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挑战深地极限
2025年04月16日 14:32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陆晓如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深地塔科1井胜利完钻,我国在“深地”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嫦娥”探月,迈出了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蛟龙”下海,我国具备了将人员载至全球99%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中国人在追梦的旅程中,不断拓展着探索天地宇宙奥秘的疆域。今天,我国继“深空”“深海”之后,在“深地”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

  2月20日,中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胜利完钻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宣布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钻,首次发布万米以深发现油气显示,首次发布我国万米以下取得的岩心标本,首次发布以全球最快速度突破万米的系列技术创新成果。

  为什么向万米深地进军?面对着怎样的挑战?挺进地球深部靠什么?万米钻探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深地塔科1井的秘密被一一公开。

  起点:为了国家的需要

  纵观历史,人类向地下探索的尝试,始于一个水坑、一口水井。近百万年的向下掘进,难度在增加,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1938年,美国钻成了世界第一口深井,井深4573米;1993年,前苏联SG-3井完钻,井深12262米;1994年,德国KTB井完钻,井深9101米……

  挺进深地,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同样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66年,在大庆油田钻成第一口深井——4718.77米深的松基6井;1976年,在四川武胜钻成第一口超深井——6011米深的女基井;1977年,我国第一口井深超过7000米的超深井——关基井完钻……

  时至今日,深地领域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科技制高点。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向深地进军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国家能源和科技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未来油气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石油工业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但面对的是“缺油少气”的先天资源禀赋,而且资源条件好的油气盆地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后,大部分区域勘探程度已进入中高阶段。

  例如,松辽盆地、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盆地的资源探明率分别达到70%、53%和50%。这意味着,我国在中浅层发现大型资源富集油气田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而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

  “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向地球深部挺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指出。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始终以“为国找油、为民族争气”为己任,稳固国内油气资源生产自给的压舱石。在更深、更古老层系寻找资源战略接替区,成为中国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的必然选择。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国内探区超8000米以深领域剩余资源174亿吨油当量,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等深层区域已发现一个10亿吨级大油田和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

  其中,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埋深在6000~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其总量的83.2%和63.9%。中国石油在塔里木盆地大力实施“深地工程”,累计成功钻探了140多口深度超8000米的深井。2024年,塔里木油田产自6000米以深的油气产量当量突破2000万吨,位居全国首位。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头隐藏得很深。我们在富满油田发现了10亿吨级油气区,但还没有一口井钻到油气源头。它可能潜在地下1万米,可能更深。”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杨宪彰介绍说。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勇当“能源保供顶梁柱”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速完善超深油气地质理论和超深勘探开发技术,寻找油气的“龙头”,2021年9月,中国石油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部署了“万米超深层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工程。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古城超深层和四川盆地的川西北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分别部署实施了深地塔科1井和深地川科1井。”中国石油副总裁兼油气新能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江川说,“我们要通过实施万米深地科探工程,推动超深层工程技术装备迭代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占领勘探理论技术至高点。”

  前路:挑战前所未有

  浩瀚九重天,高处不胜寒。

  上天、下海、入地,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三大壮举。

  然而,上天难,入地更难。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曾指出,入地难度堪比登月。纵观世界钻井史,人类花费300年时间仅向地心前进了0.19%。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目前的探测还只停留在鸡蛋壳层面。

  深地塔科1井承载着科学探索、发现油气两大使命,设计井深1.1万米。它究竟有多深?

  地球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8848.86米。现已知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约1.1万米。虽然深地塔科1井的深度放到整个地球结构中,不过是地球直径的0.1%,但于人类而言,钻至地下万米,难于上青天。

  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地球最大垂直深度是前苏联SG-3井的深度——12262米。这口井前后钻探耗时23年,其中艰难程度不言而喻。纵使如今的技术水平已与前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深地塔科1井依然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来自地面。

  塔里木盆地虽得天独厚,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地表大部分被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

  深地塔科1井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弥漫。夏季最高温度达五十多摄氏度,冬季最低近零下三十摄氏度。沙尘暴几乎天天来袭。石油工人们戴着安全帽与护目镜,仍是灰头灰脸,少不了吃沙土。自然环境恶劣,作业环境艰苦,对人的精神和体能是极大考验。

  这种挑战更来自地下。

  作为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叠加多期构造运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藏经历多次运移调整,像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几脚,普遍存在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勘探开发难题。

  “高温高压下,几千米深处的钻杆就像煮熟的面条一样柔软。地下超过200摄氏度的高温,一般设备和仪器内的电子元器件、橡胶件等就会损坏失效。”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经理段永贤直言。

  地面地下双重挑战叠加,塔里木盆地被世界公认为勘探“禁区”。曾经,老一辈石油人五上塔里木,几番铩羽而归。

  “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地点选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生烃强度大、储集能力强的位置,难以完全规避缝洞、断裂发育带和压力系统复杂层段。”中国石油副总工程师,中油技服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杨立强指出。

