕。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河南炼化审时度势,依靠资源禀赋,锚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目标。他们结合苇山村地势较高,多为山地、旱地较适宜红薯生长的实际,围绕红薯大做文章。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说服了一部分村民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并帮扶以红薯为原料的淀粉、粉条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近两年,苇山村销售红薯39万斤、粉条3万斤,增收50余万元。村民们说没想到红薯也能成为带来稳定收入的土特产,种植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如今,全村红薯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0亩增加到150亩。村民任治花说,她种植的5亩红薯卖了1万多元。现在,她不愁吃喝,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种好地、多挣钱,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了激发村民依靠双手致富的积极性,河南炼化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上想办法。他们以“党日活动+消费帮扶+走进山村”模式,多方式多渠道搭建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核桃、玉米糁、粉条、土蜂蜜、红小豆等特产。在河南炼化职工、家属的带动下,苇山村更多的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被销售到了山外,端上了市民的餐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更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2021年以来,河南炼化始终把产业帮扶放在乡村振兴的第一位,在帮助村民从事“短平快”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同时注重引导村民发展适销对路、产业链长、收益稳定的长效产业。
按照“公司+农户”模式,他们帮助村民开展了肉牛养殖;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组织群众种植了百余亩丹参、连翘等药材;帮助指导28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坚定了村民靠劳动致富的信心。
基础设施帮扶: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
沿着苇山村主干道前行,道路平坦、农院整洁,偶有鸡鸣犬吠、牛羊觅食,即便是寒冷的冬天里也洋溢着勃勃生机。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苇山村地势坡陡路窄,出行不便;雨雪天气,更是行路难。“修一条公路,打通村子与外界的阻隔。”看到村民出行难,驻村工作队坚定了想法。在河南炼化98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一条长约4公里的平坦的水泥路顺利完工。自此,苇山村和邻村830余人有了一条走出山区的“幸福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这条“幸福路”又延伸至13公里外的乡政府、延伸至30多公里外的县政府。
“现在,不管是村里人去城里上班还是外地游客来村里玩耍,都很方便。”村支书张继成说。河南炼化还出资45万元在苇山村主干道安装了197盏太阳能路灯。“以前晚上回家都看不清路,现在可亮堂了!”一位村民说。路灯的光,不仅照亮了夜路也照进了群众的心里,更照亮了乡村发展的振兴路。
修路只是第一步。河南炼化不断创新帮扶举措,精准施策,相继推出了水体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等在内的“三小化”建设。
苇山村所辖的13个自然村,东西长10余公里。2018年,驻村工作队入户调查,发现竟然有62%的村民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安全用水,迫在眉睫。为此,48.6万元专项资金迅速到位,新建了储水罐、铺设供水管线,村民们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亲戚越走越亲。河南炼化始终把定点帮扶当成“自家事”和“分内事”。聚焦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公司投入79万元修建三星级公厕3座、标准化卫生室1个;围绕强化产业基础,积极争取政策优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春山溪谷自行车训练中心、西林民宿、游客服务中心等文旅项目已开放投用。
党建帮扶:积蓄乡村振兴动能
“要不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俺一家5口人差点就被倒塌的房子埋了,是他们救了俺全家的命!”提及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安全,68岁的村民凡毛旦依然激动不已。原来,2021年8月30日,他们一家在工作队的再三劝说下答应搬到临时安置点住下。没想到,刚走到院子里,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就将房子变成了废墟……
“党员干部就是在关键时候能站排头、能冲上去。”胡连喜说。2024年9月,连续大雨,为保证临坡临崖居住村民的安全,他们决定在村委会设立集中安置点。随后,他和村委会12名党员分头行动,冒着大雨到15户村民家中帮助他们转移到集中安置点。
近几年,驻村工作队注重从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的年轻人中发展党员;选拔党员中干事能力强、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倾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新发展的党员师芳芳34岁,是这一届最年轻的村委委员。她种植烟叶40亩,收入达12万元。”胡连喜说。师芳芳年轻能干、头脑灵活,以实际行动赋予了“搞农业有干头,有赚头”的生动内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河南炼化还投入专项资金修建了党员宣誓墙,持续强化乡村振兴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村民院落里;新建文化广场,成立曲剧社团,捐赠电子琴、调音台、中音锣 、小堂锣、钗等音乐器材。农闲之余,曲声戏影在文化广场回荡,唱腔圆润、韵味十足。曾经,贫穷让这里黯然失色;现在,“有戏”的苇山村有滋有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党组织,是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党组织强了,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有基础、有力度。”胡连喜表示。
今天的苇山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产业发展蓬勃向上,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铺展开来。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