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原油进口同比微降,折射出我国石油化工全产业链中发生的大转折。
-1.9%,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小降幅,却折射出石油行业中正在发生的几个大转折。
“炼油化工企业油转化、油转特已成为主要趋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说。
“虽然转型之下挑战重重,但中国加油站的未来仍然可期。”中国石油政策研究室智库管理处处长贺新春说。
“国内石油行业正在进入全面的存量竞争时期,石油行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网能源研究院特聘专家王能全说。
炼化业跨越拐点
我国的炼油与成品油市场正在跨越“拐点”。国内主流石油化工研究机构的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微降背后,国内炼油化工行业经历的一场大转折。
回望国内炼油化工市场,近年来一直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中。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2024年国内成品油需求转入下行,炼油与成品油全产业链逐步迎来“后增长”时代,主要表现为规模性增长结束和结构化调整压力增加。
在这场炼油化工行业的大转折中,有三个主要的变化值得关注。
首先,国内炼油产能扩张遇“天花板”。当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炼油产能能不能继续扩张,成为业界加倍关注和关心的问题。2023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内炼油产能达到9.54亿吨/年,说明至少在2025年前,以“10亿吨”为限,国内大炼化的拓展空间已不多。
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纷纷落地。自2019年以来,以民营炼化为代表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承担了国内炼油产能扩大的主要角色。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一、二期)、盛虹石化、裕龙岛项目等先后投产,2024年末累计产能达9600万吨,占全国炼油产能10%左右;中科炼化、广东石化等国有集团新建项目也在“十四五”阶段陆续实现运行;已建炼油企业,如镇海炼化、华北石化等也完成扩能改造。2024~2025年,裕龙岛、镇海炼化扩建及大榭石化扩建按照计划先后投产。“十四五”产能扩张基本完成。
其次,石化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全球炼油工业走向黄昏,取而代之的是化工业不断创新,以更多新产品、新材料将石油的生命链加以延伸。
“在此前我们举办的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上,一些成品油销售骨干企业表示全年汽油销量均出现下降。有的公司销量下降了2.6%,有的销量下降了0.8%。虽然下降幅度不同,但趋势已经显现。炼油化工企业油转化、油转特已成为主要趋势。”傅向升表示。
“油转化”“油转特”,成为中国的炼油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表示,2024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为7.56亿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增幅大幅下降。从消费结构上,呈现出交通用油下降、化工用油上升的特点,在成品油消费同比下降2.4%的同时,化工用油呈现同比增长7.3%。
据本刊记者了解,国内炼油化工企业正在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国内成品油收率2024年比2023年的62%小幅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下一步,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收窄1到2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国内成品油收率有望降至59%左右。
最后,国内炼油化工企业生产向绿向新,产品更加低碳。在以绿色为底色、低碳为标签的行业发展大画卷上,炼油化工企业正在描绘更加节能、更加高效、更加低碳、更加智能的工业美图。
当成品油市场逐渐被挤压时,作为燃料型炼厂,中国石化青岛炼化一直在谋求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突破。日前,在青岛炼化厂区,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直接制氢装置中,正在“吐”出绿色能源氢气。这是一个海上绿电高效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新途径的成功探索,集源头清洁、用能高效、零碳排放亮点于一身。
碳标签,这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绿色产品标志,通过在产品标签上量化显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碳信息。当前,欧盟已宣布将对国外进口产品实行严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怎能落后?为了备战“绿色”产品竞赛,一些企业已经先行开展了企业碳足迹计量工作,为企业产品贴上低碳标签提早谋划。
近日,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生产的汽油、柴油获得了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颁发的“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这也是中国石油首张汽油、柴油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
加油站适者生存
2024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提前达峰。对于中国的加油站来说,虽不意外,但难免伤心。
陆如泉表示:“中国的石油消费正在进入达峰平台期。其中,成品油需求已经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
转型之风挡不住。伴随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9%,背后是加油站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大转折:传统加油站大批消失、一些加油站被拆掉竖起充电桩……这些,对加油站员工来说是触目惊心的变化。当然,对消费者来说,当他们看到加油站中增加了咖啡店、甜品店、洗车等服务,也会感叹加油站正在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服务。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行业转型浪潮下不被大潮卷走。适者生存,才是王道。目前,如何适应转型、应对挑战,成为摆在中国加油站面前的课题。
首先,全国加油站的数量正在减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境内加油站112787座、同比减少1.99%;2024年,这一数字更新为11.06万座、同比减少1.92%。而这一变化,现在看只是开了个头。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表示,按照研判的成品油消费量下降的速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淘汰2万座加油站,从目前的大概11万座减少到9万座左右。这将是对加油站行业非常大的考验。
