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冬至,宛如一位冷峻的画师,在豫西南的大地上肆意挥洒着寒韵。“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丹江湖畔的渔村像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静静镶嵌在这寒天冻地之中,散发着独有的质朴与宁静。
据说在古代,周公用土圭法测影,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麦色青青,那是土地在寒冬中坚守的一抹倔强。尽管周遭已是天寒地冻,山寒水瘦得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画卷,但那越冬的麦苗如大地派出的使者,于冷风中摇曳着生命的绿意,为这萧索的世界增添了几分不屈的生机。丹江的水仿佛被寒冷施了魔法,少了往日的灵动与喧嚣,在群山的环抱下瘦成了一湾沉默的冰蓝。江畔的芦苇荡在风中瑟瑟发抖,芦絮随风飘舞,似是冬日里一场无声的雪,给这片大地铺上了一层薄纱,如梦如幻。远处的山峦银装素裹,像是威严的巨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宁静的渔村。
这片土地,楚风汉韵悠悠流淌,更浸润着伟大的淅川移民精神。曾为了确保一渠清水送京畿,无数淅川儿女背井离乡。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大爱与奉献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报国之歌。“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迎通水十周年庆典的激情时刻虽已渐行渐远,然其精神如同一座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赋予每一寸土地厚重的使命感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村里,错落有致的黏性黄土夯筑墙、湖泥土坯房和青砖黑瓦房,在袅袅升起的炊烟中如梦如幻。屋顶的烟囱展示了一个村落的烟火气与亲情味道,源源不断地吐出灰白色的烟雾。那烟雾缓缓升腾、缭绕,与寒冷的空气相互交融,在村子上空编织成一层薄薄的纱幕。村头的老槐树,枝丫上挂满冰霜,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静静诉说着渔村的往昔。
村角,几棵柿子树傲立寒风。红彤彤的柿子宛如小灯笼般挂满枝头。有的已经熟透,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村里的老人从不将柿子采摘殆尽,特意留下一些给过冬的候鸟。这被唤作“老鸹柿”。那些柿子成了鸟儿们冬日里的美食,也成为乡村生态和谐的生动写照。
每至冬至,渔村便沉浸在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中。这天,渔村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清晨,家中长辈会带领晚辈前往江畔,在岸边摆上简单的祭品,祭祀丹江。这是对养育了世世代代渔村人的母亲河的感恩与敬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江鱼满仓。孩子们虽不懂其中深意,却也乖巧地跟着大人,眼神中充满敬畏。
渔村的传统美食也犹如一部鲜活的历史文化长卷。丹江鱼宴,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丹江,作为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孕育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古老的丹江渔村依水而生、捕鱼为业。丹江鱼在岁月的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渔民。
新鲜捕捞上岸的丹江鱼肉质鲜嫩、肥美多汁。清蒸鱼,这一烹饪方式传承已久。在过去,简单的清蒸手法能最大程度地展现鱼的鲜味。这得益于丹江水质优良,使得鱼本身并无太多杂质异味、入口即化。淡淡的鱼香在舌尖散开,仿佛能让人品味到千百年前渔民们丰收后的喜悦与质朴。红烧鱼色泽红亮,浓郁的酱汁包裹着鱼肉,咸香微辣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这酱汁的调配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从早期简单的盐、酱调味,到如今融合了各地风味的独特配方,见证了丹江渔村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鱼汤如奶白色的丝绸,醇厚鲜香。每一口都仿佛是丹江的馈赠,温暖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在物资匮乏年代,鱼汤曾是渔民们抵御寒冬、补充体力的佳品。那浓郁的滋味里饱含着坚韧与求生的渴望。
往昔,天刚蒙蒙亮,早起的母亲便已轻手轻脚地起身,开始为一家人的冬至饺子忙碌起来。厨房里,昏黄的灯光洒在案板上,映照着母亲满是温情的面庞。她熟练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力揉搓。面团在她的手中逐渐变得光滑有弹性,仿佛母亲将对家人的爱揉进了这一方小小面团之中。父亲则会检查家中的炉火与食材储备,确保一切完备。
那时的我总是满怀期待地围绕在他们身边,偶尔帮忙递个调料,或好奇地学着包饺子,虽手法生疏却充满热情。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案板上摆满了擀好的面皮和调好的馅料。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家常,从村子里的家长里短,到丹江湖上的捕鱼趣事,再到对来年的美好憧憬,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当锅中的水开始沸腾,饺子们便如同欢快的鱼儿迫不及待地跃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翻滚、沉浮,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欢快的表演。饺子煮熟后浓郁的香味弥漫整个屋子,让人直流口水。
如今父母都已离去,往昔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只能留存于回忆里。每至冬至,望着窗外的飞雪,我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飘回丹江渔村的老家,想起那热气腾腾的饺子,想起父母慈祥的面容与关爱的话语。
责任编辑:曲绍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