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氢中心”,华南它最大
2025年05月21日 09:2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曾文勇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广州石化建成华南地区最大供氢中心,可年产高纯蓝氢5100吨。

 

  3月6日,广州石化供氢中心充装站台上,操作人员启动充装流程,为首次发往香港凹头加氢站的管束车加注产自二期项目的高纯度氢气。至此,公司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扩能改造项目打通全流程正式投产,每天可生产纯度为99.999%的氢气15吨,年产能力达5100吨,成为我国华南地区目前最大的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

  氢风徐来,向新打造新引擎

  2020年7月,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规划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规划到2022年,完成氢能产业链关键企业布局;到2025年,初步建成氢能产业链;到2030年,建成氢能产业体系。

  借政策东风,中国石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氢能发展规划,建产能、铺网点,探索更多氢能应用场景,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清洁能源。

  广州石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中国石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氢气产能富裕,具备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提供氢气资源的条件。

  结合广州市规划建设氢能枢纽布局,广州石化积极推进氢能源建设,2020年率先启动年产量达1500吨的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并于当年12月15日产出纯度达99.999%的氢气,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中国石化首个投入商用的充氢母站,也是中国石化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高纯氢生产基地。截至目前,累计供应高纯氢近1400吨,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以裂解装置和苯乙烯装置副产氢气为原料,通过变压吸附、分离工艺后产出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气,可供燃料电池直接使用。整个项目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等优点。

  “我们从化工副产品中提炼出高纯蓝氢,碳排放比油气制氢小,可直接供燃料电池使用。”广州石化化工一部经理罗杨告诉记者。相比当前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这种制氢路线技术成熟、成本更低。

  氢装上阵,竞逐发展新赛道

  2023年7月,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引领。在这一指南中,基础与安全更多地被提及。

  氢气制、用过程中,安全问题和相关检测是重中之重。在氢能行业方兴未艾的肇始阶段,如何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氢能“清洁安全高效”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氢中心能否安全运行。这关系到氢能的生存与发展。

  “《指南》的发布,科学设置了氢能产业全流程安全门槛,建立了稳妥的防火墙,筑牢了从业人员的生命线,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规避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公众信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罗杨表示。

  广州石化把氢能安全摆在首位,对内组织各专业分析研判,对外走出去向先进企业学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体系;联合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氢纯化及充装设施安全普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氢能生产全链条数据监控、安全评价和检测体系;积极参与《石化企业氢纯化及供氢母站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为氢能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贡献广州石化智慧和力量。

  在供氢中心安全运行方面,广州石化坚持关口前移,设置了安全仪表系统、火焰监测仪和氢气监测仪,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比色带等氢气快速检测技术,确保一旦出现氢气微量泄漏能及时发现处理。

  针对充装站开工初期单台车辆充装时间过长的问题,技术人员对充装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再对采样分析环节进一步优化,使单台车辆的充装效率提高了一倍。

  通过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提升项目,实现了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氢气管束车装车量、装车流量计量、比对数据并生成计量单、计量单数据发送MES和提货易系统等功能,实现了氢气公路出厂线上计量,成为中国石化首家实现氢气出厂线上计量的企业。

  通过优化充装站和加氢站之间的运输路线,收集加氢站管束车进出记录和车辆运行轨迹,结合“提货易”系统对每辆专用管束车的全天候轨迹进行动态跟踪,确保从生产基地到用户全过程安全。

  广州石化在氢能生产和充装中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引领生产,持续将科技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目前“一种氢气生产装置”“一种氢气制造装置”“一种氢气充装软管”“一种新型隔膜压缩机”等9项技术成果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司氢能源实验室目前已具备执行燃料氢全部14个项目的检测能力,可独立快捷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填补了华南地区燃料氢检测的空白。

  氢力布局,跑出发展加速度

  我国氢能产业经历数十年成长,产业规模实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氢气产销国。“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不断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围绕规划形成“1+N”政策体系。

  按照“国家有布局、市场有需求、发展有协同、战略有意义”的原则,广州石化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氢能产业布局,于2023年9月中旬正式启动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包括新建生产规模为52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氢气提纯单元、新增4个氢气充装位的氢气装车单元等内容。历经9个多月的施工,项目于2024年6月30日实现机械竣工,转入生产准备阶段。

  生产准备期间,广州石化科学统筹规划,成立专门团队,组织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供货商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抓调试。期间,试车团队成员沉在一线紧密协作,反复研判机组参数,不断优化试车方案,努力寻找最优指标并做好固化工作,推动项目顺利投产。

  随着项目的成功投产,广州石化燃料电池氢年产能达到5100吨,氢气充装位增加至8个,极大提升了区域氢能源供应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