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经济增长放缓,石油消费总量徘徊不前,成品油需求疲弱,导致进口量下降。
近年来,中国原油进口量总体呈持续上涨态势,背后是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对原油这一工业血液的依赖。如今,原油进口量首现同比下跌,原因何在?
业内专家认为,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大环境下,国内原油产量持续增长,炼油厂利润降低、开工率不足以及成品油需求难以提升等这些贯穿石油全产业链的因素,共同导致了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出现小降幅。
国内有“粮”
国内有“粮”,心里不慌。
从石油产业链上游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表示:“2024年,国内原油产量继续增长,石油资源供给保持稳中有增。”
今年1月21日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披露,2024年,国内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15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近1.6万亿立方米,全国油气产量当量约4.12亿吨,首次超过4亿吨,连续8年增幅超千万吨油当量,国内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
2019年5月,国家能源局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时发布了“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国内石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2019~2025年的七年时间里打响增储上产攻坚战,勘探开发上台阶。
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油气上量的号召,加大勘探开采力度,增储上产成效显著。翻开过去六年的成绩单:2019年,国内原油产量1.91亿吨;2020和2021年,原油产量均在2亿吨上下;2022和2023年,原油产量跃过2亿吨红线,分别达到2.04亿和2.08亿吨;2024年,原油产量直追2015年的历史峰值,达到约2.13亿吨。
今年适逢“七年行动计划”交卷之年。2月20日,中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并先后创造了全球尾管固井“最深”等五大工程纪录,显示了我国石油领域向地心探索的“深地”功力,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国内石油行业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底气。
据本刊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每年消费原油7亿多吨。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7.56亿吨,减去2亿多吨的自产原油,进口约5亿吨原油,恰可满足国内需求。
国内有“粮”,使外购原油可以充当调节器,成为补充。“我国的石油资源供给保持稳中有增,客观上允许原油进口量相对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郭海涛表示。
炼企承压
炼企承压,降低需求。
从石油产业链中游看,隆众资讯油品分析师李彦指出:“由于国内进口原油基本只有下游炼厂加工这一个消费途径,因此中国原油进口量的下跌与国内炼厂的运营情况密不可分。”
2024年,成品油消费的急剧下滑与基础化工原料的过剩给国内石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炼油化工企业发展陷入艰难境地。2024上半年时,一些炼厂已经出现亏损。临近2024年年底时,又有部分地方炼厂因为扛不住压力走向破产。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从亏损面和亏损额看,2024年,炼油板块亏损面为35%,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大幅增加119.6%。
炼企承压!压力,来自炼油利润下降。
利润下降,一方面归因于炼油成本增加。在李彦看来,成本端国际原油价格没有明显下跌且部分地炼主力进口油种贴水涨势明显、居高不下,导致炼厂的成本压力难以消除。
据本刊记者综合梳理,2024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为79.86美元/桶,比2023年下降2.8%;相比之下,2023年布伦特原油全年均价82美元/桶,比2022年的降幅达到两位数至17%。据此测算,2024年,炼油企业难以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小幅下跌中谋得多少成本红利。
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炼油板块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上升超过全行业和化工板块:全行业增加1.1元、炼油板块增加1.89元、化工板块增加0.42元。
利润下降,另一方面归因于成品油价格不及预期。2024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尤其是柴油价格相对疲软,在炼油高成本的背景下无法有效为炼厂拉开利润空间。
以上海石化为例,虽然2024年公司同比实现扭亏为盈,但遭遇柴油销售“小年”,柴油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均同比下降。根据上海石化发布的业绩数据,2024年,原油平均成本4282元/吨,同比下降1.75%。柴油销量286万吨、销售收入197.01亿元,比2023年柴油销量340.39万吨、销售收入227.52亿元,分别下降54万吨、30多亿元。
