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化全行业应坚定信心,以进促稳,努力再创稳中求进新局面。
2024年,石化全行业克服了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效益明显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保持基本稳定并取得新的突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1亿元,同比下降8.8%;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4%。
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规划布局的一年。新的一年,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同在。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对2025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测比之前的预测值调高了0.1个百分点。美国化学理事会预计,2025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增长3.1%,美国化学品产量将在前两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下实现1.9%的增长。
伴随国际石化产能的调整和国内“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行业结构优化和稳增长方案的实施以及下游房地产的止跌回暖,我国石化产业将回升向好,效益将明显改善。做好新一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各项工作,须突出以下重点。
以进促稳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当前,石化行业因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又加上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产能增速过快、“内卷”式竞争加剧。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2024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尤其是效益持续下降。很多企业反映,产品价格降到了近年的低位,企业正在经历寒冬。对于2025年,很多企业家认为仍然需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点,仍然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实际上,2024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进出口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都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8.8%,大多数石化企业乃至全行业都存在“增产增收不增利”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又加上特朗普再次当选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做好2025年石化行业的经济运行工作,深刻领会并坚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至关重要。
首先,要在“稳”字上下功夫,确保全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平稳。在稳的前提下突出当前的产业政策、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纵深部署,认真研究如何“进”,重点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有“进”,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上要有“进”,在深化国际合作与拓展国际化经营上要有“进”,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化产业集群上要有“进”,当然在改善运营质量和效益上更要有“进”。
其次,要在“以进促稳”上下功夫。今天的石化产业正面临着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市场低迷、“脱钩断链”的外部挑战和供过于求、低端过剩、价格“内卷”等内部挑战,高质量发展到了爬坡过坎、深度调整的攻坚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这样的时期,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既要稳中求进、更要以进促稳。
再次,实事求是地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落后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关停或淘汰,市场需求随着扩内需政策的实施会有改善但难以陡然升温。特别是关税壁垒对世界贸易的冲击、欧盟经济还有2~3年的低迷期,因此“内卷”还会一定程度的存在,价格难以快速提升。业内人士预判,2025年经济运行将好于2024年,但还将是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认真研究并优化成品油和化肥淡季出口、天然胶进口关税以及石脑油消费税先征后返、优化供给结构等政策环境,更要在艰难的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立足企业实际做优增量、盘活存量,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确保全年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求进。
降本增效稳增长
降本增效是经济运行永恒的话题。2024年,行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低位,但也存在成本因素、管理因素。
具体分析与企业效益有关的数据:从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看,全行业和三大板块都有所增加,全行业增加1.1元,油气板块增加2.64元、炼油板块增加1.89元、化工板块增加0.42元;从亏损面和亏损额看,全行业及炼油、化工两个板块有所增加,全行业亏损面为23.5%、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增加19.5%,炼油板块亏损面为35%、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大幅增加119.6%,化工板块亏损面为23.6%、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4.4%;从应收账款和票据看,全行业应收账款和票据余额增加7.1%,油气板块增加3.8%、炼油板块增加1.4%、化工板块增加8.4%;从存货占用资金量看,全行业库存占用资金量1.62万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炼油和化工两个板块的库存占用资金占各自板块营业收入的10%左右;从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看,全行业管理费用上升0.5%,油气板块管理费用增长4.5%;从营业收入利润率来看,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4.85%,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利润率4.66%,都是历史低点。
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从1月17日重点专业协会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数据表明,除了化学矿采选、有机化学品、涂料、染料、现代煤化工少数几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外,基础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轮胎等行业均有下降,甚至氯碱行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全行业亏损。可见,新的一年,降本增效的空间和潜力是有的,亏损企业的扭亏是全行业降本增效重中之重的任务。
降本方面,降营业成本、降管理费用、降财务费用是重点;增效方面,降应收、减库存是重点。我们还要在推进改造升级、加强运行监测、强化产能预警的同时推动行业自律、提升本质安全、不断开拓市场,稳增长,增效益。
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一是战略转型。为应对世界经济低迷、贸易纠纷增加、国际环境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世界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的挑战,世界石化产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加快战略调整,在加快数字化升级、不断优化老旧设备运营稳定和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推进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换,加快向绿色化工产业的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特别是欧洲化学工业调整的速度在加快,炼油装置、乙烯装置在战略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针对石脑油裂解制乙烯装置与美国乙烷裂解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而关停。巴斯夫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差异化管理,并对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进行全面调整。赢创宣布的新三大战略主要聚焦生物基、新能源、循环经济,并逐步关停和退出非核心业务。科思创、朗盛、索尔维、杜邦、英威达、霍尼韦尔、塞拉尼斯、奥升德、住友、三洋化成、旭化成等跨国公司相继宣布业务重组、拆分及产品装置关停的决定。
