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一名坚强的母亲到食堂管理员,巩丽新展现了新时代石油女工的风采。
单日菜品数量从原来的4个增至14个,餐厨垃圾从原来的15桶减至2桶,员工满意度从原来的72%跃至99%,累计服务员工850多万人次,实现修旧利废创效124万元,节约人力成本168万多元……
这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吉林西部油气新能源公司后勤服务队副队长、食堂管理员巩丽新坚守后勤岗位创造的一组数字。她的出色业绩,食堂墙面上那47面奖牌、102张个人荣誉证书,同样可以作证。
从集输战线的先进女工到优秀的食堂管理员,从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母亲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巩丽新的人生百味,融入了生产一线锅碗瓢盆的交响中。
回望生活
“我无法选择命运,但我会对所有疼痛报之以歌。”
巩丽新的人生履历,简单到一直只在吉林油田一个生产单位工作。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她有过幸福与骄傲,也有过一个又一个痛苦的时刻。
1987年一个飘雪的冬日,巩丽新紧紧攥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走进了吉林油田最偏远的英台采油厂。她是通过招工考试,在16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到这里的。
那年,巩丽新年仅18岁。作为长女,她手中的这张纸,承载着缓解全家经济压力的新希望。离乡路上,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油田干出点名堂来,给家人争口气,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当同龄人对镜梳妆时,她在苦练仿宋字;当别人节假日与亲朋团聚时,她在岗位主动值守。凭着超常的努力和付出,仅仅3年,她便从一名普通的集输工成长为英台采油厂的先进工作者。
然而,此时命运的风霜袭来。1992年,她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被确诊为重度脑瘫。两年间,她饱含泪水辗转两万多公里求医问药。
“孩子终身不能自理。”当专家给出这样的诊断结果时,她反倒没有了眼泪,而是暗暗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能让我的儿子站起来,一定要教会他正常人的生活技能!”
自此,日复一日,每天凌晨五点钟的响铃,就成了她家孩子康复训练的号角。孩子僵直的肢体,需要按摩上万次才能弯曲一厘米;含混不清的发音,要重复千遍才能清晰。当儿子踉跄迈出第一步时,当儿子笨拙喊出第一声“妈妈”时,巩丽新所有的心酸全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此后,孩子慢慢学会了上厕所、走路、进食等基本技能,也能够进行简单交流了。这是巩丽新夫妻二人一个上夜班、一个上白班,每天24小时轮流监护、训练孩子,而自己只休息两三个小时拼出来的。
当巩丽新年复一年拼命想要创造奇迹时,奇迹并没有发生。2013年12月9日,孩子的生命永远定格了在了21岁。曾经满怀多少希望,就会有多少把刀子刺痛着巩丽新和家人的心。爱人一边哭,一边安慰着她;而她,只是呆坐着,木然望着眼前的一切……
怎么办?走出痛苦,需要借助一些近乎残酷的力量!
“工作不是忙吗?不是累吗?好,那就让自己更忙、更累,更没有空闲的时间吧!”巩丽新喃喃自语。
那段日子,她把自己差不多全部交给了工作的食堂。起早贪黑,能自己打扫的卫生,决不找别人;能自己做得来的事,决不靠他人。慢慢的,大家眼中的她,更能干、更坚韧了;大家眼中的食堂,更干净,饭更好吃了。而她也不经意间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竟是生命中那么重要的部分。于是,她觉得镜中的自己,开始有微笑了……
如今,回望生活的苦难,巩丽新早已风淡云轻。她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一场生命的馈赠。前方的路还长,她要勇敢地走。
以爱为炊
“虽是后勤,做的却是保障在前的大事。”
食堂的活儿,又脏又累不说,且众口难调,谁都不容易干出个好来。这是大家的普遍认知,也是存在的事实。但巩丽新不信邪。
2003年元月,前线生产压力特别大。怕员工身体吃不消,英台采油厂领导对员工一日三餐更加重视,决定对员工食堂进行“大换血”。一向工作认真的巩丽新,担负起了员工食堂管理的重任。
英台采油厂距离吉林油田总部200多公里。员工常年生活在一线,食堂就餐人数每天超2000人次。