有鉴于此,不高的成品油销售收入减去仍然高企的原油成本,中间的利润好像两片厚厚的汉堡面包夹着的一层薄薄的肉饼,直接导致炼油业利润降至冰点。隆众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主营炼厂和山东地炼的炼油利润理论均值分别为522元/吨和292元/吨,较2023年分别下跌了14%和64%。
薄利,自然导致炼厂的开工积极性降低,体现在2024年国内炼油企业开工率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至75%。
李彦指出,国内主营炼厂整体产能利用率和山东地炼产能利用率的均值分别为76.34%和53.80%,分别较2023年同期下跌1.57个百分点和8.12个百分点。2024年7月下旬,山东地炼的产能利用率一度跌至47.37%的年度最低点。地方炼厂的开工负荷跌势更为显著,成为抑制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炼厂的开工率降低,自然对原油的整体需求出现下降。根据隆众资讯船期数据,2024年,全国独立炼厂及贸易商进口俄罗斯原油合计约2800万吨,同比2023年的5年最高水平大跌了三分之一。其中,独立炼厂ESPO(俄罗斯混合原油)年度到岸量近5年来首次不足2000万吨。
除原油外,山东及天津港口区域主要地炼的原料到货量2024年也出现下降,包含稀释沥青和燃料油,总体进口原料到货量约1.09亿吨,比2023年下跌8.76%,也反映出炼厂整体需求的下降是拖累进口的主要利空。
炼厂开工率降低、对原油整体需求下降,直接反映在原油加工量出现下降。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受成品油市场收缩和下游需求不旺的影响,国内原油加工量7.08亿吨,同比下降1.6%。
在经济运行稳健、能源需求稳步提升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原油加工量水平波动提升。国内原油加工量于2018年突破6亿吨后,2019年突破6.5亿吨,2021年突破7亿吨。近两年,全球能源市场局势动荡,国内炼化行业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适度调整开工负荷,导致原油加工量亦有波动,但整体维持稳健水平。
据本刊记者了解,2024年,在地方炼厂集聚的山东省,受成品油需求放缓的影响,全省原油加工量比2023年下降7.4%,达到12567.2万吨;一些国内主营炼厂的原油加工量变化不大,对进口原油的需求起到了支撑作用。几家大型炼油企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公司进口的原油数量一直较为稳定,加工量变化也不大。
消费疲弱
油品消费萎靡,电气需求增长。
从石油产业链下游看,卓创资讯分析师桑潇认为,新能源需求替代效应等因素成为我国原油进口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成品油消费不可避免地加速下行。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24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总量3.6亿吨,同比下降2.9%;2023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99亿吨,同比增长9.4%。两个同比,一微降、一大涨。2024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市场的萎靡程度,一见端倪。
石油消费需求疲弱,对中国原油进口形成抑制。再深入分析,发现它不仅受到全球能源市场变化的影响,也与国内交通燃料替代相关。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分析指出,随着宏观经济回暖、疫情后用油行业逐步恢复和出行活动回归正常,2023年成为成品油消费修复之年,整体消费量超出疫情前水平。但进入2024年,“回补性”出行拉动力减弱,叠加经济性优势下天然气、电力分别在物流运输及交通出行领域的加速扩张,汽柴油需求下行,整体成品油需求出现萎缩。
数据和分析显示,2024年,国内交通用汽油柴油的需求显著下行。汽油终端消费1.77亿吨,比上年下降1.1%,主要原因在于出行拉动边际削弱。柴油消费同比2023年下降5.4%,主要原因则是主要用油行业恢复动力不足,在国内LNG(液化天然气)助推下柴油深度萎缩。近两年,国际天然气价格回落常规价格区间,LNG价格相应走低,2024年前7个月国内车用LNG均价4455元/吨,与0号柴油(7616元/吨)比价在58%左右,持续位于75%盈亏平衡点之下,使物流企业使用LNG重卡相比使用燃油重卡成本降低了20%以上。
电气袭来,油消“新”长。作为传统燃料的成品油,正在被电、气、氢等新能源燃料挤出。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45%。这显示了新能源作为油品的最大替代,2024年继续加速渗透。
另外,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下降的背后,还有成品油出口量下降这一原因。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成品油出口量3676.7万吨,同比下降12.4%。
“我国炼油化工行业在严格控制产能增长的同时加大拓展成品油销售渠道,以纾解国内市场过剩的成品油。”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网能源研究院特聘专家王能全表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原油进口量出现微降背后,是国内已经饱和的成品油消费市场和艰难支撑的成品油消费。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