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上海石化挖潜创效谋新篇
2025年05月15日 16:03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胡拥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发挥优势、深挖潜力,成为上海石化生产经营创效的法宝。

 

  2024年,上海石化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紧紧围绕“现场+市场”,成功扭转了连续两年亏损的被动局面,效益位列中国石化炼化企业第三名,打赢了扭亏为盈攻坚战。

  向重劣质原油要效益

  “让炼油装置吃粗粮、杂粮,是降低原油加工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上海石化计划部副总经理吴运龙表示。

  2023年,上海石化的重质劣质原油加工量仅维持在4万吨/月。2024年,二程原油系统改造投用后,接卸能力大幅提高,炼油部启动连续不断掺炼的加工模式。6月开始,2号、3号常减压装置的掺炼量分别达到5.5万吨、6万吨,全年加工重质劣质原油数量同比增加5%。

  2025年,公司从原油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出发,充分发挥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团队深度融合的作用,积极推进低成本战略。在确保原油设防值有序管控的前提下,计划部门坚持重质劣质原油采购策略,生产部门优化加工重质劣质原油方案。

  一方面,提高原油采购精准度,抓住机会油种,阶段性尝试新油种加工,同时优化调整原油库存及结构,提高可大比例加工的高性价比油种总量,实现原油资源稳定衔接,确保装置“吃饱吃足”。另一方面,充分做好生产方案,保障常减压及二次加工装置生产安稳运行,确保装置“吃得下吃得饱”,把重质劣质原油吃干榨尽。公司还在解决渣油平衡、设备腐蚀等瓶颈上狠下功夫,为提高重质劣质原油加工量创造条件。

  重质劣质原油,产生的渣油多,物料平衡被打破。对此,生产部门对炼油部两套延迟焦化装置工艺操作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反应温度,深化焦化反应。同时,加强对加热炉设备的巡检,确保加热炉燃烧保持最佳状态。今年2月下旬,1号延迟焦化停车检修前,两套装置始终满负荷运行,每天加工渣油量逾6300吨,不仅助力了渣油平衡,而且渣油产出焦化汽油、焦化柴油等半成品较好满足了成品油的生产需求。

  向成本优化要效益

  上海石化烯烃部共有14台乙烯裂解炉,乙烯新区4台、老区10台。2024年,由于乙烯新区经营性停车,给原本用于乙烯裂解原料的部分液化气、尾油、轻石脑油等资源的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果无法消化,只能对外销售,造成资源浪费。”烯烃部总经理代淼说。公司计划、生产、财务部门经过效益测算,决定双管齐下,在炼油部、烯烃部组织实施相关措施。

  一方面,启用炼油部几套处于经营性停车的装置,全力消化资源,既维护了物料平衡、保障了原油加工量,又最大限度发挥出了资源价值;另一方面,面对轻石脑油平衡比较困难的生产难题,公司对2号、5号和11号三台裂解炉进行检修改造,使它们具备了裂解轻石脑油和轻烃原料的功能。上述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轻石脑油平衡困难,而且大幅降低了乙烯老区的原料成本,全年增效逾1亿元。截至目前,乙烯老区裂解炉仍然常态化地投轻石脑油,直到乙烯新区开车为止。

  今年,在乙烯新区开工前,公司紧盯乙烯原料和下游产品结构优化,做到事前算赢;投产后,继续努力降低吨乙烯原料成本,以提升产业链的边际效益。

  春节刚过,在经营性停车长达一年后,上海石化烯烃部丁二烯老区装置开始了紧张的恢复生产工作。

  “当前,化工板块市场持续低迷,而丁二烯产品价格逆势上涨一度突破1万元大关。”计划部副总经理吴运龙说。他们经过效益测算,计划与生产协同,决定通过外购碳四原料让装置开起来。2月底,开车一次成功,每天加工碳四原料约240吨,预计月增效300万元。

  向高端转型要效益

  公司芳烃部高压加氢装置提高了对渣油加氢装置柴油的掺炼量,达到了既压减柴油又增产航煤的目的。2024年,装置柴油掺炼量达5万多吨,同比增加2万多吨,为压减柴油做出了贡献。

  “在汽柴油市场已经达峰向下的态势下,今年公司将坚持稳汽油、压柴油、增航煤的生产经营策略,牢牢把握‘应拔尽拔、应收尽收’原则,力争实现柴汽比0.87的目标。”吴运龙表示。

  作为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上海石化在成品油保供和减油增化上持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公司发挥优势、深挖潜力,优化差异化产品,向高端化转型要效益。今年2月,合成树脂部成功试生产涂覆用低密度聚乙烯新产品,为合成树脂差异化产品再添一丁。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的产销研用力度,加大‘高端化+定制化’产品研发与推广,推动高密度膜料产品系列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合成树脂部副总经理周浩表示。

  2024年,上海石化合成树脂新产品产量逾10万吨。其中,成功研发并生产聚丙烯发泡料、高密度膜料、高透聚丙烯料等5个新产品,成为效益增长点。

  公司的拳头产品聚丙烯发泡料具有环保、抗冲、可循环再利用等特点,重量轻且无毒无害,广泛应用于包装、汽车、建筑等行业。1号聚丙烯装置通过优化工艺参数、精准控制生产过程,不断提高产量。1~2月,产出的1万多吨聚丙烯发泡料走向市场。

  去年,上海石化4号聚乙烯装置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外购乙烯原料方式生产高密度膜料MH652等新产品,推动聚乙烯管材料向膜料转型。今年前2个月,膜料产品达1.2万多吨。

  “我们要久久为功,推动碳纤维产业量质效协同发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新材料,并力争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沈伟信心满满地说。

  作为中国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上海石化发挥碳纤维事业部、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实验基地等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深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加快推进“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通用级”碳纤维产品系全覆盖。

  “今年,面对部分炼油化工主体装置大修改造给生产平衡带来的极大挑战以及原油市场跌宕起伏给生产经营创效带来的很大不确定因素,我们还将苦练内功,增强识变应变能力,深挖创效潜力。”上海石化副总工程师、计划部总经理恽鸿说。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