可见,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市场的变化和近两年盈利下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战略重组和业务调整,通过“瘦身”优化业务结构,剥离非核心业务,减轻债务负担、盘活资金、优化资产结构,进而回归主业或调整主业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这给我国石化行业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带来深刻启示。
从供给与需求两侧来看,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的存量已经巨大,而近几年新建或扩建装置还在不断增加。因受技术的制约,增量没有做到高端化和差异化,也就是做优增量不够,使得本已严重过剩的同类产品的存量进一步增加,供给大于需求的失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所以,当前我们应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坚持从供需两侧发力,一边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升级改造盘活存量,另一边是强化自主创新实现新建装置和新增产能的高端化、差异化而做优增量,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品供给。
二是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企业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与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国际化成为我们今天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在“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内卷”式竞争加剧、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化布局置身发达市场同台竞争,既在国际环境和市场中把握发展机遇迈向世界一流,又规避了贸易摩擦和不公平的贸易待遇。近年来,我国一批轮胎企业、涂料企业以及万华化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为适应全球变革,在逆势中发掘潜在机遇,应对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应对面临的挑战,行业到了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与竞争以及如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这一课题的时刻。在继续做好并不断深化与国际组织、各国行业协会在责任关怀、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以及协同创新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一定要认真研究、科学布局并加快推进国际化业务,主动调整、主动对接,积极探索“走出去”,或者到原料产地建厂、或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RCEP区域投资建厂,共创石化产业务实合作、产业协同、市场互补的发展局面。万华化学、玲珑轮胎依托自己的主导产品、技术优势,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融入国际舞台,通过国际化迈向世界一流的做法值得借鉴。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无论是上游油气勘探开采、炼油新技术、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还是下游的合成与聚合技术、工程优化与先进控制技术以及一批化工新材料的重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化工强国相比,创新能力不强始终是制约石化强国目标实现的明显短板。
目前,我们的尼龙66的关键单体己二腈、长碳链和高性能芳香族尼龙新材料、茂金属催化剂、高端聚烯烃、聚烯烃弹性体、超纯超净试剂以及高性能的纤维材料、透析用膜材料等部分高端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有些技术制约着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有的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堵点或“卡脖子”问题。
要破解诸多瓶颈制约、应对复杂严峻的挑战,唯一途径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聚集力量进行原始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卡脖子”的堵点和痛点提供支撑;努力改变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尖端领域和安全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的自主可控。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促进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石化产业降碳减污,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世界级石化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实现石化强国目标。
编制好“十五五”规划
2024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同时,加强战略谋划、研究编制好“十五五”发展规划是2025年最为重要的工作。
在“十四五”的前四年中,虽然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行业经济运行的多项指标仍然创了历史新高。2021年,行业利润总额1.16万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05万亿美元,均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均稳定在12%左右,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稳定在16%左右,为“十四五”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开创“稳中求进”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做好石化行业“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2024年四季度开始,我们组织对20个省区市的160多家企业、43家园区进行了调研和座谈,还对105家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园区发展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中的困难,广泛听取并征求企业家、科学家、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对石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性建议和意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初步思考是:坚定石化强国目标,贯彻党中央对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四大部署”,突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结构优化、国际合作、集群发展“五项重点”。
鉴于石化行业当前的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差距,“十五五”规划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均与以往的五年规划不同,与以往主要把做增量作为规划发展重点任务的思路不同,而是要把思路转变到“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上来,要把关键转移到“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来,要把重点转移到“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上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围绕石化强国目标和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重点思考和认真研究“科技创新力强、结构高端化强、整体竞争力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强”等石化强国目标以及“创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效益一流”等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和要求,同时思考并认真研究事关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重点课题:如何化解行业结构性矛盾?如何通过行业自律避免“内卷”式竞争?如何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如何推动行业降碳减污,加快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为石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充分发挥“政策研究先行者,行业发展引领者”的作用,使“十五五”规划成为把握趋势、引领发展的纲领和指南。
本文作者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