  深地塔科1井自上而下穿透12套地层,掘至地下万米深,要防斜打直,确保井眼轨迹始终瞄准“靶心”,精准入靶。这相当于站在10米之外穿针,犹如在茫茫夜色中,由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向山麓精准投篮。其间还面临着超深、超高温、超高压、超长裸眼段,高应力、高研磨、高盐,多套压力体系、多种复杂岩性等挑战,极易发生井眼垮塌、卡钻、恶性井漏等井下事故。

  由于井特别深,形成了超重载荷,对装备工具提出了极限要求。常规钻井工具、材料、元器件难以适应如此苛刻的工况环境,极易造成工具损坏或材料失效。

  例如,井筒自上而下首尾连接1130多根钻杆,自重超过350吨,导致钻头冲击损伤严重。最细的钻杆仅有杯口大小,在深地最高温度220摄氏度、最高压力145兆帕的环境下,10千米长的钻杆在井筒内极易发生断裂。再例如,作业过程中,下套管时最大吨位达665吨,相当于把130多辆约5吨重的小轿车同时压在钻井设备上,常规钻机的提升能力根本满足不了这种钻探要求。

  未知更为可怕。“万米钻探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未知性。有未知性就充满风险,就像进入无人区一样,你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样的地质或工程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表示。

  信心:经验+装备+队伍

  难,是深地钻井的一大共识。

  深地塔科1井能不能打得成、打得好?

  能!

  信心来自多年探索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累积的经验。

  作为我国深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塔里木油田多年来不断挑战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题,持续锻造“深地工程”核心技术。

  2020年,塔里木油田成功钻探8882米深的轮探1井,成为当时的亚洲陆上第一深井。2023年3月,再次成功钻探9396米深的亚洲最深水平井果勒3C井。由此,油气勘探深度迈向了9000米级超深层,具备了向万米特深层进军的条件。

  “通过多年超深层探索实践,我们配套形成了钻机装备、钻工具、钻井液、下套管固井、超深井取心等超深钻完井工艺技术体系,为我国万米井钻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塔里木油田企业首席专家、深地塔科1井井长王春生说。

  底气来自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最强装备。

  深地塔科1井的司钻房,是西部钻探120001钻井队司钻何建涛战斗了数百个日夜的地方。在这里,他曾稳稳地操作着手柄,将一根根钻杆送入地层。

  何建涛操作的是宝石机械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它能够完成管柱全流程自动化处理,而且与普通钻机相比,载重提升能力由三四百吨提高到最大900吨,相当于能同时吊起150头6吨重的成年大象,可以有效解决万米钻井的高负荷难题。

  “前期我们通过不断的优化,让这个设备达到了最好的状态,完全能够满足打到万米。”宝石机械钻机分公司副经理杜渊说。

  为保障万米级特深井打成、打快、打好,中国石油攻关研发了智能控制一体化平台、钻井自主决策工控系统、超高重载井架底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为万米深地工程科学探索研究提供了装备和技术保障。

  希望来自集结而成的超强队伍。

  向万米进军绝非哪一家的独角戏。中国石油党组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集结地质、物探、钻完井等多专业多学科专家人才开展集智攻关。塔里木油田、中油技服、宝石机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材料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组建了万米深井攻坚团队。

  塔里木油田集合精锐力量组成9个技术保障小组,聚焦万米级特深井钻探关键高温、高压等技术瓶颈,重点开展钻完井工具、测、试、录及固井等全井筒技术难题论证。

  “我们发挥全球最完整的油服产业链优势,旗下西部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油测井、川庆钻探、东方物探、海洋工程6家企业全程参与施工作业,以高质量支撑保障,助力成功突破万米钻探关键技术。”杨立强介绍说。

  西部钻探集中力量办大事,广发英雄帖,集结具有9000米钻深能力的深井队,并且通过层层选拔,抽调各队的技能高手47名,组建成了120001深地钻探队。以超常规大手笔打造的深地钻探队伍,有力保障了深地塔科1井的安全生产。

  东方物探由高级技术专家挂帅,抽调处理解释骨干人员形成技术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优势,在深地塔科1井钻进过程中依托三维物探技术,实现钻前预警、钻中预测,为工具仪器准备、工艺技术优化提供了强力支撑。

  中油测井首席专家张炳军带领团队进行深地塔科1井的测井技术研发和现场支撑工作,先后攻克了超大容量滚筒、超长电缆通讯、超高耐温承压和大井眼环境校正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强动力拖撬系统、230摄氏度180兆帕系列测井仪器和数据精细处理技术,填补了万米深井国产测井装备的空白。

  …… ……

  来自几十家单位、数万名前后方的工作人员,承载着几代石油人的梦想,既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也深知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作为石油队伍的一员,现场就是战场。我们就是要奋战在一线,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20001队平台经理林楠说。

  正是带着这样的决心,在皑皑天山脚下,茫茫大漠之中,他们寒暑不辍、日夜兼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凝聚起了钻头向万米深地挺进的强大合力。

  功成:挺进深地无人区

  “我宣布深地塔科1井开钻!”