“搞好员工食堂,不仅关系到员工吃得好不好、身体健不健康,而且关系到生产平不平稳、每个员工家庭幸不幸福。”这是巩丽新经常对团队说的话,也是她时刻对自己的提醒。
民以食为天。后勤不后,保障在前。巩丽新将搞好员工食堂当成天大的事。
食堂管理工作繁杂,决不能乱。巩丽新结合实际需要,累计创新建立各项规章制度62项,持续实施制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让这里的一切井井有条。其中,她创立的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总结的“六常”管理法,让曾经过得去的食堂环境变得如五星级饭店般舒适。她首创的食材绿色溯源追踪、黑色特需标注、黄色创新灵感“三色晨光管理法”,让繁杂的后勤管理轻松不少。
食堂有饭,更要有爱。巩丽新刚强、能干,风风火火,却又十分细心、周到。她每天精心设计菜单,为大家提供多样化选择。在确保大家营养均衡的同时,她考虑到不同员工的口味和需求,创新“三让三吃”服务,让孕妇、病号、少数民族等特殊员工能享受到独属的美食。边角料变身翡翠泡菜、老面肥发酵专利馒头、防汛抢险能量冲锋餐……她的诸多创新单品,大大提高了一线员工的幸福感。
凌晨3点,抢修队归来,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酸菜水饺;疫情防控期间,12000份爱心餐送现场,她连续87天在岗……对巩丽新而言,管理食堂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有着为大家做事的心甘情愿。
在岗24年,她24个春节全部在岗位上度过,义务奉献工作日2282天,平均每天在食堂忙碌的时间超13个小时,买的米面油和青菜累计3700多吨,自创菜品17800多道……她硬生生将一份又脏又累、无人愿意干的活,做得满堂欢笑、一路生香。
高效带队
“我们多用心,前线员工就能更安心。”
身在后勤,巩丽新操的心一点不比生产前线的少。
“食堂好比油田生产的能量堡垒。我们多用心,前线员工吃得放心,生产就能让人更安心!”巩丽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她培养团队、锻造队伍的“心经”。
目前,员工食堂共有餐服人员28名。其中,女性员工占93%,平均年龄28岁。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该怎么带?巩丽新觉得,她这个大姐得发挥作用、得打样。
团队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巩丽新以身作则,独创的“三带三比”工作法——带技能比厨艺,定期举办美食烹饪比赛,增进员工厨艺;带作风比服务,建立“红黄蓝”绩效考核,激发餐服人员做好后勤服务热情;带家风比奉献,推行家文化建设,大家有事一起扛——在全厂后勤系统广为推广。多年来,大家在工作岗位上携手共进,早已成了相互帮衬的家人。
一次,大家在闲聊中偶然说起,自家小菜园种的蔬菜常常吃不完。听者有心。巩丽新立即提出建议:实施团队年度轮流种菜制,就是每个家庭每年轮一次,在自家小菜园中根据计划种植不同的蔬菜。除自用外,多余的蔬菜全部供给食堂,食堂按市场时价进行结算。
大家一拍即合。如今,这个办法已持续实施了18年,不仅满足了食堂就餐员工对绿色健康蔬菜的需求,而且为种植蔬菜的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这种互助共赢模式,让食堂这个大家庭更像个“家”了。同时,团队和谐共融的氛围,带动了整个员工食堂从曾经的颇受诟病变成了大受欢迎。
巩丽新常说:“我们虽在员工食堂工作,也必须是正规军。”为了让员工餐食更营养、更健康,60后的巩丽新眼睛早已花了,却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带头啃下了《现代餐饮管理》,考取了高级营养师证。团队中另外3人紧随其后,也考取了该证书。
截至目前,团队中连3名帮厨都考取了厨师证,10名服务员更成为英台采油厂后勤战线的服务尖兵。大家自行创建了“膳食金点子”记录簿,研发的节气食疗、边角料创意小菜,深爱广大员工的喜爱。95后前厅服务员翟爽多次受属地镇赉县宾馆邀请去做礼仪培训,展现了吉林油田人对外的新形象。
三十八年一线,如今,“炊事班班长”巩丽新退休在即。
“最让我激动的是,今年这个三八节我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最圆满、最完美的句号。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而且是对后勤服务同生产一样重要的高度认可。”巩丽新深深感恩。
她说,多年来是油田这个大家庭,给了她面对风雨的底气,也给了她无畏前行的勇气。
她说,因为选择了,所以坚持;因为努力了,所以没有遗憾。
她说,虽然即将退休,未来她仍会大步向前,奔向热气腾腾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