也有专家认为,国内加油站的数量恐将下降得更为剧烈。因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以及车辆技术发展、能耗趋于下降来看,未来将无法支撑对燃料的持续高消费。这与日本的发展轨迹相似。再加上新能源的入场,预计到2035年国内保有5万~6万座加油站/加能站就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伴随加油站数量的衰减,充电和加气等综合能源业务持续崛起,加油站将变身为综合加能站。在现在的综合加能站中,可以看到,此前只有成品油一种燃料的供给正在演变为提供“油气氢电”和生物质能源的大比拼。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费华伟认为,我国交通领域的电动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已经全面进入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阶段,不断重塑着国内汽车用能格局,不断推动着交通领域的“去油化”。预计2030年,汽柴油在我国交通领域用能的占比由当前的90%降至75%,电力占比由当前的3%增至16%。
形势所逼,加油站行业努力转型。在新能源领域迈出坚实步伐的中国石化,正在努力建成中国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2024年底,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与理想汽车达成充电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在能源领域的资源共享。此前,中国石化与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蔚来也达成了充电服务合作协议,全面开启充电合作。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石化充电平台自营充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大关。
在贺新春看来,中国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中国的加油站/加能站的发展也必定具有中国特色。所以,我国加油站行业要考虑加强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比如城乡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合理定位和布局充电桩、充电站等等。
再次,从加油站的发展历程来看,加油站本身就不仅是加油服务的提供者,还提供包括餐饮、汽服、休闲、购物、便民以及增值业务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加油站将变身为综合服务站,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所需。
“当前,国内加油站行业开展了‘油气氢电’等内容丰富的业务,但在服务这方面还有潜力可挖。我们在挪威调研时发现,挪威加油站最赚钱的并非油,而是咖啡和汉堡包。国内也是如此。中国石油的加油站销售情况最好的商品也不是油,而是茅台和口香糖等商品。非油业务或者服务业务的营销收入占比逐渐提高,已成为加油站/加能站发展的趋势。”贺新春表示。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中石化易捷销售公司项目开发部总经理王铁军表示,中国石化加油站和易捷便利店的转型发展,实际上就是油气氢电服务。“油”定位为整个业务的基础,“气”是后续的发展方向,“氢”是重点,“电”是趋势。“易捷服务”是整个加油站转型的未来。
挑战重重,但中国加油站的转折仍然值得期待。
费华伟认为,未来,我国加油站行业终端竞争格局不断升级,行业业态由“加油+”逐步向“加能+”的服务平台升级。终端将从“集中式加油”逐步向“分布式加能”逐步转变,且业态将不断向外延伸、扩展,初步参与到“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之中,发展虚拟电厂业务等业务,“加能+”业态将更加丰富。
石油业竞争图强
据美国能源署(EIA)预测,中国2024和2025年的石油消费增量将落后于印度。EIA分析称,电动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LNG卡车使用量的增加以及经济增长的放缓,限制了中国运输燃料的消费增长。
在王能全看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出现同比下降向我们预示了一个问题:随着中国石油消费增量的减弱,对外看,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性恐将逐渐下降;对内看,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炼油行业的盈利水平迅速下降,一些企业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加油站行业规模停止增长且数量出现下降,国内石油行业正在进入全面的存量竞争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残酷的行业兼并重组。我国石油行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中国原油进口量下降的同时,全球原油出口量也出现了几乎同样幅度的下降。航运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原油出口量同比下滑了2%,背后是需求增长疲软、炼油及管道变化引发贸易路线大调整。
中国的原油进口与世界的原油出口同频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原油进口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全球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中,原油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全球可视化数据和市场分析公司Kpler表示。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原油买家之一。200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2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能力的国家。
“在过去的近20年中,中国一直是国际石油市场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中国原油进口量高的年份甚至能达到40%。然而,中国进口原油规模增速可能放缓或下降,将导致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驱动力有所下降。再加上各类新能源的发展和替代,长期来看国际原油市场将会进入供需平衡或者供略大于求的状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表示。
他还指出,中国原油进口规模和增速放缓或下降,也会给国内的石油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上游生产规模占主导的企业,利润可能会有所下降;而较大依赖进口石油的企业,会在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承受更大的压力。
在中游炼油化工领域,我国炼油和化工行业都面临着市场变化和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和竞争。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分析显示,由于炼油项目存在建设周期,2025~2030年全球炼油产能仍有约1.7亿吨/年的净增长,或成为全球最后一个炼油产能大规模扩张的周期。在供需增减分化、过剩压力增加的大背景下,炼油毛利总体下探,预计将维持到2025年产能投放结束后。
占全球四分之一产能的我国乙烯产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专家认为,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降低生产中的能耗。
在下游成品油销售领域,在成品油消费达峰之后,当电、气之风加速袭来,整个成品油销售行业还将继续顶风前行,走好行业转型之路。业内预计,2025年,国内成品油需求降幅继续扩大,比2024年继续下降2.8%。
拥有全国3万多座加油站的中国石化当前仍站稳风口。在其公布的2024年生产经营业绩中,显示公司成品油销售业务抵抗住了市场环境的影响——在油气当量产量方面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公司成品油销量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取得了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182.82百万吨、比2023年的188.17百万吨仅减少2.84%的成绩。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