  2023年5月30日,随着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张道伟一声响亮的开钻令下达,现场掌声雷动,鸣笛开钻……

  千年前,诗人王维用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定格了壮阔雄奇的大漠景象。千年后,探索进取的中国石油人问地万米,在茫茫黄沙中矗立起约20层楼高的钢铁塔架,定格下了另一幅壮丽的大漠奇景,记录下了从0到10910米的奋斗历程。

  王春生是集深地塔科1井集现场技术总负责、生产组织总指挥于一身的灵魂人物。针对上部地层这条相对熟悉的路,他部署了用20%的时间速战速决;对于陌生的下部底层,则部署了80%的时间打持久战、啃硬骨头。

  尽管上部地层的技术挑战不大,也打过不少8000多米深的井,王春生从深地塔科1井打第一米开始就定了很多堪称苛刻的标准。他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上部地层不仅要打得快,而且要打得好。

  因为技术标准高、工作要求高、工作强度高,在深地塔科1井,所有人的身体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于是,很多人一上井就瘦了,休假时又胖了,回到井上又瘦了。胖胖瘦瘦,来回循环。

  在深地塔科1井式“三高”的推进下,钻井一路高歌猛进——开钻4日,进尺深度来到1000米,最高日进尺达567米;开钻58天,钻探深度过半;钻进209天,突破9000米。

  然而,一深带万难。超过9000米的特深井钻探是油气工程技术瓶颈最多、挑战最大的领域。9000米之后,深地塔科1井的钻进速度大大慢了下来。

  钻至9600米后,深地塔科1井正式进入“无人区”,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找不到经验可借鉴。由于现有技术无法精准预测地层压力、岩石力学变化特性,钻头前进变得举步维艰,更换的频率相比于之前高了很多。

  超过180摄氏度的井底温度,突破了大部分钻具以及入井材料的温压极限,常规井下传感器开始失效。井下钻具的长度与载荷前所未有,超高吨位、超大扭矩的钻具在极小空间中高负荷运转,难度不亚于一辆卡车在两条钢丝上行进。

  此后每钻进一米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井漏、溢流、易斜等风险如悬顶之剑。卡钻、憋堵、恶性井漏等复杂情况轮番而至。

  2024年2月17日,在距离1万米只剩23米时,忽然二层平台上传来一声巨响,大钩如脱缰的野马朝反方向迅速弹起,顿时地动山摇,就像地震了一样。

  经查,钻杆在井中发生了断裂,290多吨的下部钻具在狭窄的井眼中进行了长达8米的自由落体,垂直砸向了井底。纵观国内,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度事故复杂的案例。在场所有人的心情都降至了冰点,因为稍有不慎,数万人近300天的努力可能就要付诸东流。

  随后的时间里,现场团队先后打捞钻杆6次,均告失败。技术人员使用震击器反复震击管柱,快速憋压、泄压……经过连续15个昼夜的作业,先后60次震击解卡,现场团队终于成功处置了井下复杂情况。

  2024年3月4日下午2点48分,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1万米大关,创造了世界最快钻达万米垂深钻井纪录。但更换钻头重返万米时,9626~9662米井段地层严重垮塌,从9230米侧钻后又发生了井漏,直至9月20日才重新抵达了1万米。

  万米之后,深地塔科1井更是每一步都可能遭遇陷阱。每钻进10厘米,工程师就需要进行一次研判分析,综合分析返出的岩屑形状、岩屑量、元素成分,时时评估监测钻井状况。

  一次次命悬一线,一次次力挽狂澜,钻至10910米后,深地塔科1井取出了沉睡超5.4亿年的寒武纪岩层样本,实现了科学探索和发现油气两项目标。

  考虑到继续向下钻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难题,而科学探索所需的重要资料已经取得,中国石油在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院士进行反复论证,履行相关程序后,决定在10910米完钻。

  由此,深地塔科1井的万米征途画上了胜利的句点。但是,“深地塔科1井只是我们万米深地探索的第一步,深地油气勘探和科学探索工作将长期进行下去。”何江川指出。

  后续计划已经提上日程——

  按照油气勘探开发的基本程序进行试油、压裂改造,力争获取工业油气流;充分应用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成果,深化超深层沉积储层、油气生成和运移、油气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继续攻关万米深层地震勘探、测井技术等关键技术,为下一步更深领域的钻探做好技术准备……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