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要寻找管线的位置和风险点,管护工余明江称得上活地图。不过,活地图也有失灵的时候。
这不,今年春夏之交,老余办理退休手续,手里拿着表单,到机关各部门“签字画押”,愣是记不住楼层分布,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一道影子闪出门外——小李瞅见走廊上的身影,惊喜地说:“余师傅,您办得咋样了?”
小李以前和老余同在西南油气田仁寿输气作业区,交情没得说,此时一眼看出他的窘况,一把拉着老余进屋:“先喝口水,一会我带您去办,您现在腿脚不利索,少走点路。”
老余心里一热。他干了一辈子巡护,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管线上走了38年,行程17万多公里,绕地球赤道4圈还打不住。
余明江巡线中
仁者老余
有一年末,老余在单位编排的小品里,出演一名与管护工打交道的村民。节目还没演完,不认识老余的观众炸了锅:这个人指不定在乡下找的吧?
也难怪,老余双脚沾满泥土,脸色黝黑,眼窝深陷,皱纹如刀割——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村民嘛。
年轻的时候,老余可是英气逼人的侦察兵。1987年退伍后成为油气管道保护工。
侦察就是摸清地形和敌情,巡查就是摸清地形和险情。老余穿上红工衣仍是“侦察兵”。
那年,老余22岁,师傅带着他头顶草帽,背着工具包,行走在最艰难的威青线、威成线。
山路细又细,管线长又长。老余学着师傅的样子,每走一段,睁大犀利的眼睛,竖起警惕的耳朵,如侦察般一望二闻三听四问,平安无事才继续前行。
阀室四周植被茂盛,绿意盎然,老余无暇顾及,先查看阀门有无泄漏或损坏,再小跑几步,在清澈的小溪里盛满一桶水,把阀室里的管道擦得一尘不染。
有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老余和师傅在帆布工具包里装着砍刀、管钳和扳手,沿着管线巡查。夜幕降临,师徒俩走在荒芜人烟的山脊上,一边打着手电,一边用力砍伐树枝,排查完最后一根桩,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后来,师傅年龄渐增,退休前把陈旧的工具包递给老余:“这个包是我的师傅留下的,现在交给你,以后就当师傅陪着你走。”
从此,这个发白的工具包,伴随着老余行走在漫长的管线上。
从曲江至中岗这段管线,地势起伏很大,有几处长满了齐腰深的茅草,一眼望去,拐连拐,弯连弯,山那边还是山,路尽头没有路。
仁者乐山也如山。老余把稳重、恒久的品质发挥到极致,在这条能源生命线上一走就是38年,硬是用铁脚开出了一条路。
没人知道老余是怎么挺过来的。寒冬时节,万家气足火旺时,老余独自蜷缩在草地上啃一口干粮,饮一口早已冰冷的水。
山风会记得,背包有多沉;岁月会记得,脚步有多暖。此刻,唯有青山与人相看两不厌。
善者老余
行走管线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箩兜。常年巡线,老余与沿线村民处得很是融洽,甚至胜似亲人。
多年前,仁寿县曲江乡只有一条老街,老余巡线归来到街上歇脚,认识了中心小学的宋老师,得知学校什么都缺,深秋里,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泥地操场上无助地踏着碎步,留下无数凌乱的脚趾印。
老余的心头掠过一阵惆怅。他想起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也不会写更多的字,想着不能让孩子们重蹈覆辙,便用省下的钱,购买了课外读物,连同旧衣服送了过去。
没想到,这一善举点燃了一堆柴火。从2001年开始,同事们也加入进来,接力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和衣物,还帮助学校平整操场。受资助的50多名学生,个个有出息,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这堆柴火发出的光热,给老余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
后来,曲江修葺两座桥,老余捐赠两个月工资,从此再无学生从桥面坠落;敬老院缺衣少物,老余购买衣物和猪肉粮油送过去;八旬干娘意外跌倒,老余巡完线精心照料,直至转危为安……
孩子们安全通过修葺后的桥面
真正的善无关身份、地位。老余源自真诚的爱心,温暖和感动着曲江一方水土,乡亲们都主动配合老余的工作,管线上一有风吹草动,最先想到的自然是老余。
平安村一老哥家距离管线很近,每次见老余走过时,都要招呼一声,报告管道平安无恙;一些村民磨了豆花,或收获了农品,总会邀请老余尝鲜,还要聊聊管道保护的体会……
行者老余
谁也想不到,认得字却不怎么会写字的老余,竟与教中学语文的杨老师喜结良缘。
巡线后要做记录,老余写不出的字,杨老师在纸上一笔一画写好,还教他这个字的含义。老余学会记牢后,再誊抄到记录本上。
对老余来说,这些枯燥的汉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管护的意义,使他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起来。
不知不觉中,老余会写很多个字了。翻开《管线巡检工作记录》、《管线日常维护工作记录》,字迹工整,一笔一划述说着对管护的忠诚。
老余多次被评为金牌员工,杨老师喜在心头,乐呵呵地说:老余是她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妻子的夸奖,在他的心里泛起温暖的柔情。
常年用脚板丈量管线,老余的右膝关节半月板磨损特别严重,红肿时疼痛难忍。他当上仁寿管护片长后,为了管好200多公里管线,选择了保守疗法,人手有些局促,便将晏飞收为“关门弟子”。
2025年的春天来得早,师徒俩巡完线后,坐在山脚下一处草地上歇息。
小晏小声说:“师傅,我一直有个疑问,不知该不该说?”
老余转头瞄了一眼:“但说无妨。”
小晏直了直身:“公司年产量从100亿方到400亿方,你都参与和见证过,现在快到500亿方了,你却要退休了,遗不遗憾呐?”
老余回过头望向远方,伸出结实的臂膀,用手指向管道前方:“我已经看到500亿的模样,怎么会有遗憾呢?”
小晏一愣:“师傅,可是前面除了山还是山啊!”
老余拍了拍工具包,眼里闪过一道光:“不只是山,你看,管道前方还有一条延长线。”
小晏低头沉思,忽然蹭地跳起来:“师傅,我明白了,我也看见那条延长线了。”
老余用右手撑在草地上,缓缓站起来,神情肃穆地将陈旧的工具包递给小晏。小晏郑重地背在身上,俩人肩并肩向下一根里程桩走去。
老余退休后当起了钓翁。那片池塘离管线不远,小晏每次背着那个帆布包经过时,老余不由抬头望去,回味着林间闪现的背影。咦,那不正是年轻的自己呀!原来自己一直在管线旁从未走远。
小晏在人生体验中,感受到管护人的爱与情感,他的心变得亮堂起来。前辈披荆斩棘趟出的巡线路,分明就是一条平安输气的敬业路,走在这条路的延长线上,什么风景不能尽收眼底呢?